一万亿,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2019年平均汇率,一万亿GDP的中国城市,相当于乌克兰一个国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部分国家GDP排名(单位为百万美元)
真的是强可敌国啊!
截至2019年,国内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有17座。不过,从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估算,泉州、东莞、济南、合肥、南通、福州、西安有望拿下“万亿俱乐部”的门票。
今年1月中旬,泉州和南通先后官宣晋级“万亿俱乐部”。率先撞线的是两座普通地级市,可谓英雄不问出处。
还有的候选城市冲刺时有些紧张,以至于摆了乌龙。2020年12月28日,《安徽日报》报道“合肥2020年生产总值跻身万亿俱乐部”。官方却旋即辟谣称:尚未核算。
足见“万亿俱乐部”牵动着多少人的心。
上述7座城市个个身怀绝技。拆解它们崛起的历史,能窥见激流中国的不同发展秘籍。
当然,在这些辉煌战绩的背后,也都有各自的隐忧,稍不留神就可能重演阿喀琉斯之踵。
泉州
泉州连续21年领跑福建,力压省会福州,遥遥领先于特区厦门。
不过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仿冒、山寨、假货一度成为泉州身上的标签。泉州最终能够华丽转身,源于对品牌的笃信。
当其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起步的城市,还挣扎在代工的泥沼时,泉州已远远不满足于赚几个加工费。
尽管刚开始的时候被人嘲笑,被市场鄙夷,遭受各类 “洋品牌”自上而下的碾压,泉州也不轻言放弃。
靠着“国产品牌+明星代言+央视背书”的打法,泉州涌现出了本世纪初霸屏电视广告的安踏、匹克、特步、361°、鸿星尔克等企业。
尔后,当地政府全力帮扶企业上市融资。像2007年安踏赴港上市时,时任市长提出“谁阻碍上市谁下台”。当年安踏取得了183倍的超额认购,融资超35亿,创体育公司之最。
如今,从市场大浪潮里头拼杀出来的泉州品牌,能包下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整条步行街:安踏、乔丹、特步、鸿星尔克、劲霸、柒牌、利郎、爱登堡……
这些企业的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时尚选择。尽管距离耐克、加拿大鹅等国际一流品牌还有一段差距,但毋庸置疑,“泉州造”已经有了赚取品牌溢价的雄厚能力。
当然,泉州也有自己的中年烦恼。
早在宋元时,泉州就是全球闻名的大港。但作为一个现代都会,泉州中心城区对周遭县域吸引力有限,沦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散装城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喝过铁观音吗?喝过呀,安溪铁观音;
知道鞋都吗?晋江嘛,脚上穿着呢;
知道服都吗?石狮嘛,身上披着呢;
知道德化瓷器吗?听过呢,最近涨价涨得挺凶;
看过惠安石雕吗?雕得确实不错。”
这些响当当的地名,其实都是泉州下辖的县市。
泉州,妥妥的弱市强区。
泉州中心城区长期积贫积弱——经济总量只占全市1/6,人口只占全市1/7。中心城区弱势意味着它无力集聚足够多的高端资源,没法为企业进一步壮大之后提供现代服务业的保障。
你看厦门的GDP虽然只有泉州60%,但上市公司却有66家,几乎是泉州(34家)的两倍。
而厦门的上市公司当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泉州企业,安踏、特步、361等都把总部从泉州搬到厦门。
图源:城市财经
时至今日,泉州连一条地铁都没有。
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跨过市区人口300万的门槛。而这个,又是修建地铁的硬性指标之一。
修地铁还不是最难的,突破发展的天花板才是更为艰巨的使命。
在中东部各省“经济一哥”中,泉州是行政地位最低的那个,不仅没有副省级的行政级别,甚至连书记都基本没进入省委常委班子。
强势的经济总量与弱势的政治地位形成错位。泉州需要一股破釜沉舟的拼劲。
用闽南话讲,就是爱拼才会赢啊!
南通
南通也进入了GDP万亿俱乐部。这座素来低调的地级市,迎来了高光时刻。
过去,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看上去很近,但始终碍于交通瓶颈没法融入上海的一小时生活圈。
走火车,要先绕到南京,拐一个大弯才能抵达上海。走轮渡,半天时间过去了。南通,真的是难通也!
有江无桥的地理限制,使得上世纪苏南独自揽下上海大量的产业转移,南通只能干看着。
后来,南通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拼命打破交通瓶颈。
从苏通大桥,到崇启大桥。从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再到上海第三机场,南通一步步晋升为上海的后花园。
随着南通区域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部资金跑来南通寻求合作。
南通市发改委数据显示,南通有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
毫无疑问,南通已成江苏接轨上海的重要桥头堡,变成了上海的经济飞地。得益于上海这座超级城市的辐射,南通站在了腾飞的甲板上。
环沪是南通的独有优势,但南通的命门也是独一无二的:
GDP TOP 25的城市中,南通是唯一一座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也就是说,南通的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
更可怕的是,南通还是全国最“老”的城市。其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超过30%,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为28.47%(2017年末)。
2016年南通发布《“十三五”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规划》敲响警钟:预计南通的老龄人口高峰将会出现在2030年,届时60岁以上的老人将是现在的2倍,接近本地总人口的一半。
十年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老人!
