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微观层面上看,我们是学习强国,美国是魔法强国。
现在在美国,政治正确就是社交硬通货,不懂点魔法出不了门。
最强魔法,就是“黑命贵”,新时代的点金术。
从2020年文艺复兴的“黑命贵”开始,黑人打砸抢掀起了一次针对资本主义的十字军东征。
时至今日,“零元购”俨然成为产业链,进店抢完就摆摊。
你可以质疑黑哥的人品,但不能质疑他的产品。
商家皮肤越黑,货品越保真。
你问他保真不保真,他直接让你看商场监控。
再次级的魔法,就是环保主义和动物保护,跟《群星》里的堕落帝国一样。
你要研发科技,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动保和环保就迎面杀出来了,堪称资本主义的魔法减速带。
图片来自网络
马斯克要在加州范德堡发射火箭,当地环保部门担心火箭的音爆会吓坏海豹,于是马斯克只好绑架了一头海豹,给它戴上耳机,然后播放音爆,看它会不会痛苦。
类似的还有,星舰第二次试飞之前,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担忧星舰落在海里,会砸到鲨鱼。另一个环保组织则担心落下来,会撞到鲸鱼。
所以这次星舰试飞计划,迟迟没有通过安全评审。
星舰基地
除了黑人、环保之外,现在甚嚣尘上的魔法,自然是LGBT平权。
根据官方资料,美国已经划分了97种性别,并且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加,其创新力度,不亚于加密货币市场发行新币或者A股打新。
在美国,没人能知道你的性别是直升机、迫击炮,还是北洋政府。
将1912年的北洋政府国旗贴在校园墙上,lgbt群体在这周内,一直以为这是某种他们不认识的多性别骄傲旗
由于以lgbt为首的政治正确像乐高积木一样即插即用,饱受电影、游戏、食品等公司青睐。
这让许多用户苦不堪言、迷惑不解,时至今日,这些公司随手扔出的回旋镖,终于飞回了他们的财报里。
01
曾经靠着政治正确疯狂吸引眼球的资本们,终于迎来了当头一棒。
首先,是好莱坞片方终于发现了一个事实,在电影里加政治正确并不能让票房更好,让制片方不得不回归主流叙事。
漫威2021年上映的《永恒族》里,梭哈了一把政治正确。
先是电影中,黑人同性恋、残疾人、亚裔白人黑人相互恋爱,凑成了一份多人种、性别恋爱大拼盘。然后是黑人神明在1945年的广岛核爆废墟里忏悔给老百姓的伤害。
电影如此正确,票房加起来4亿美元,成本是3亿,扑街十分彻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漫威就像lgbt的韭菜一样,每次暴跌都在抄底。最后抄了一泡大的
——《惊奇队长2 》。
《惊奇队长2》试图告诉大家自己的政治正确有多彻底。
女英雄的数量是上作的三倍,就连反派也是女的,主角年龄覆盖老中青,白人、黑人、印度裔实现了完美的种族融合。
在打斗的过程中参杂着女性权益、种族平等、世代困境等议题,这些微妙的设计形成了一套立体机动防御体系。
可以说,除了不好看,这部电影做得面面俱到。
最后一算,《惊奇队长2》票房一共2亿,制作成本是3亿。就好像一个无良卖家在用100元的售价出售一款有着4090包装的盲盒,或者是爱马仕神秘福袋。
你买了后打开一看,不仅货不对板,而且是泡稀的。
连续的亏损之下,漫威选择割肉,知道“政治正确”并不是获得票房的捷径,漫威选择回归主流叙事,老实做内容。
最后,漫威的老板迪士尼终于宣布:“将回归以男性为核心”。
而是这些超级英雄类打打杀杀的科幻动作电影,主要的受众面就是男性群体。
就跟一个口红店搞了几年男性口红发现根本没有市场后,宣称回归“女性用户”为核心的思路如出一辙,本质就是一次市场决策。
某位迪士尼高管是这样说的:“观众不会说《惊奇队长2》或《星球大战》中的女权令人反感,他们会直接说不喜欢这些电影,因为它们拍得太烂。”
类似的还有黑美人鱼,黑蜘蛛侠,女同性黑人在一艘破船上大战拉丁美洲的玛雅人的《黑豹2》,这些靠着政治正确投机取巧的电影,最终抛弃“是否好看”的唯一竞争标准,沦为一场失败的投机。
除了电影产业,近几年,美国实体经济中的政治正确大旗,也在欧美消费者的反噬中渐渐被撕碎。
最牛逼的是塔吉特百货(Target)公司。
听说LGBT火了,乐坏了,连续推出了2000多款LGBT主题商品。其中包括给小孩看的lgbt童书“再见,二元”、“骄傲 1,2,3”和“我不是女孩”等等。
结果就是,商品一推出,全美家长在社交平台狂喷。
2023年,在全美股票市场牛市的期间,塔吉特这家公司市值,在事件发生的10天内损失了100亿美元的市值,股价跌出年内新低。
无独有偶,GUCCI为了吸引更多的lgbt群体的购买力,推出了一系列同性亲嘴的宣传广告。
