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770 字阅 读 需 要 13 min  

辛弃疾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婉约词,写于一次上元夜出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里,是辛弃疾看到的上元夜景象:花灯耀眼,乐声流转,富贵人家宝马雕车,观灯者络绎不绝,繁华熙攘之中,还有一位清冷女子流连于灯火零落处。 “星如雨”“凤萧”“鱼龙舞”“灯火阑珊处”,一个个景象串联在一起,古风元夕夜的情景若隐若现。这不禁让人好奇,除了吃,古人在上元节都会做些什么?



元宵节。来源/网络



节日的开端:祭祀



上元节,又有元宵节、火把节、灯节之称,追溯上元节的根源,最早可以从商周时代说起。 《礼记·月令》载:“孟春,天子以元日(正月里的吉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 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商周,一年的祭祀都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四季之中,开春的祭祀最为商周先民所重视。每逢正月吉日,除了准备美酒佳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要行乡饮酒礼和射礼(射箭),有时还会在夜晚祭月。这一系列活动,开始有了上元节的雏形。

 


射礼。图源/网络

“元日祈谷”与“上元节”的节期虽然有一定的渊源,但正式成为节日,还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繁盛有关。 上元节一名,发端于道教,在道教的“三元说”中,“上元”本为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第一个周期由新月到满月的一天。道教将这一天定为赐福的“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大帝为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另有地官、水官),并命名为“上元节”。 自此,正月十五这一天成为节日,人们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经由各地民间不同的发展,日渐风俗更易,也让不同地方的上元节习俗变得更加绰约多姿。 《隋书·柳彧传》曰:“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除了道教之外,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中的燃灯之习也杂糅进上元节的活动中。《僧史略 ·汉法本传》中,相传“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个说法虽然没有被广泛采信,但佛家在新年之初燃灯的习俗却影响了上元节。 佛家《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在佛家教义中,传灯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法轮常转。南北朝前后,佛教徒们兴起燃灯之习,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农历新年正值弥勒佛、燃灯佛佛诞,此时灯灯相传、光光互照,也是意喻佛法传扬。 灯火映衬,更显节日气氛。到了隋唐时期,上元节的庆祝已经十分盛大,在华灯初上时,古人的上元夜亦正式开始。 

那么,元宵节怎么又成为今天的主流称呼呢?自先秦开始,历代王朝就实行了严格的宵禁政策,对于顶风作案的“犯夜”行为,处罚相当严厉。但也有一段时间例外,上元节日期间,朝廷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时人苏味道有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之中,也只有这几天夜里可以玩个尽兴,即便通宵达旦也不会被问责,故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元宵节”的别称。到了宋代,各类记录中所使用“元宵节的说法已经远远多过“上元节”,“元宵节”逐渐替代“上元节”,成为这一天节日的主要称呼,直至今日。

 请横屏观看▼

明代 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国家博物馆藏。来源/国家博物馆官网

张灯结彩,夜游踏歌



从正月十四晚开始到正月十六晚,每当夜幕降临,各个城内的坊市门口会点燃花灯,家家户户紧跟其后,到了夜晚,便是一片灯火纷繁。百姓挂灯、打灯、观灯在正月十五逐渐成为习俗。 

宋 李嵩《观灯图》反映的正是元宵观灯风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来源/网络

 

元宵节的各类活动,也不局限于民间,《旧唐书》记载,唐睿宗在上元节时,曾到安福门观灯,与民同乐。观灯时,唐睿宗还让宫女和教坊女联袂而舞,为百姓夜游助兴。到了唐玄宗时,上元节张灯时踏歌助兴的除了宫中、教坊外,还有长安与万年两县的少女参与其中。自此,上元节踏歌助兴,也开始成为惯例。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是上元夜古人的真实写照。上至皇城里的皇亲国戚,下至坊市中的市井百姓无不参与其中。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上元夜盛景。来源/网络

唐时上元节的繁盛跨越千年,直至今日仍然是文学作品的取材地。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反派曹破延利用上元节前夕的设卡疏漏,潜入长安城中图谋纵火。有了上元节的背景,作者才能织就一张巧妙绝伦的叙事网络。



舞狮子



舞狮,也是上元节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传达了古人对祥兽、瑞兽的图腾崇拜。

关于舞狮习俗的起源,一说是始于三国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产生于5世纪刘宋军队中。汉代以前,我国本土并无狮子,张骞通西域以后,由西域诸国传入中土,又因结合了西凉的“假面戏”,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舞狮”习俗。 

舞狮。来源/网络

舞狮,古时又称为“太平乐”,一般需要两人合作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同时,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南狮偏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北方偏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腾跃、蹬高、滚彩球也不在话下。 观看过舞狮表演的白居易,有诗写道: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在古人眼里,狮子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是可以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的瑞兽。所以,在上元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寄望了古人的美好愿景,祈望来年生活如意、诸事顺遂。 

北“元宵”,南“汤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南北差异在元宵吃食上再次体现: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正月十五时,无论地处南北,如同腊八喝腊八粥一样,古人都以独具地方特色的应节食品庆祝节日。 晚明时期,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了元宵和汤圆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记录总是滞后于现实,汤圆和元宵还是存在着不少差别。 汤圆以包为主,制作时将馅料包入糯米面皮中,再团圆,除了蜜饯果类,使用的馅料还可以是咸口。