老态龙钟的南通,未来挑战极大。
合肥
2020年12月28日,《安徽日报》在《“链长”护航创新发展的“合肥力量”》一文中写道:合肥2020年生产总值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列。
不过合肥官方很快对此予以否认。
《华夏时报》随后发现,该文章仍然刊载于安徽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但其中关于“万亿俱乐部”的叙述已经消失。
不过这样的小插曲,并不影响合肥的发展劲头。
去年,智谷趋势曾专门分析过合肥的最牛风投模式,引起全国舆论关注,让合肥半只脚跨入网红城市。(参见《这座全中国最敢“赌”的城市,靠风投成为最强逆袭者》)
合肥这些年确实押中了不少好项目,发展起了三个主打产业:一是家电,合肥是中国三大家电基地之一。二是电子,比如京东方。三是汽车,本土有江淮汽车,并通过引来蔚来发力新能源。
这三大产业恰恰是后发城市弯道超车的关键。
就家庭消费而言,房和车是绕不开的两大件。安徽超过6000万的人口,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合肥的产业基座。
就经济发展而言,房和车也是关键部门所在。房地产上游是钢铁水泥,下游是家居、装修是家电。汽车本身也是大产业,可以拉动石化、玻璃、电子等诸多上下游。
中科大、中科院的研发生态,拓展着合肥的人才与技术上限。加之坚定的“强省会”战略,让合肥集中全省资源,成为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如果说人口、人才是“人和”,产业转移是“天时”,那么国家高铁网络让合肥一跃成为比肩武汉、郑州的“米字型”枢纽,成就了最后的“地利”。
一言蔽之,合肥起飞离不开自身努力,也有躬逢其盛的机遇。
合肥兴盛离不开长三角的整体拉动,挑战同样来自于长三角,说得再具体一点,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南京。
提醒大家,南京与合肥相隔150公里,是中国最近的两座省会。
自古以来,南京就是安徽人的“耶路撒冷”,所谓“徽京”名副其实。
明朝时南直隶包括现在苏皖二省
这几年合肥狂飙突进,南京也没闲着。今年南京的经济体量已经冲入了TOP 10。
至于985名校、高铁枢纽的优势,南京同样具备。而且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已然将手伸向了安徽。
面对正在苏醒、底蕴强大、底牌众多的南京,合肥如何守住安徽的基本盘呢?
西安
西安的地位很高。
它是准万亿俱乐部里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大区中心城市。
这几年很多地方搞“强省会”,效果立竿见影,唯独西安效果不明显。因为陕西常住人口不足4000万,西安人口吸纳和经济规模吃的就是这个亏。
人口大省的省会不一定都能崛起,但崛起的几乎都是人口大省的省会。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所在省人口都是6000万量级。
好在“双循环”下的新格局反而让西安迎来了机会。
西安深居内陆,这个地理位置放在往常,绝对是缺陷。但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西安背后的大西北成了相当纵深的战略回旋空间。
此外,西安还是一座军工大市,这使得西安在国家战略意图当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很多军工业的产值其实并没有纳入地方国民经济统计的。所以西安真正的实力远不止2019年的9321亿,加几百亿应该没问题。
很可能,早在去年西安的实际GDP就已超过了一万亿。具体参见之前的文章《中美脱钩之下,西安这座军工大市的重要性超过90%中国人的想象》
西安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列。
都是国家战略,却与长江经济带大不同。
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可能会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戴上一道紧箍咒。
现代城市生活与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用水,而西安的水资源几乎落后于所有竞争对手。
这势必要倒逼西安,闯出一条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
东莞
随着南通晋级,江苏也领先广东一步,成为首个拥有4座“万亿俱乐部”城市的省份。
接下来广东的江湖地位,就要看东莞的表现了。
长期以来,东莞都是以吸引港台资本为代表的外向型城市,对境外资本的依赖程度高,当年内地第一家台商子弟学校就出现在东莞。
制造业是东莞的主导产业,为其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东莞面临严峻挑战,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期。
最近几年东莞再度企稳回升。
这并非出口加工业的回光返照,而是深圳的外溢效应—— 深圳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随着深圳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经济功能的外溢变得无法避免。
这几年,深圳众多高新企业受制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不断向东莞迁移,华为终端总部便是典型样本,东莞顺势成为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充分应验了一句老话——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过东莞存在一定程度的“虚胖”。GDP仅仅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一个维度,相比之,资本市场的实力更像是一台精准的CT。
看看下边这张图片。
东莞GDP与佛山差不多,上市(挂牌)企业还多于佛山,但总市值大大落后于佛山,甚至不如上市企业数量更少的珠海。
东莞本土企业不够强大,是东莞未来急需补上的短板。
此外,东莞目前是地价洼地,才吸引了深圳的产业转移。一旦地价向深圳看齐,深圳尚能依靠高端服务业维持其优势,押注制造业的东莞靠什么呢?
济南
在7座候选城市中,济南能否晋级最具悬念。
前不久的2021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介绍,2020年,济南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跑全省,预计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按照这一增速,2020年济南的GDP为9915.54亿元,距离万亿俱乐部还欠“临门一脚”。当然,目前这些数据都是预估。
图源:深圳楼市情报
即便济南今年未晋级,也不会影响发展进程。从合并莱芜,到山东明确提出打造强省会,并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的济南无疑正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面积大了、人口多了,总量自然会上去。
不过随着很多南方城市纷纷告别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经济密度本身偏低的济南如何带领山东乃至整个北方突围,成了一道必须完成的难题。
福州
福州更大的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传统。
十三五期间,福州新增纺织化纤、轻工食品两个超两千亿产业。
其中纺织化纤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轻工食品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70亿元(均为2018年数据)。
相比福建网红厦门,其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截至2019年,厦门以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近5000亿元。
截然不同的产业支柱,似乎隐喻着福州与厦门过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个停留在传统,一个抓住时代发展步伐,这个差异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福州存在感不强,而厦门受人追捧的原因吧。
关于福州未来何去何从,篇幅有限,我们留待后续继续分析。
这一轮万亿俱乐部的扩容,只是中国城市格局的大洗牌的开始。只有不断向上的城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