客观来说,拍摄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有许多人不买帐,纷纷打出了差评。
类似投机政治正确而最后惨遭恶评的公司,并不少。
颜色和lgbt相同的彩虹糖,做了lgbt系列,最后导致保守派家庭抵制。
保守派老铁们在各大平台纷纷表示愤怒,声称不会再给小孩吃这个东西。
2023年二季度,百威淡啤,请了一位LGBT的性转明星代言产品,很明显与百威的面向用户背道而驰。
卡车司机、全美步枪协会、红脖子纷纷抵制。到了6月初,墨西哥啤酒Modelo Especial取代了百威淡啤,成了全美最畅销啤酒。
最后一看报告,二季度在美国收入同比下降了10%以上。百威的营销主管不得不宣布在2023年底引咎辞职。
政治正确的投机愈发无利可图,就像在地雷区表演踢踏舞,虽能吸引目光,但也前途堪忧。
各行各业多点开花,反噬最为严重的,则是全球的游戏产业,这里已经开启了一场围绕政治正确的世界大战。
02
游戏行业是政治正确的“重灾区”,原因十分简单,生成方便。
在其他领域里,你要植入政治正确的元素,你需要请演员,做campaign,甚至要做一整条生产链。但游戏简单多了。
如果政治正确组织说你男性角色多了,你就多加点女性角色。说你女性角色太好看了,物化女性了,你就弄丑点。
游戏《消逝的光芒2》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现实中挺好看的,在游戏中被捏成鬼了
《地平线|西之绝境》主角长这样
游戏主角的真人脸模演员,长这样
要是说你游戏里没同性恋,那咱们就生成几个,然后再写点同性恋、变性人的剧情。
《最后生还者2》中,由于游戏主创信奉犹太教,所以在游戏中有一些犹太教元素,而且你不能摧毁它
由于游戏政治正确之风愈演愈烈,有玩家甚至调侃,如果日本人做的《最终幻想7重生》,交给欧美人做。
那么他们会把主角的长相政治正确成这样: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要归因于一些信奉政治正确的游戏行业组织。
推特用户PeterOvo5发现,许多包含大量政治正确内容以至于摧毁了本身乐趣的游戏,背后都与一家叫做Sweet Baby的公司有关。
比如经典操作,把《神鬼寓言4》原本挺好看的脸模演员,硬生生变丑。
而这家Sweet Baby,还参与过《心灵杀手2》《漫威蜘蛛侠2》《战神:诸神黄昏》等等游戏,把大半个欧美游戏圈都感染了一遍。
比如说《战神:诸神黄昏》里面,黑人女角色安格博达,就是Sweet Baby参与合作的产物。(For God of War: Ragnarok, Sweet Baby specifically worked on making Angrboda, depicted as a Black character)
图片来自原文
看到原本熟悉的游戏环境变得越来越陌生,海外玩家们纷纷开始了反击。
先是组织起了一个叫做 Sweet Baby inc detected的游戏鉴赏小组,把与这个组织有合作的游戏通通打上不推荐,避免大家触雷。
然后,他们又随之捍卫起了一款叫做《星刃》的游戏。
《星刃》这款游戏,其实不论从游戏性还是剧情上来看,都中规中矩,不能算作非常炸裂的牛逼游戏。
其中最吸睛的点,自然就是游戏中性感火辣的女主角了。
而这款游戏的韩国工作室Shift Up,其核心人物——美术总监金亨泰,之前还参与做过一个名号很响的游戏,叫《剑灵》。
游戏内性感火辣的角色,养活了不少以换皮为生的中国页游,网络名句“油腻的师姐到底在哪”,就出自其中。
这个游戏预告发布之后,伴随着持续开发的信息越来越多,苦政治正确久矣的欧美玩家,立马坐不住了,纷纷说要下单预购这个游戏。
与此同时,他们也告诫游戏工作室,不要让索尼入股这款游戏,否则就会变成政治正确版。
顺带给你按一个BLM标志,拉满了
更逆天的是,不仅有着许多游戏玩家支持,游戏工作室内部也“整顿”政治正确,魔法对轰,彻底拉满了。
有海外博主发消息称,星刃的开发商Shift Up开除了两位有着极端女权主义的女员工。
当有lgbt组织开始声讨这款游戏时,游戏美术总监金亨泰却说:“ 老实说,当我玩一款游戏时,很愿意看到比自己更漂亮的游戏角色,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想看到普通的东西,我想看到更理想的东西,我认为这很重要。毕竟,《星刃》是一部面向成年人的娱乐游戏。”
海外玩家一听,支持的声音更大了:“那这下不得不买了”。
其实,这款游戏要是放在10年前,15年前,只能说是一款中规中矩的游戏,玩法一般,要说真的追求角色帅气美丽,也有大量同水平的打把游戏可以与《星刃》抗衡。
但恰恰是现在这个节点,玩家苦政治正确久矣,希望游戏回归初心的时候,这款“不正确”的游戏,反而成为了一个捍卫的旗帜。开始了玩家对游戏正统的反击。
03
问题来了,游戏玩家反抗如此剧烈,难道欧美游戏厂商不懂得这一点吗?