包汤圆 。来源/日食记

元宵以滚为主,制作前将馅料先切成小块,在盛满糯米面的箩筐中,“滚”上糯米面,自然而然元宵就会变成球形,馅料上,也以甜口为主。

 



滚元宵。来源/网络

上元节吃元宵、汤圆,宋人周必大有诗曰: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上元之夜,尝着元宵汤圆,编写杂咏,谈论家风。人们吃的是不同的美食,品的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



上元夜的浪漫故事



 在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上元夜也是青年男女夜游观灯、幽会谈情的绝佳时刻,这时侯描绘相思、诉说离苦的诗词自然必不可少。《生查子·元夕》便是其中翘楚——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诗里,欧阳修用回环错综的语言描写了一对情侣,女主人公与情郎旧年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约好了今年黄昏再见时,曾经的海誓山盟却被情郎抛之脑后,独留女主人公一人。旧岁今年,两相对照下,物是人非之情溢于纸上。 情人仅靠书信和寥寥上元夜的见面,饱含着辛酸,更蕴藏着无奈。宋代词人姜夔也借元夕放灯之夜,表达了过往年少时期恋情的深炽和悔恨——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元宵诗词不以“乐”为主基调,但上元节的故事里,也从不乏相知相爱的有情人。如果问当时的青年男女有什么遗憾,除了“鲥鱼多刺”“海棠无香”以外,上元节日太短也应该榜上有名。清代诗人董舜民的《元夜踏灯》所写的,正是这种遗憾: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一位女孩,在元宵夜里遇到了自己心爱的檀郎(情郎),尚来不及互诉衷肠,就要依依惜别,看着高悬天际的圆月,又想到身处广寒宫的嫦娥,流连和遗憾自不必说。 诗词之外,故事并未消失。南陈的乐昌公主和驸马徐德言在国破家亡后,以每人半片铜镜为信物,在元宵夜时,徐德言通过半片铜镜找到乐昌公主,“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的深情感动了杨素,最终得以破镜重圆。

 潇竹绘连环画《乐昌公主》。来源/网络



戏曲《十错认春灯谜记》中,宇文彦与韦影娘因两人同获春灯谜奖,由此被庙僧邀请敬酒。两人对诗结缘,在宇文彦经历失踪、影娘逃亡等一系列磨难后,得以再见,终是结为夫妻……

 千年以来,数不尽的爱情故事和传说都发生在上元之夜。对于古代青年男女来说,上元夜既可相守,又能相望,虽无“情人节”之名,却一直有着“情人节”之实。

 

周迅饰演的太平公主于上元节熙攘人群中遇到薛绍,可谓是“一见薛绍误终生”。来源/电视剧《大明宫词》截图

 



灯谜



《武林旧事》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衙,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谜语诞生于夏商,到了汉代,有了“射覆”的形式,也就是把东西置于覆器下面,让人去猜。宋元时期,在元宵佳节赏花灯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民间习俗。古人开始将谜语开始和书画、诗词一块被置于灯上供观赏猜射。 前文提到的戏曲《十错认春灯谜记》中,主人公因灯谜相知的故事创作背景正是在明末清初,也是历史上猜谜之风盛行、灯谜逐渐风靡全国之时,明代李开先在《序》中提到: “宋、元以来,通都大市,每于元夕盛张鼓乐,罗列华筵,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例用主谜一人,出片纸书谜其上,数人传播里巷,无长少喧聚相猜,中则予纸请入坐,上座贺以酒。虽穷乡僻邑亦然,但灯筵递减耳。” 后来,玩灯谜的文人墨客越来越多,灯谜的内容难度也逐渐拔高,从一开始单纯的射字到词语、字句;比喻和修辞上日臻完善,会意、离合、增损多种手法争相出现,这时候猜灯谜,就需要猜谜者集思广益了。 



灯谜。来源/网络

于是,喜欢猜谜的人会组织谜社,这在清代极为流行。光绪年间,各地也陆续出现了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每当上元夜时,从茶馆酒肆到自家私宅,凡是有灯谜猜射的活动场所必定谜手云集,好不热闹。 谜手们聚集在一起,或者研究探讨、或者张灯悬谜,招引猜射,他们猜射的谜灯一般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猜中者揭下题签,带着题签,就可以拿到礼物留念。 正如《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解释:“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灯谜之难,也被清代诗人顾震涛吐槽——“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正值元宵佳节,猜射灯谜不为图名利,从古至今,人们苦费思量,为的其实是这一份节日乐趣。在此,国历君祝大家元宵快乐的同时,也出几个灯谜,参与其中,元宵节庆味更浓!









恭贺新禧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点击此处 展开卷轴春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沈阳









- 打一地名 -

点击查看谜底







恭贺新禧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点击此处 展开卷轴含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参考文献: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李曼:《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陕西师范大学;2014。顾国华:《唐代元宵节及其元宵诗论》;苏州大学;2003。王继娜:《关于中国舞狮起源与发展的初步探讨》;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9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