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朋友告诉你,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别着急笑话他的中学物理没学好。事实上,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声音的确可以在极短距离的真空内传播。

2023年7月14日,来自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耿卓然(Zhuoran Geng)和伊拉里‧马西尔塔(Ilari J. Maasilta)在《通讯-物理》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两块相距极近(大约100纳米)的氧化锌(ZnO)晶体材料之间,首次实现了声音在晶体之间极短的真空传播。也就是说,原来声音真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为啥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初中物理课本上早就告诉过我们,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等,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水或者钢铁等。而太空是一种不存在任何介质的真空环境,因此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而在高中课堂上,物理老师则会更进一步地解释道: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作声源,而声音就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机械波需要依靠介质的不断振动才能传播。

形象一点来说,声音传播的过程就像水中激起的涟漪,这里滴落的水滴就是“声源”,不断振动的水面就是“介质”,而远处泛起的涟漪就是“声音”。也就是说,声音作为一种机械波,会随着介质的振动而不断向四周扩散,从而完成自身的传播。

因此,对于不存在任何介质的真空环境而言,声音是无法实现传播的。

借点电磁波就可以传

声音作为一种机械波,在一般条件下,自然是无法在真空中直接传播的。但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真空中传递声音,比如与空间站中的航天员保持语音沟通等。

其实,中学物理老师还告诉过我们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可见光、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这样一来,声音便能够通过将机械波转化为电磁波,再转为机械波的方式,实现在真空中的有效传播。



其实这种间接的方式并不神秘,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用麦克风将声音转化成为电信号(机械波→电磁波),而电信号会激发产生无线电波完成信息传播(电磁波),最终电磁波被接收生成电信号并且再次转化成为声音(电磁波→机械波)。

通过这种声音间接转化的方式,我们即使身处地面,仍然可以听到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的那句话:“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但是,这种声音借助电磁波来间接传播的方式,仍然无法弥补物理学家心中的遗憾——如果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哪怕只是极短的真空距离,也是好事。

在真空里再试试

对于声音而言,虽然它无法在长距离的真空环境中传播,但是当真空距离足够近的时候,就会发生奇妙的事情——声音仍然有可能在极短距离的真空内传播。

其实早在1966年,物理学家就大胆提出:根据量子力学对于微观世界的描述,当真空距离足够近时(百纳米量级),声音仍然会有一定概率直接穿过真空间隔,从而完成完美的真空传播。这种奇妙的声音穿过极短真空间隔的假设,也被称为“声音隧穿”。

但是,要想实现“声音隧穿”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特定的材料以及复杂的实验方法,虽然有的物理学家实现了“声音隧穿”,但隧穿效率并不高。

幸运的是,耿卓然和伊拉里‧马西尔塔意外地发现,如果将两块氧化锌(ZnO)晶体材料靠得足够近,那么声音就可以从其中的一块晶体传播到另一块晶体,而且这次的隧穿效率达到了100%。



这是因为,氧化锌(ZnO)晶体是一种特殊的压电材料,当它受到外界施加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电场。在电场作用下,氧化锌(ZnO)晶体也会受力发生形变。

因此,当声音施加到一块晶体上的时候,这块晶体就会受力产生电场,并导致另外一块晶体的电场也相应发生改变。这样一来,另外一块晶体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力发生振动,从而复现原本的声音。

结语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颠覆人类已有的认知,以带来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启发。这次关于声音传播的全新发现,不仅可以帮助物理学家更好地理解量子力学中的基本规律,还有望借助该成果去拓展新领域、开发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通信,或者其他语音设备内的微机电组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