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争夺战,越来越白热化。



谁是长三角人口增量第一城?


日前,长三角三省一市陆续发布统计公报,浙江以50万的人口增量位居首位,上海、江苏其次,而安徽罕见遭遇负增长。


但在城市层面,安徽省会合肥却以21.9万的人口增量跻身长三角各大城市之首,不仅超过抢人迅猛的杭州,而且继续力压有“徽京”之名的南京。



无论是虹吸省内而来,还是吸引省外人口回流所致,合肥人口大盘的崛起,为安徽扳回关键一局。


长期以来,合肥所在的安徽省,一向被视为江浙沪的经济后花园、人口蓄水池,即使位列长三角城市群,在其中仍旧是被帮扶的对象。


由于大量安徽人奔赴“包邮区”务工,不仅南京以“徽京”自居,就连上海、杭州也加入争抢头号“徽京”的行列。


受到强虹吸效应的冲击,合肥空有安徽省会之名,却始终面临省内小兄弟四散投怀送抱的散装格局。


与安徽毗邻且历史渊源极深的南京,正是安徽人口的最大流入地之一,无数安徽人甚至将之视为安徽省的事实省会。


随着都市圈时代到来,南京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其规划范围横跨苏皖两省,囊括江苏4市2区,以及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4市。


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现实层面,南京作为“徽京”之说,都得到广泛认可,人口引力自然可见一斑。


然而,近年来,南京人口增量却连续多年跑输合肥,在千万人口俱乐部之争中,已经落后了一个身位。



2018年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从893.2万增加到985万,大增超过100万人,按照年平均增量,最迟明年就有望晋级千万人口大市。


与之对比,同期南京常住人口从924万增加到954.7万人,仅增长30万人,按照这一趋势,想要迈过千万大关,可能要等到2030年前后。


而根据此前规划,南京、昆明、长春均提及到2025年人口达到1000万左右。


从目前人口形势来看,这些省会的目标或将集体落空。




合肥人口何以大增?


过去几年,中西部强省会人口集体增长,成为最受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


与人口不断逼近北京的成都一样,合肥人口大增背后,既有城市合并的因素,也不乏区位优势重塑、产业强市等方面的贡献。


根据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过去10多年前,全国共有5个省会完成合并式扩容,合肥、成都都在其列。


2011年,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不仅得到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而且直接带来100多万的人口体量。



合肥三分巢湖,拉开了省会城市合并式扩张的序幕。


在合肥之后,成都、西安、济南、长春先后借助合并周边县市,完成了城市的外延式扩张。


不过,即使扣除城市合并的贡献,合肥人口增量依旧超过南京,位居主要城市前列,而近几年更呈现加速增长之势。


究其原因,合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区位劣势,更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大县城”的落后面貌。


这些年,合肥先后跻身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得享“左右逢源”之利。



与此同时,在普铁时代曾被大幅边缘化的合肥,借助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跻身为综合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得到重塑。


不仅如此,合肥近年来还借助“最牛风投城市”打造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到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不一而足。


数据显示,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近3年年均增长18%,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综合评估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合肥都在全面崛起,在带动人口回流的同时,还争抢了一批外地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强省会战略的横空出世,让合肥成了全省人口的虹吸者,也是人口回流的最大支撑。


2023年,安徽全省人口减少6万人,而合肥一地就增加21.9万人,这意味着合肥正在成为稳固安徽人口基本盘的压舱石。


最迟到2025年,合肥有望晋级成为新的“双万”城市:GDP破万亿,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



南京人口增长,为何放缓了?


在历史上,南京曾作为江南省首府而存在,而江南省涵盖江苏、安徽两省,南京在数百年时间里都是两省省会,这也是“徽京”最初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南京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横跨苏皖两省,“徽京”之名更为名副其实。


徽京的存在,不只是经济、文化上的认可,更意味着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


根据七普数据,南京所有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中,安徽人占了1/3,这还没算上已落户南京的安徽人。


近年来,南京人口增量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首位,却大幅跑输合肥,原因是什么?


其一,南京虽然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合肥,且有跨省都市圈的支撑,但自身并非强省会,无法如成都、合肥一样虹吸省内人口。


且不说江苏省内就有苏州这一最强地级市,而江苏之侧还有上海这一国际经济中心的存在,再加上江苏“十三太保”都能独当一面,省会难以形成强中心模式。



以省会GDP/全省GDP衡量省会经济首位度,南京首位度仅为13.8%,在27个省会中位列倒数第一。


其二,人随产业走,南京虽然新兴产业开始崛起,但传统产业仍然较重,留人效应不够突出。


最能产生人口吸引力的产业有两种,一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代工产业;另一种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反观南京,虽然软件业、新型电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等为主导产业。


南京能说得上名字的大企业,除了苏宁、中电熊猫等,多数都属“傻大黑粗”的传统产业,如南京钢铁、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



反观高新企业,南京增长不及周边城市。


据搜狐城市统计,2020年至2023年,合肥、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分别超过152%、125%,温州增幅超80%,而南京增幅估计在50%至60%之间。


其三,二十岁的珠三角,四十岁的长三角,无论江苏还是南京,自然人口早已负增长,对人口大盘形成一定拖累。


一地的人口增长,一部分来自自然人口增长,即“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另一部分来自人口净流入。


无论江苏还是南京,人口增长更多得益于外来人口的贡献,而本地的自然增长人口双双遭遇负增长。



与之对比,安徽全省自然人口已经遭遇负增长,而合肥出生率仍然高于大盘,自然人口红利依旧存在。


所以,对于南京和江苏来说,放开落户限制,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涌入,并最终将他们留下来,才是关键。



对于欠发达省份来说,强省会何以重要,成都和合肥都提供了答案。


正如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中所讲的,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强省会的存在,不只是竞逐国家战略的生力军,更是全省最大的产业和人口蓄水池。


当然,我们说的强省会,不能简单理解为省会首位度之高,更关键的是省会自身的经济产业之力之强。


毕竟,靠行政手段,通过不断的合并扩张,总能打造出一个强省会。


但如果自身孱弱,只有吸血而无输血,省会经济就是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又有多大意义?


相反,真正的强省会,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要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及时完成从虹吸到溢出的转换。


正是因为溢出效应的存在,南京才得以守住“徽京”之名,即使没法做江苏的强省会,也不影响其在都市圈的影响力。


同样,安徽在做大省会合肥的同时,仍旧鼓励各大地市向外借力,能傍上南京、杭州的就傍南京、杭州,哪怕只能与徐州拉近关系的也可就近融合。


总之,强省会固然重要,但省会自身变强,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