或者说,他们追求政治正确,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呢?
通过调查,我发现,除了sweet Baby组织之外,还有一个叫做GLAAD的组织,也就是同性恋者反诋毁联盟。
该组织在2024年1月13日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游戏产业一定要搞政治正确。
报告的名字,叫做《LGBTQ在电子游戏中的地位》。
据GLAAD调查,在美国,有20%的游戏玩家自我认知为LGBTQ,但只有2%的游戏角色或者故事与LGBTQ有关。
而且,GLAAD还发现,LGBTQ的重度玩家比例,明显比非LGBTQ玩家的比例高很多。
虽然LGBTQ 玩家多是年轻人,但他们消费力并不逊色于普通玩家。在每个月消费5~60美元这个档位上,两者的人数占比差距不大。
LGBTQ玩家,对游戏产业这么重要,那么他们有什么需求呢?
GLAAD在询问之后,发现有72%的LGBTQ玩家表示,如果游戏中有和他们性别认同一样的角色、故事,他们会更加为这款游戏买单。
这份调查,也充满了游戏产业对政治正确定位的底色。
如果看政治正确组织对游戏产业对游说或者报告,可以看出几点共性:
1、 LGBT玩家很多
2、 LGBT玩家很忠诚
3、 LGBT玩家很会花钱
以浅层的统计学来看,只要满足了LGBT玩家的定制化需求,就能让财报水涨船高。这也是促成欧美游戏厂商大搞政治正确的底气,一点小小的改动,既安抚了政治正确爱好者,又不会伤及游戏性,何乐而不为?
浅层分析,看似正确,可一旦落地到运营层面,你会发现难度十分高。
就好像一个村子里有人头七了,整了个流水大席。每个桌子都吃梅菜扣肉、红烧狮子头、卤鸡腿、韭菜花啥的。配点五粮液、中华香烟。
然后有批人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一看这流水席菜色也不爱吃啊。就整了个报告,说我们海外留学生啊,外面消费可高了,吃的都是麦当劳、星巴克,你们得服务好我们这些少数群体。
于是他们就叫了外卖,自己搞了两张大桌子,吃麦当劳星巴克,整了个JBL音响,放起了Travis的Fe!n跳起来了,看起来特别热闹。
看似不影响别人吃席,但实际上原本肃穆的大席彻底变了味。这个“头七隐喻”,折射在游戏产业上,首先是统计误区。
一、统计误区:
这则LGBT报告看似统计了很多玩家,但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你一个lgbt的组织,发放了海量的报告覆盖各种玩家群体,那么哪一类玩家会更愿意去填一个lgbt的报告呢?
其次,LGBT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那么调查LGBT和调查处于喜欢玩乐的年纪的年轻人之间,中间有很多因子无法分割开来,导致扰动项很多。
接着,一个问卷,问的问题是如何让游戏更具有LGBT,但是这个问卷却忽视了一个空白地区,为什么不问玩家是否抗拒政治正确。
这种问卷和A股的卖方报告没啥区别,一味地看多做多,没有任何反面意见供大家客观看待。
无限子弹,无脑做多,谁不会呢?
最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去吃一家餐馆,你吃饱了觉得味道还不错,你会特意写个300字好评吗?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一根头发、一只蟑螂,你会不会特意写个100字差评呢?
游戏亦是如此,享受游戏的玩家,十有七八的人都不会去详细地打好评,因为他们已经在忙着玩游戏了。
但一个强烈的自我认同lgbt或者强烈喜好政治正确的玩家,看到一个游戏竟然没有一点点政治正确?他会不会摇旗呐喊呢?
依我看,这则报告,从商业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二、供需错配和矛盾转移:
适逢政治正确的话题兴起,俨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流量池。任何一个流量主去里面捞一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一旦有一个玩家他喜欢政治正确,他一定会喊两句。
就好像一个小学生购置了一款全新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后,他每节课下课都得看下手表现在几点了。
图文无关
那么,一些游戏厂商很天然的反应就是,现在游戏做也做不过中日韩,不如直接整点政治正确,是不是能吸引到更多流量,引发更大的曝光?
