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夏莉想起,第一次看见丘奇先生的情景,总忍不住尴尬地笑…
那天,10岁的夏莉一觉醒来,发现厨房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的黑人!
睡眼惺忪的妈妈告诉她:那是新来的厨子,丘奇先生。
原来,妈妈的土豪前男友去世前,因为放心不下身体不好的妈妈,专门找来丘奇先生,前来照顾母女俩,给她们做饭、干点杂活儿。
和所有小孩一样,习惯了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夏莉,讨厌陌生人进驻家里,打扰她原本熟悉的生活状态。
她向妈妈抗议:我希望今天放学后,这个厨子就消失!
但妈妈耸耸肩:他只会在这里六个月,也刚好让妈妈休息休息…对于别人的善意,我们要懂得接受。
一开始,夏莉还采取各种,“非暴力,不妥协”的举动,打算气走对方:拒绝吃饭,沉默抵抗,露出难吃的神情…
但面对丘奇先生,倔强的夏莉,很快就败下阵来…
因为,丘奇先生做的饭,实在太!好!吃了!
烧得金黄的鸡腿,配上半熟溏心的荷包蛋,青翠的芦笋一边点缀;
不用问几成熟,就能完全迎合口味的牛排,酱汁流淌在肉的周围;
像从童话故事里搬出来的巧克力奶油蛋糕,糖霜在空气里漫舞;
将要融化的黄油服帖在酥炸过的吐司上,甘甜酥香的油脂,滑向喉咙深处;
看上去寡淡无味的粗粮燕麦粥,葱香和粗粮的颗粒感相得益彰,咸香迷人;
平平无奇的罗宋汤,鲜嫩的鸡肉、清凉的薄荷叶一搅拌,清甜的小番茄块,在口腔中翻滚…
毫无疑问,丘奇先生是神乎其技、无所不能的魔术师,普通的食材在他手里一通挥舞、拨弄,再出现时,蔬菜千姿百态、肉类死得其所。
人都是味蕾的奴隶,夏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她当然知道,用心给自己做饭的人,怎么也不会是坏人…
当舌头沦陷之后,再硬的拳头也会慢慢放下。
每天早上,从厨房里飘来的香气,成了夏莉的闹钟,也成了她每天生活的期待…
她感叹:自从丘奇先生出现后,家里每天都像在开派对。
但珍贵的丘奇先生,绝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厨子。
丘奇先生话不多,只要他开始做菜,屋子里除了飘荡饭菜香,还会飘荡出悠扬迷醉的爵士音乐…
他从家里拿来一堆书,分享给夏莉:诗歌、戏剧、小说…
他说:多看书总没有坏处。
慢慢被启蒙的夏莉,开始喜欢阅读…她的生活,从身体到精神,都因为丘奇先生的到来,变得丰盈有营养。
但生活的调性,总不会像丘奇先生出品的饭菜一样,永远保质保量:夏莉的妈妈,得了乳腺癌…
为了女儿,妈妈一直在和病魔做着斗争,从医生宣布的六个月大限,一直熬过了六年。
世事总变幻莫测,但唯一不变的,是一直陪伴在母女身旁的丘奇先生,和他永远美味的食物。
2016年,《丘奇先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在美国上映,豆瓣8.5分。
看上去,这并不是一部足够引人瞩目的电影:导演名气不大、情节故事不够离奇、画面也不炫酷炸裂…
但有些电影,就像一个彬彬有礼、穿戴整齐、谈吐得当的朋友,温柔地对你讲出一个个,并不跌宕起伏,却打动人心的浪漫故事…
《丘奇先生》就是这样一部,无论过去多少年,都值得观看的电影。
有观众评价:平稳柔和的调子就如原声异常优美,摄影很有纵深层次的美感,人物塑造真实自然…才华横溢、忠诚慷慨、沉稳宽容的丘奇先生,感受到爱与安全的同时,也对周围的人,回馈全部的热情和耐心。
还有人说:平淡却真挚,就像一壶甘香醇厚的咖啡,飘散出生命的温暖和爱的延续,留下人性中最纯粹的美好、久远的羁绊。导演没把丘奇当做恩惠所有人的圣徒,却因为他的出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都会互相感染,彼此支撑起,平凡而温暖的人生。
乍一看,总是埋头干活,不怎么爱说话的丘奇先生,看似高冷,但在照顾母女俩时,总是会暴露自己,温暖细腻的心:
比如,孩子发生意外时,他能迅速敏捷接住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比如,夏莉不爱阅读,他会给孩子制作一张图书卡,充当好书指南,用心介绍每本书精彩的地方;
比如,他会偷偷画下夏莉和小伙伴吃饭的可爱模样,记录下这个小小的家,有趣的日常。
酷酷的外表之下,每次看到夏莉吃得满足的神情,看到夏莉在阳台上等待他的身影,丘奇先生的嘴角,总是泛起一丝微笑…他知道,那是一颗幼小防备的心,被感动的证据。
他要么在厨房忙活,要么抽着烟听爵士乐,要么在看书,要么在画画…永远儒雅,永远从容。
