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开玩笑说,在上海,一个1000万资产(总资产)的家庭,其实是一个穷人家庭。”

基金经理董承非在路演途中的玩笑话触痛了很多人,这句话随即冲上热搜,将近一个亿的阅读量。

有些人认为他贩卖财富焦虑,毕竟,许多人恐怕一辈子都赚不到1000万元。



ONE

资产1000万的穷人,也许是真的

中国已经有20余个省和直辖市公布了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均领跑全国。

但要赚够1000万,即使不吃不喝,一个收入在平均水平的上海城镇居民需要119年,上海农村居民则需要252年(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万40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9729元)。

尽管1000万元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很多在北上广生活的网民们都赞同董承非的说法:如果单论总资产,1000万元确实不算多,主要是因为上海的高房价。



董承非的观点和很多网民一致,他在在2月12日的路演直播中说:“因为上海的房价(每平米)10万、20万是‘随随便便’的常见情况。”

很多在北上广等中国一线城市生活的网民们,给出了自己的例子:

1.坐标北京,已婚备孕中。两人税后收入5万元,无贷无其他负担。房子自住一套1600万,投资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每月收租5000元,还养一车两摩托。“别说1000万资产了,我这资产快3000万了也感觉自己每月过的勉强就算小康。”

2.坐标上海,只有一套1000万的郊区大平层或者市区老破小学区房,自住,无其他任何资产。“房子等于千万身价,说得没错。”

总资产千万是否属于贫穷家庭,还得看资产的构成、流动性以及净值情况。如果在上海只有一套千万房产,没有其他可支配资产,哪怕没有贷款,生活上也会捉襟见肘。



但如果拥有1000万元流动资产,按照中国保本理财4%至5%的利息,每个月不工作也可以拿4万块钱,这个标准随便怎么算都不可能是穷人。

之前有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被上海学区房击垮的一名“千万富翁”。

这名父亲曾以江苏张家港高考状元的身份考进上海交大,2008年以首付60万和贷款120万的价格在上海老静安黄金地段购买了一套老破大电梯房,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居住至今,家庭年收入大概30多万,贷款已经还清。

在儿子即将上小学的时候,他不想孩子进菜场小学,输在起跑线上,想让孩子去上海老静安第一梯队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学。

静教附校对口的学区房海防村,总价最便宜的是一套27.5平米的一室户老破小,610万,每平米单价22万。由于他有过贷款记录,买这套学区房必须首付70%,再加上税费,最少需要450万现金。



这笔钱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只有卖掉现在的自住房置换学区房这一条路可走。但是如果卖掉现有的房子,那么全家三代五口人只能挤在更小的房子里。由于妻子不能接受生活水准越过越糟,夫妻两人矛盾数次激化。

这就是生活在上海的一位普通的“千万富翁”的生活。事例中的这名父亲已经算是幸运,“魔都”上海还汇聚着千千万万没有房子的沪漂一族。没有房子,沪漂的资产少得可怜。

这么来看,家庭净资产1000万的上海家庭是不是穷人值得讨论,但背负巨额房贷的平均收入家庭,即使拥有千万总资产,在上海也算是妥妥的穷人。

TWO

在香港,有多少钱才不是穷人?

在不少内地同胞的头脑概念中,香港是一个中产阶级城市。但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会刻骨铭心地理解到,最难界定的也是中产人。

香港的情况和内地北上广深类似甚至更严重——无法用一个具化的数字判断一个人是中产还是穷人。

比如之前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也自称是中产,所以理解香港中产的切肤之痛。但这番言论在香港引起猛烈批评,因为他的月薪高达30万港元,批评者称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精英意识太浓”,若这样都只算中产,大部分港人都需要政府“扶贫”。



后来曾俊华辩解称,中产也可以指一种生活方式,未必只由薪酬定义,还引述部分文章说“喝咖啡的人是中产,或喜欢看法国电影的人是中产,我喜欢看电影或饮茶,与一般中产阶级的生活没有大分别。”这番解读当然又被人揶揄了一番。

其实在香港民间,最广泛的中产定义应该是买得起太古城的住宅。这个楼龄已经近40年的大型屋苑,迄今为止都是香港的蓝畴屋苑,其二手交易的价格和数量,一直是港岛楼市的冷暖指标。



如果按能否买得起太古城的“心理标准”,最起码要月薪10万港元以上,才能算得上是香港中产。

前些年,香港市民经历了私楼价格的暴升,香港市民逐渐有另一种共识:拥有一套价值800万港元的物业(相当于高档屋苑的一居室或普通屋苑的两居室),另外有100万至200万港元的流动资产,以及月薪在五六万港元,才能达到中产保障——请留意,这里只是一种保障。



也就是说,如果无法维持上述标准,则处于中产下游,面临跌出中产之列的现实困境。而如果工资或是财务收入的增长,能超过上述共识标准,则属于高端中产,不仅有可能摆脱中产困境,更有可能向更高的富人阶层迈进。

从香港过去几年情况来看,仅靠工薪收入的中产,由于难有工资决策权,很难迈过上述中产困境。而且时间对这一群体越来越不利,一旦达到退休年龄而失去生活来源,这一群体的命运堪忧。

而早年买入较多物业收租,现在拥有较多被动收入的中产阶级,或是拥有一定资源的医生和律师,在香港社会也会有定价自主权,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向上游攀升。

而在如今香港生活成本节节攀升的趋势之下,即便是月入十万的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支出、房贷、物业管理、保险、强积金、税费后,如果再扣除父母赡养费和聘请外佣支出,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中产,唯一能确定的,只是加班的时间段,到底在今晚10点后加班,还是明早9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