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期,普陀区传出喜讯,桃浦中央绿地内发现了真藓科、真藓属的红蒴真藓,为上海市新记录。

作为高等植物第二大类群,苔藓植物的物种数量多达两万多种,仅次于被子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

然而,这类结构简单的高等植物,由于体型小、难以鉴别等特点,在城市中比较容易被忽略。“这正是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意义所在,过去,苔藓植物受到的关注太少了,红蒴真藓可能存在已久,只是人们暂时没发现。”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健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今年5月在普陀区的李子园公园、梦清园、桃浦中央绿地和长风公园4个位点开展了苔藓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共发现苔藓植物15科、22属、29种,其中,藓类植物13科、20属、27种,主要以真藓科、绢藓科、青藓科、丛藓科为主。

红蒴真藓。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真藓属植物配子体形态特征变异幅度较大,是藓类植物中较难鉴定的类群之一,现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知真藓属植物有44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见于丘陵、山地、林缘和路旁,甚至受人类周期性扰动的耕地。

目前已知的中国真藓属植物有56种,分布于河南、新疆、山东、江苏、浙江、西藏、香港、台湾、广西、江西、贵州、甘肃、河北、湖北、四川、澳门。此前,上海未曾有红蒴真藓的记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7月25日在桃浦中央绿地内看到,红蒴真藓藏身在一条步道的透水砖缝隙内,周边还有真藓“亲戚”相伴,即使科研人员把刚获取的样本放在手掌心里,也很难看清其“样貌”。

采样员告诉记者,在类似的环境中,红蒴真藓未必会“寂寞”,常与纤枝短月藓、爪哇石灰藓、丛生真藓等作伴,进一步加大了被发现的难度和被错认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在桃浦中央绿地内采样。 陈玺撼摄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展示红蒴真藓。 陈玺撼摄

“发现只是第一步,还有大量未解之谜等待科研人员去解开。”王健表示,红蒴真藓主要通过根生芽胞进行能量消耗较低、周期较短的营养繁殖,其根生芽胞的细胞常为厚壁、叶绿体含量低、含有大量脂类储藏物,使其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干旱、具有更强的长期休眠能力。

因此,创造上海新记录的红蒴真藓有可能早就以休眠芽胞的状态存在于桃浦中央绿地内,也可能最近才通过某种途径将其孢子从其他地方带到了桃浦中央绿地,而巧合的是,桃浦中央绿地的某些现存情况达到了“唤醒”红蒴真藓的条件。

为什么在桃浦中央绿地被“唤醒”,而不是上海其他的公园绿地?这种“唤醒”的条件具体有哪些?这将是研究人员重点解谜的方向。

红外相机拍到一只东北刺猬。 普陀区生态环境局提供

普陀区具体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有多厚?希望通过这一次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均“史无前例”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搞清楚。普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龚琴坦言,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大家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调查,获得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交互、“碰撞出火花”,为上海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明方向。

目前,普陀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已记录昆虫60种、两栖动物5种,鸟类、兽类、水生生物等的调查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题图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