虽然他是帮佣,但夏莉母女,早就把他视作这个家的一份子。
在很久之后,夏莉才知道,丘奇先生原本只需要在她家呆六个月,就完成任务,可以理直气壮离开;
但随着妈妈病情越来越严重,尚处于青春期的夏莉,敏感而脆弱…
不发一言的丘奇先生,选择留下,陪伴这对母女,度过孤单冷清的日子…
他给夏莉认真挑选和剪裁去舞会的舞裙;
他给病床上的妈妈读睡前故事,抱着骨瘦嶙峋的妈妈,在客厅跳舞;
得知妈妈时日无多,夏莉无法接受残忍的现实,用哭闹逃避现实…而丘奇先生,没有干预和多说,默默安慰和照顾妈妈;
他始终做好一日三餐,照例给夏莉推荐好看的书,播放好听的音乐…
妈妈的葬礼上,来了很多人。
有人哭着怀念妈妈,是个多么善良的人;
有人刻意回避逝者,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有人安慰夏莉,要勇敢生活…
而丘奇先生,一如既往,帮助夏莉接待客人,烹煮食物,处理垃圾…妥帖、细致,一丝不苟,正如许多年来,他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
当客人散去,这个一向淡定的男人,坐在走廊外,半晌,流下了眼泪…
他甚至有点狼狈: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但很快,他又鼓励起夏莉,应该去远方求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应该去更远的地方,完成更多的梦想。
多年的相处,丘奇先生和母女俩,早已像大树和土壤一样,互相交织缠绕…
他就像坚实的土壤,给这个家输送着养分。
他目睹树叶枯黄、飘摇、掉落,尽管悲伤难过,也依然沉默而坚持地,承接着那一片,对他来说,意义深重的树叶…
而后,继续环抱着留下的生命,等待第二天的阳光和雨水…
但电影并没有把丘奇先生,塑造成完美无瑕的救世主。
每当夏莉想要了解,丘奇先生的过去,对方总是会坚决回怼:不要打探我的隐私!
除了厨艺了得,能写会画,关于丘奇先生,夏莉从未知道更多。
但在多年以后,当夏莉回到家乡,再次和丘奇同在屋檐下,她发现了不一样的丘奇先生:
每天晚上喝得醉醺醺回家,和空气对骂,像是在和自己的爸爸吵架:别再想控制我,你个死老头!
他总是去同一间酒吧,那是市里著名的,同性恋聚集地;
在那个年代,全世界对于同性恋的认知,挂钩的只有变态和疾病。
他结过婚,但没多久就离了。从那以后,他孤身一人…
从模糊的只言片语和蛛丝马迹中,夏莉拼凑出,丘奇先生心碎的过往:总被父亲虐待、控制的前半生,被迫隐瞒性向的后半生…
一天,丘奇先生喝醉回家,不慎将酒吧的火柴扔在了桌子上。
为了不让丘奇先生尴尬,夏莉把火柴藏了起来…
日复一日,夏莉藏起了无数盒火柴,帮助丘奇先生,一直隐瞒固守这个秘密…
或许,爱有太多种表达:是试探,是担心,是了解,是触碰;
但也是需要一些时日,一些察觉,我们才会更懂得,爱的更高级形式,是隐瞒,是理解,是尊重,是掩埋和深藏,是知道真相之后的,顾左右而言他。
夏莉未婚先孕回家,丘奇先生从未多问,而是默默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就像这许多年,彼此从未分开;
妈妈患病的六年,是丘奇先生自掏腰包,接济她家…
许多年来,尽管独自承受着寂寞和悲伤,但丘奇先生面对这个粗鲁的世界,仍然决定用友善和优雅,守护着爱的人。
丘奇先生说:许多年前,我就像一只瓢虫,飞进了一对母女的家…这只瓢虫,原本只想驻足一阵,但母女对瓢虫说:留下来吧,我们拥有的不多,但会和你分享,我们的一切…瓢虫决定留下,因为和她们在一起,瓢虫有了安全感,不再害怕。
都说:施比受,更有福。
然而,在互为羁绊的交汇里,我们很难去说得清,付出和得到的界限。
一起吃过的每顿饭、一起看过的每本书、睡前讲过的故事、跳过的舞…
阳台看过同一片夜空、擦拭过的每寸瓷砖、离别前的拥抱…
对夏莉来说,丘奇先生是厨师,是管家,是启蒙老师,是挚友,是亲人…
他们彼此慰藉,彼此给予,在漫长的人生中相互支撑…那些无法衡量的善意和给予,让他们在孤清的岁月和哀伤的世事里,有遥望的理由,也有回望的勇气。
电影的结尾,是这样的:
年复一年,丘奇先生去世了…
这天,夏莉早上醒来,发现厨房传来爵士乐,原来是六岁的女儿,照着丘奇留下的食谱,像模像样地学做饭…
夏莉会心一笑,像许多年前给丘奇先生打下手一样,开始忙活起来。
是啊,冬去春来,春荣秋谢,爱的人会离开,生活会继续庸常,继续烦忧…
但只要有牵念和陪伴,生活漫长一点,又何妨呢。
后台回复 丘奇先生
获得观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