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英国伦敦一幢红墙白瓦的公寓楼前,挤满了警察、安保人群,外围有媒体、示威者,还有一些路过的围观群众。

一个满头银发的男人,被六七个壮汉从公寓里跌跌撞撞地拖出来,他手里攥着《国家安全史》,尽管行动受限,嘴里却一直喊着:

“Resist! We must resist!”

抵抗,我们必须抵抗!



他自认无罪,但过去7年,他一直被“困”在这幢楼的某个房间内,透过厚厚的窗帘,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同样在这个封闭的房子里,他挥一挥衣袖,就能搅动一个国家的大选。

他被许多权力中心的“大人物”视为眼中钉,又被无数个普通人视为孤胆英雄。

他是朱利安·保罗·阿桑奇,维基解密(WikiLeaks)的创办者。

从2019年被抓之后,阿桑奇被关押在伦敦安全级别最高的贝尔马什监狱长达5年,直到前两天——

6月24日,阿桑奇与美国司法部达成认罪协议,他承认违反间谍法,换取美国司法部终止诉讼。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瑞典被指控,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蜗居”7年,随后在英国监狱住了5年,最后又被美国“放过”。

这一切传奇经历,都始于阿桑奇口中的那一句:抵抗。

他在抵抗什么?

今天的自由,是他抵抗的结果,还是妥协的筹码?



水面之下

2010年4月,维基解密发布了一份名为《附带谋杀》(Collateral Murder)的视频资料,震惊全球。

伊拉克战争期间(2007年),两架美国陆军阿帕奇直升机空袭巴格达居民区,飞行员报告发现了一群伊拉克人,其中两人携带肩托式导弹(RPG)和AK-47,直升机随即以30毫米口径的机炮扫射,当场有7人死亡,3人重伤。



而实际上,那两个看起来携带武器的人,是路透社的摄影记者,其中一位的远摄镜头被当成了武器,遭到了扫射。

另一位受到重伤的记者,挣扎着爬向墙边,美军飞行员口中却难掩兴奋地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拾起武器”(All you gotta do is pick up a weapon)——以给他再次开火的机会。

后来,一辆路过的面包车停下来,车上司机与另一位乘客试图将挣扎的记者抬上车救治,美军飞行员再一次请求开火,在连续两次无差别的扫射之后,无辜的面包车司机和乘客,连同路透社记者,一起死在了美军的机枪之下。



等到地面部队到达之后才发现,面包车上还有两个惊恐的孩子,或许他们只是在回家路上,想救下一个无助的人,却因此度过了生命里最黑暗的一天。



这段视频一经发布,引起了全世界的质疑。

此后,维基解密又陆续曝光了483,562 份美国政府有关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每天打着正义旗号的美军,却在战场上频频滥杀平民、误伤友军、虐待囚犯。

这给世界第一大国的脸上抹了黑,美国政府就此盯上了阿桑奇。

在维基解密视频公布的一个月后,2010年8月,已经跑到瑞典的阿桑奇遭到检举,罪名是“涉嫌强奸”,结果因证据不足,逮捕令被撤销。

到11月,国际刑警又对阿桑奇发布红色通缉令,理由同样是性行为不检。

国际刑警,红色通缉令,竟然是为了抓捕一个疑似性犯罪的家伙,属实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12月,阿桑奇逃到英国,并向伦敦警方自首,在缴纳保释金之后获准保释。

既然都自首了,说明你犯罪了,何必还要跑到英国去呢?

这其实是为了自保。如果阿桑奇在瑞典被抓捕,很可能被引渡到美国,到时候落个什么罪名,可就由不得他了。

波谲云诡中,阿桑奇找到了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在那栋红色小楼里,一住就是7年。



期间,他仍然运营着维基解密,并在2016年,再次扔出了爆炸性新闻——希拉里邮件门。

关于美国民主党内部,希拉里如何黑对手、如何勾结高层内定候选人,以及涉嫌洗钱和操控媒体等丑闻,阿桑奇共计放出了 19,252 封邮件和 8,034 个附件,结结实实一个大B兜打在了民主党脸上。

恰逢美国大选,民调一直落后的川普,一夜之间以48%的支持率甩下希拉里3个百分点。

川普也曾在多个场合为维基解密代言,表示“我爱维基解密”,但在入主白宫之后,川普同学也变身“渣男”,直言“不熟”“不关我的事”。



前后两副面孔,也证明了美国政府对维基解密的态度——阿桑奇必须死。

事实上,从阿桑奇后面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已经预判了美国的预判。

但他明知道美国不会放过自己,为什么还要去挑战阿美莉卡的权威?