因为一个游戏要是有了大量曝光,自然就会有更多玩家看到并选择购买加入。
可问题来了,政治正确喊喊就喊完了啊,他们不玩你游戏啊,游戏不好玩谁玩啊。
就好像一个黑人呐喊着Black Lives matter,一边冲进爱马仕店铺,你作为一个黄种人十分高兴,也摇旗助威,结果自己也被抢了。
饭里有屎,上面贴张彩虹旗,不会让屎没掉。
一个男的每天不捯饬自己,不上班,爆家里人金币,天天宅在家里鹿管吃外卖,把微信名改成“女权主义者”,也不会改变自己是个社交歧视链底层的事实。
游戏的本质就是好玩,一个游戏厂商所信奉的长期主义的投资,就是在不违背人类公有道德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游戏做到最好玩,仅此而已。
依我看,改改游戏角色,把女的改丑,男的改孬,gay爱上gay,然后自我认知变成原子弹,不仅是一次短期的流量赌博式投机,而且是一次剧毒的矛盾转移。
现在网络上有两种声音在激烈对抗:一方面是“哎呀lgbt啥的都是傻逼”,另一方面是“你们也太腐朽了,脑袋裹小脚了是吧”。
要我看,这是原本两类能联合的群体,被资本分化成相互歧视的对象。
首先是游戏产业,真的是lgbt害了游戏吗?其实并不然。
是举着lgbt旗号的盈利组织,和想靠lgbt短期博眼球的游戏资本,联合起来给本来就没那么好玩的游戏植入大量政治正确的内容博眼球。却将火药桶扔给了那些本来就是lgbt的群体。“你们看,你们让我搞政治正确的呀。”
游戏性本质就一般,然后做了点lgbt内容,游戏性就能好玩了还是垃圾了?
游戏应该是艺术品,而不是写在厕纸上的政治宣言。要我看,垃圾游戏不进行认真更迭,就该去垃圾堆。
《赛博朋克 2077》在2023年拿了TGA 最佳持续运营奖。这游戏由于架空在未来,内容里有着大量的政治正确和政治不正确。
但是大家并不讨论正确与否,而是游戏刚出来就bug就满天飞了呀。
可《赛博朋克2077》并没有选择多加点政治正确议题,整点赛博黑人大游行,而是不断地打补丁,修复游戏。
就像当时BLM特别火热的时候,有人采访《赛博朋克2077》的人物设计师Pawel Sasko,会不会在游戏里加点黑人运动任务来让游戏更火。
设计师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阶段已经有了一个成型的游戏,实际上已经成型很久了。当前是最后阶段,我们不会更改故事的任何东西,也不会加入或删掉任何东西。你知道,BLM运动是在最近才发生的。”
在游戏产业,不应该是游戏玩家分化成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而是把游戏分成垃圾和好玩,就这么简单。
尾声
总结而言,lgbt,从电影到游戏到产品,并不算一种合格的商业号召力。
确实,舆论十分强大,各种组织打得全网晕头转向,但舆论力不能等价于购买力。
依我看,一个产业什么时候转型、去迎合一类新的群体,是最为合理的呢?
就是当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群体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阶层的时候。市场上的形态转换本质是生产力的升级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衍生产物。
当工业革命催生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兴起的时候,希望追求更高科技体验的中产阶层,开始选择了默片电影这种新型体验方式。
1927年的科幻电影《大都会》
工人们作为一批新兴的群体,获取了城市化发展的超额回报之后,同样也会选择电影这种体验方式。卓别林的出现,《摩登时代》、《发薪日》这类黑色幽默电影,与工人们产生了共鸣,用影票推动卓别林成为全球大明星。
类似的还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的进程之下,农民进入城市并组建家庭,城市的议题、生活的烦恼超越了宏大的叙事,这时候就成为了新兴城市阶层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调侃家庭生活的《家有儿女》、诉说成长烦恼的《快乐星球》、解构社会现象的《武林外传》甚至复刻青年困境的《爱情公寓》这种罐头喜剧便是最好的映照。
那LGBT呢,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LGBT政治正确运动,确实占据了舆论高地。
但是我身边的LGBT朋友,在LGBT政治正确运动之前和之后,都是一如既往的优秀;美国多达97种的性别,并没有彻底实现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任何改革。
那么可以知道,任何试图靠着微操讨好lgbt的资本,并没有真正的抓住时代的脉搏。
作为个体,我认为,你可以支持lgbt,参与lgbt,这是个人自由。
但资本没有自由,资本得为自己最大基数的用户服务。用户是谁,就得服务谁,顾客是上帝。星巴克没有驴肉火烧,驴肉火烧配手冲咖啡同样也不会在长期实现正回报。
供需错配的结果,除了是个跳梁小丑,就只剩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