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上元节。这个日子真的很奇妙,所有数字的总和正好是16,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怎么看都是一种圆满,可谓是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春节、元宵节与中秋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三个传统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中国人对“天时”的期待和敬畏,我们常常在大年三十晚上,用守夜的方式来迎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除夕夜。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庆祝生命的节日。这是与“天”的对话,是人间通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烟花,载歌载舞来对“地利”的感恩和祈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对这个节日都非常重视,逛庙会,闹花灯,猜灯谜就成了元宵节里百姓的一个重要日常。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庆祝团圆的节日。这是与“月”的对话,是一年中第二个庆祝的月圆之夜。在这月圆之夜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节是人间通过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来表示对“人和”的感恩和祈福。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地人和”。
如果说春节是我们对“日”的敬畏,那么元宵节和中秋节就是对“月”的敬畏了。日月为明,日月为易,故有“天道远而人道迩,人道谋而阴”的所谓中华义理。
儒家的天地人“三才”与道家的天地水“三官”同源而互补,于是便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上元节庆祝生命,中元节祭祀生命,下元节祈福生命。这与孔子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言”就有了完美的呼应。
元宵者,春也;
中秋者,秋也,是为春秋也;
春秋者,生命也,历史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月十五闹花灯,一元复始大地新。元宵节称之为“上元节”,是因为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而得名,正所谓“一年明月打头圆”。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佳节,赏万家灯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表达。除了花灯,还有放天灯,譬如我们常见的孔明灯。天灯称之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古时私塾里面则点起“开学灯”,祝愿学子在新的一年里前途光明。
人们为了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还会在这一天食用一种和圆月相似的食物——汤圆,亦叫元宵。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无论是北方“滚”的元宵,还是南方“包”的汤圆,都象征了人们对家人团圆的追求和甜蜜生活的祝愿。
中华传统文化是从“三才”——天、地、人“三元”思维和理念展开的。“三元三才”是最具中华传统的“三观”特色,这也是现代中国人最应该理解的天地观、乾坤观和阴阳观。
对于“三”这个数字,中国人不仅既有着深厚感情又有着深刻认知。“三才”是世界的三个界面,三个系统,三个品格。
《周易》有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地人三个方面,各有规律,各有法则,各有地位,各有特色,各有作用。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相伴而生,相用而成,不一而足。
孟子既讲“天时,地利,人和”,又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地人三才之道,孟子更重视的是人道,是人事,是人情世故。故有我们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定律。
天时者,世也;地利者,界也;人和者,观也。天时地利人和者,世界观也。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曲艺茶肆定场诗:
“曹孟德占天时,人称魁首;吴孙权得地利,驾坐龙楼;汉刘备占人和,拼命交友,只落得,没有个安身地,四处漂流。”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注脚。
《三字经》有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这个数字,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三”被认为是构成人类社会之根本,“天、地、人”和谐共生,“三”既为万物之基,又是万物之始,还是万物之成。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言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老子言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平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张口即来:
三朝元老、三跪九叩、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省吾身、三思而行、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事不过三、三教九流、三言两语、三过其门而不入、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三阳开泰、三十而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孝有三、举一反三、三句不离本行、三位一体、退避三舍、三生有幸……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
为人三不朽——立德、立功与立言;
做事要三思:穷则思变,居安思危,成则思退;
做人要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生在世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
立地为人三不黑:育人之师,救人之医,护国之军;
千秋史册三不饶:误国之臣,祸军之将,害民之贼;
熟读圣贤三不避:为民请命,为国赴难,临危受命;
经商创业三不赚:国难之财,天灾之利,贫弱之食。
“三”是诚意,三顾茅庐求贤才,退避三舍宽容心,三生有幸有缘人;
“三”是规范,祭以三牲是为高,酒以三爵是为适,兵以三军是为制,政以三令是为节。
三尊、三皇与三王;三才、三纲与三教;三宝、三世与三尊;三界、三垢与三学;三德、三畏与三问;三知、三忘与三省;三戒、三友与三乐;三理、三情与三生……