天才黑客

阿桑奇对于权威的不信任,始于童年时期。

出生于1971年的阿桑奇,有一个颠沛的童年。他的妈妈是一名艺术家,父亲是一个反战活动家和建筑师,双方在一次反对越战的集会中相识,但阿桑奇出生时,父母感情破裂,母亲带着他嫁给了另一位演员,接着再度离婚,再度结婚,生下一个孩子之后又离婚。

因为与丈夫在抚养权问题上发生纠纷,阿桑奇的妈妈担心孩子被带走,于是带着两个儿子开启了长达5年的逃离生活,他们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换社区,期间,阿桑奇先后转学37次,后来又换了6所大学,学习数学、物理,以及哲学和神经科学。



年轻时的阿桑奇

13岁那年,阿桑奇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这个现实世界的“局外人”,很快在网络世界找到了归属。

他自学编程,屏幕上不断浮现的代码,成了他最忠实的朋友,阿桑奇在0和1组成的世界里自由穿行,编写程序、破解软件,很快自学成了一名黑客。

那一年,阿桑奇16岁。

彼时,互联网尚不发达,阿桑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成了一个名叫“跨国颠覆”的小组,入侵欧洲和北美一些官方机构的计算机系统。

在肆意越过网络防护栏的时候,阿桑奇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不会偷取、篡改任何信息,只是像炫技一般闯入,观察着网络之下的幽幽人性。



还是有警察顺着网线找上门来,阿桑奇被指控犯有31项涉及黑客的罪名,但鉴于阿桑奇的黑客行为并没有造成任何损害,他也没有因此获利,所以,检方判他承认其中25项指控,达成认罪协定,支付2100澳元的罚款即可。

阿桑奇觉得不公正,但法官劝他保持沉默,言外之意是,你认罪就可以自由,见好就收吧。

这一1996年的判决,和今天阿桑奇的认罪协议,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也开启了阿桑奇的传奇一生——世界上的不公正太多了,“不合法的统治本质上就是阴谋,是官员们‘暗中合作、致力于损害国民’的产物。”

这一经历,将他引向了创办维基解密的道路。

2006年,维基解密正式成立,宣称“方法是透明,目标是正义”。阿桑奇为主编,网站由全球志愿者支持维护,接受匿名人士的投稿,主要是一些机密信息,像索马里政变、肯尼亚前总统腐败事件等等,经审核之后发布在维基解密上。



人类的本质就是传播八卦,维基解密成立一年,文档数据库就超过了120万份,媒体们盯着维基解密放的风一探究竟,政客们也会关注着维基解密的“热搜”。

但这些新闻都算小打小闹,直到《附带谋杀》发布,阿桑奇将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所作所为公示天下,让本就被质疑正当性的美国,遭到了全球声讨。

美国政府迅速揪出了向阿桑奇泄密的大兵布拉德利·爱德华·曼宁(现名 切尔西·伊丽莎白·曼宁),判刑35年。



而面对阿桑奇,他们却无计可施。

因为阿桑奇,早就想好了后招。

抵抗到底

首先,阿桑奇虽然公布了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行径,但他并没有犯法。

因为一来,这段视频不是他“偷”的,而是别人上传的,不能算他窃取机密。

二来,美国第一修正案明明白白说了,要保护新闻自由,我作为平台方上传个新闻,没问题吧。

第三,你要起诉说这个视频损害了美国形象,那不恰好证明了,这段视频是真实存在的嘛。



阿桑奇在法律上没有犯法,那直接把维基解密给办了不就行了?

