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正经的事,关于河南说唱之神的歌曲《工厂》。


最近两年我刷到过不少美国博主探访美国中部农村的视频,特别惊奇。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国的农村是80年代超人电视剧里那样的,有辽阔的大农场、现代化的收割机、富裕的农场主、独栋别墅、小镇高中、金发碧眼的美女啦啦队长、身体强壮的橄榄球校霸。



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博主探访的美国农村呈现出非常衰败的样子。


无人管理的社区、没有维护的道路、年久失修的公共设施、几乎没有的治安服务……有不少小镇甚至连商店都没有,最后一家加油站可能在几年前就已经倒闭了。



而在实地采访村民后,更是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很多小镇,在几十年前还比较热闹,有工厂有企业,人声鼎沸。


比如这个小镇,之前为通用汽车提供零部件,镇上有工厂有超市,老一代镇民们依稀记得早年的工人们在超市门口吃完三明治,然后去开工的情景。但现在随着制造业搬迁,整个小镇人去楼空。



最后一家商店都消失后,小镇居民要买东西,必须自己开车去几十里外购买。你说没车的居民怎么办?那就必须得走。


为了印证这些视频,我去翻了一下数据,发现纽约时报、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等,早就报道过这些问题。2022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就报道过,在一些人口流失的小镇,因为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农村居民不得不长距离开车去上班、上学、看病,与两年前相比,农村家庭每年要多花2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900元)来购买汽油。与此同时,医疗保险、兽医护理和家庭取暖燃料的价格也在上涨。



甚至有诺奖级的经济学家讨论过这个问题。



中国其实也有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但我没见过像美国这样连一家商店、加油站和公共汽车都没有的。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被迫离开家乡的美国人,去了哪呢?


也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一些东西。为什么美国那些底层说唱都是美元美女大金链子?为什么美国rap来来回回就那两句,但受众乃至音乐人似乎都很认可?


我们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说唱rap这个舶来品。


中国是有非常强的力量在抵御农村空心化的。首先是传统文化里的故乡情节,很多人的家乡属于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祖先都在这里,轻易不会离开。哪怕为了工作发展离开,老年后也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年时为功名奔赴长安,晚年了带着积蓄告老还乡甚至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惯例。


其次就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设施建设,很多人都听过悬崖村高原镇的故事,从经济角度来说,有些村镇的公共设施是没有盈利的。但国家就是会保障村村通,通水通电通网络通邮政通水泥路,基础设施保障其实是到位的。


而这些因素在美国都不存在,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没有很浓厚的故土难离概念的,美国的资本主义机制,也决定了政府不会有大量非盈利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效果是成倍的。


工厂搬走后工作岗位减少,很多工人为了工作岗位会很快离开,工人消费群体减少后,商店和影院等服务业需求也会大量减少,随后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越是有人离开,剩下人口越少,小镇人口越少,越是支撑不起商店和加油站。美国又没有那么多公共汽车,就像那个博主采访里说的,最后一个商店关门的时候,没有车的用户,就必须得跟着走了。


能走到哪呢?大城市的贫民窟。


但这还没完,如果把种族因素算上,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明显。


根据美国农业部1999年数据,美国98%的私人农业用地属于白人。美国白人们在西进运动里获得了无数土地,他们其实拥有最原始、最纯粹的一种财富形式——不动产,而黑人群体当时连基本权利都还没保障。美国黑人基本是没有自己土地的。



你可能有点听傻了,今天咱们不是聊说唱聊rap吗?怎么开始讲美国历史了?


NO,我的意思是,我们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理解美国底层社区说唱rap们的精神世界。那是藏在美元和美女背后的苍凉。


中国的小镇青年,小镇做题家也好,其实是有退路的,退路就是实在不行回老家种田,实在不行回老家考公,只是因为这个收益实在太低太累,所以大家在北上广卷。


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是有“故乡”这个概念的。


但美国贫民窟里的rap们,尤其黑人rap,是没有“故乡”的。他们是没地方可退的,没有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的一个故乡,也无法退回成长的小镇。


大量人口流出后,商店搬走,医院离开,加油站等基础设施关闭,他们其实是连回去苟着的一个地方都没有的。当你看到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贫民窟的景象,吐槽他们为什么宁可待在纽约贫民窟也不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其实他们压根没有老家可回?



很多人羡慕美国底层福利食品,有没有可能,这个其实是小钱?


相比村村通、路路通、农村水泥路这些基础设施,放任农村空心化和大量底层无奈地往一线聚集导致贫民窟化,然后发福利食品维持,成本可能更低?


这其实能解释一个困扰大家许久的问题,很多人觉得绿皮书才是好的黑人电影,但黑人群体似乎更喜欢“黑豹”和瓦坎达。现在来看,瓦坎达其实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来自非洲的故乡图腾。


所以,为什么黑人说唱都是美元、美女、大金链子,为什么黑人rap来来回回就那两句但受众乃至音乐人似乎都很认可,有没有可能,这其实是一种直白的愤怒,只是没有体验过的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连自己愤怒的原因都难以说清?


你去看河南说唱之神《工厂》的评论区,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比较抽象的,不少人甚至表示没听懂在表达什么。但河南,山河四省的用户,却表示这首歌简直触及灵魂。


麦子快熟了,又一批优秀的河南孩子要离开这片土地了,而他们考出去后可能就不会再回来了。


我也曾希望像江浙沪的同学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用自豪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故乡,那毕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可出生在农村所带来的自卑感,让我甚至不敢正视这个身份。


山河四省的年轻人的成人礼是一张通往南方的车票。


很遗憾我没有能力让家乡摆脱贫困,于是我只好懦弱地去摆脱贫困的家乡。


有人表示这首歌的歌词朴素到旁人不知所云,但河南人一听就能看到满目疮痍的荒田、工厂和村庄。



很多人的家乡是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地铁的。歌词说“我没有热爱这里,我只是出生在这个地方”,我的理解是,我热爱我的家乡,但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像你们一样自豪地介绍自己的故乡。


说唱rap这个舶来品从传进国内开始,许多人都在模仿“车子票子马子”,但却始终东施效颦,很多人归结于大众无法接受外来审美。


但我的观点是,有没有可能,其实你压根就没真正听懂黑人rap们唱的是什么?


我没有故乡,我甚至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小在黑人社区长大,那里一无所有,所以我只能用眼前的车子票子马子大金链子来告诉自己我是谁?


说唱rap和摇滚类似,最早接触到这个舶来品的都是北上广一线的年轻人。尽管拥抱进步和多元的他们能早早接触美国文化,追求时髦,追求小资 ,但从小在有少年宫和地铁的城市长大的他们,显然难以真正理解这些舶来品背后的愤怒是在表达什么,所以他们始终无法将这些舶来品本土化。


于是,体现出来就是各种照搬。你不知道他在愤怒什么,他可能自己也说不出有什么好愤怒的,但他就是想表现得很愤怒。


真正的愤怒是什么样的?不需要煽情,只用冰冷的文字就让你疼得龇牙咧嘴的。


山河四省年轻人的成人礼是一张通往南方打工的车票。


这还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在大众创作这块,最先出海的是国际摇和科目三。因为从社会性而言,风雪庙前的摇子们对应的,就是布鲁克林的金链子们。


你说不可能,风雪庙前的摇子连英语都不会,哪懂什么rap,懂什么纽约多元文化?


他们可能是不懂英语,但在东北铁西区长大的他们,一定能听懂铁锈带走出来的布鲁克林金链子们在说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诗翰(ID:lixingdeqinggan1),作者:卢诗翰的赞赏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