生命有三修;人生有三境;佛家有三悟;道家有三清;君子有三德;人间有三俗;生命有三急;人间有三福;生命有三寿;年有三元;月有三旬;岁月有三天;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三”是现象需剖析,“三”是知识需消化,“三”是智慧需思索,“三”是实践需把握;“三”既是选择的智慧,又是协作的智慧,还是思辨的智慧。
二
东者,生生也;西者,分分也;东西者,生分也。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方式,是世界观。
人类是观念的动物,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观点和思维来支撑的。不同的观点之间也会形成各种关系,关系又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如何,得看效果,什么决定效果?是思路,是思维方式。
从东到西,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一,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者叫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
《周易》的生生思维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的生生思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一、二、三”,“一”是太极,是为一分法,即所谓的“是非不明”,“我说了算”是一种霸道或说盲从。别人说的你都信,没有是非,是盲从;别人说的你都不信,没有是非,也是盲从。这就是老子说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思维逻辑。
“二”是太极,一分为二,二分法,即所谓的“是非分明”,人类的学校教育全力在教,只是人类至今依然无法做到。
原因有三:一是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二是人类的判断是很薄弱的;三是人类的选择能力是不行的。
“三”是“冲气以为和”,一分为三,三分法,即所谓的“是非难明”。你说的我不一定相信,我也不一定不相信。既不是是非分明,也不是是非不明。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常态,也是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中国人遇到问题常说,很难讲、不一定、看着办,这便是阴阳文化一分为三的纠缠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你没我。这里面说的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本体,万变的是现象;现象就是很难讲、讲不清,而本体就是太极。
西方看世界,喜欢用一个“分”字,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没完没了,看问题、做研究摸索前进,不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西方视角在研究事物研究学问时,越分越细,最后整得很精准却也支离破碎。
东方看世界,喜欢用一个“生”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思维,各美其美。“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爻动,阴阳爻动生了万物。东方视角看事物,古往今来,一句话就讲完了,简单易行——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周易》,《周易》的基础是阴阳,阴阳的基础是爻动。儒道文化既是同源,儒道文化又是互补;儒道文化互为基础,儒道文化互相爻动。
儒道各有各的道,孔子遵循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老子遵循的是“道、名、欲”三层境界。
天地人三才一体,道名欲三位一体,需要的是人的敬天敬地、知天知地、行天护地、守天惜地,需要的是自觉、忠诚、勇敢与智慧的求道悟道,积极有序地对于天道地道的认知,执行天道、替天行道。
故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孔子常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到的是人情,见到的是肉身,见到的是欲望,七情六欲贪嗔痴,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缴,此之谓一见也;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到的是人性,见到的是人心,见到的是世故,见到的是名相,妖魔鬼怪,名利权情,名可名,非常名,此之谓二见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到的是规律,阴晴圆缺,生老病死,见到的是人情世故,见到的是众妙,见到的是大道,道可道,非常道,此之谓三见也。
见人性即见众生。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人情的本质是相互利用;关系的本质是各取所需;爱情的本质是本能吸引;资源的稳固是生命增值。
三见即三观,世界观见天地,价值观见人性,人生观见人情。见自己,“人不知而不愠”,感受本我,活出真我,故能豁达;见众生,知天命,尽人事,故能宽容;见天地,知天言,懂得人之渺小,故能谦卑!
四
人的一生,一边是岁月的沧桑和困倦,一边是生活的幸福和甘甜。我们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品味的是生活,积淀的是生命,历练的是成熟,收获的是成长。
元宵节,上元节,祈盼天上月儿圆,祈盼地上人如愿,祈盼人生皆圆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这是唐代苏味道心中的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宋代欧阳修心中的元夕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这是宋代李清照心中的元宵节;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宋代苏东坡心中的上元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宋代辛弃疾心中的元夕节;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是明代唐寅心中的元宵节……
正所谓,书中有日月,茶里有春秋,酒里有故事,岁月有峥嵘。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一年之始,月圆之夜;春秋代序,日月不息。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岁月轮回,是终亦始。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元宵节,上元节,在这个象征着团圆,充满着祥和的日子里,祝你月儿圆圆,宽慰心田;愿你灯火点点,映照笑脸!
祝你所想皆能如愿,愿你所盼皆可实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