不好意思,出于黑客的谨慎,阿桑奇将维基解密的网站架设在瑞典网络服务商PRQ的主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匿名文档会先送到位于比利时的服务器上,再送到位于“另一个法律上较友善的国家”的服务器上,最后再被转存到其他地方后删除。

整个流程和文档全部加密,经由Tor(洋葱路由)匿名传输,此外,维基解密系统中还会同时提交许多虚假文档,以防止真正的文档被发现。

简直是无从下手啊。



不过,美国还是找到了一些破绽。

你维基解密曾把地址迁移到亚马逊的服务器上,我管不了你,还管不了亚马逊?你靠捐款运营,那钱得经过PayPal吧,PayPal得听我的吧?

而到了阿桑奇这里,感谢美国政府,我接受了一些比特币捐款,一不小心,比特币暴涨,还发了一笔。



阿桑奇声称多亏了美国政府,他在比特币上获得了50000%的回报

当然,作为头号大国,美国的面子和手段还是有一点的。

于是就有了瑞典证据不足的性犯罪、国际刑警的红色通缉、英国警方的穷追不舍、澳大利亚政府的无动于衷,最终,无奈的阿桑奇,叩开了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的大门。

即便如此,英国警方仍然花了大力气监视阿桑奇,根据维基解密的说法,英国花费了大约1900万英镑的预算,啥也不干,就盯着阿桑奇,直到2015年经费紧张才作罢。

阿桑奇这边也设想过乔装成女性,从哈罗德百货的人群中逃走,或者从大使馆屋顶跑出去,跳到附近直升机停机坪上这种你逃我追、你躲我守的霸总追娇妻戏码。



不过,厄瓜多尔的政治庇护,也只维持了7年。

原因在于,当时厄美两国不对付,时任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曾高举反美大旗赢得大选,再加上2012年油价高企,厄瓜多尔经济向好,科雷亚有底气叫板美国。

而到了2017年,厄瓜多尔总统大选中,莫雷诺当选,恰逢原油和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厄瓜多尔想抱住美国的大腿,“驱逐阿桑奇”成为热门议题,阿桑奇在那间红房子里养猫、溜滑板、开销巨大,都成了问题。

后来的故事,就是厄瓜多尔以阿桑奇干涉别国内政为由,不再向阿桑奇提供政治庇护。

作为“回报”,2019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了对厄瓜多尔42亿美元的贷款。

4月,阿桑奇被英国警方带走,随后在贝尔马什监狱关押了5年。

5年间,美国一直在寻求引渡,而阿桑奇和他的律师,一直在想尽办法,拒绝引渡。



直到今年6月,在奔逃和追击14年之后,53岁的阿桑奇和美国司法部达成认罪协议,重新获得了自由身。

尾声

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阿桑奇似乎并没有罪,但他必须认罪。

某种程度上,阿桑奇的认罪,是美国对于挑战自己的人的一种警示。‍‍‍‍‍‍‍‍‍‍‍‍

哪怕有新闻自由的大旗,哪怕有全世界的目光,美国对于想要教训的人,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瞭望东方周刊》曾统计过二战以来的“美式斩首”行动,还有2020年被杀害的苏莱曼尼,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美式霸权。‍‍‍‍‍‍‍‍‍‍‍‍‍

对于不听话的人,连国家领导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只是一个阿桑奇。‍‍‍‍‍‍‍‍‍‍‍



我今天放了你,是因为你认罪,因为我还需要继续讲新闻自由的故事。‍‍‍‍‍‍‍‍‍‍‍

如果我明天要治你,没别的理由,只是因为,我,是美国。‍‍‍‍‍‍‍‍‍‍‍‍‍

至于重获自由的阿桑奇,究竟会接着抵抗接着战斗,还是在澳大利亚海滩边,晒着太阳唱着歌,不得而知。‍

不过,在外交博弈和政治斗争中,一个人曾努力抵抗,让外界窥见一些被藏在水面之下的真实,让身处高位的人,因为有一双监督的眼睛而有所忌惮,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