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都市圈,迎来大扩容。


近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公布《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第14个国家级都市圈正式落地。


此前,青岛都市圈已获批复,此番发布的济南都市圈规划也获得国家层面复函,山东由此成为广东之后第二个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


仅过去一年,全国就有7城晋级,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达到14个,涵盖了除京沪之外的几乎所有主要超大特大城市。



未来,国家级都市圈会不会继续扩容?谁是下一个?


一、14个国家级都市圈,谁是领跑者?


都市圈、城市群,正在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已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为世界级,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紧随其后,形成城市群最重要的“五极”。


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多达30个以上,目前已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只有14个。


这些都市圈,覆盖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南京、成都、杭州、武汉、沈阳、济南等10个省会,以及重庆、青岛等高能级城市。


14个国家级都市圈,谁的体量更大?


整体来看,深圳、南京、广州、杭州为第一梯队,深圳、南京超过5万亿,广州、杭州突破4万亿。



青岛、武汉、济南、成都、重庆、郑州、福州、长株潭都市圈也都超过2万亿,只有西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整体规模相对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都市圈GDP均是按照全域规划范围进行统计的,而不是严格的实际范围。


如刚刚获批不久的济南都市圈,规划范围涵盖济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6市,而实际范围则是济南全域以及其他5市部分县区。



从广义都市圈来看,济南都市圈GDP总量突破3万亿,从严格意义看,济南都市圈GDP为1.92万亿。


与此同时,由于都市圈政策陡然收紧,后来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无一例外遭遇瘦身,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面积,都少于最早获批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之所以超过广州,就是这两重因素的体现。


作为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涵盖沪皖两省,涉及8市2区,规划面积6.6万平方公里,但核心区只有2.7万平方公里。


若以规划范围来看,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逼近深圳都市圈;若以核心区来看,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约为3万亿左右,与武汉、成都在一个水平。


与之对比,最新批复的广州都市圈,只有广州、佛山全域,以及肇庆、清远部分区域,此前备受关注的韶关、云浮都不在其列。


深圳都市圈也是如此,最终只有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合作区,呼声颇高的河源、汕尾都不在其列。(参阅《第一个5万亿国家级都市圈,来了》



当然,经济体量、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并不等同于综合实力。


都市圈的成熟与否,更多取决于同城化、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地铁跨市连通、产业协同乃至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突破。


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级都市圈刚处于起步阶段。


二、14城晋级,国家级都市圈是否太多了?


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给许多人以圈子膨胀的印象,越泛滥,价值越低,最终徒剩一个名号。


其实不然,根据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任何国家级规划,未必都能提供政策或财税方面的直接支持,但战略本身,就足以凸显城市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各地画地为牢的限制,让资源、产业、人口、数据等各种要素都流动起来,才是都市圈战略更深层的用意。


其一,晋级国家级都市圈,最直接的利好,当属跨城地铁的扩张,三四线城市有了曲线跻身地铁俱乐部的可能。


都市圈以一体化、同城化为目标,地铁连通自是应然之义,这也是跨市地铁、跨省地铁畅通无阻的原因所在。


广州-佛山,上海-苏州,武汉-鄂州,杭州-绍兴,南京-镇江,郑州-许昌,成都-资阳,长沙-湘潭等跨城地铁的横空出世,就属此类。



众所周知,我国地铁建设已经全面收紧,一般城市没有独自建设地铁的可能,就连大城市地铁规划也在严重缩水。


不过,都市圈的到来提供新的可能,湘潭、鄂州、资阳等地之所以能跻身地铁俱乐部,正是得益于长沙、武汉、成都等都市圈的助力。


其二,晋级国家级都市圈,将会带动产业、人口的持续外溢,对周边城市带来积极影响。


近年来,产业飞地层出不穷,都市圈内更是蔚然成风,如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都是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现。



产业协同,是都市圈的核心目标之一。


由于中心城土地、人力成本不断抬升,加之培育新兴产业的需要,传统产业转移就成了当务之急,都市圈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如果能解决好财税共享机制,未来产业转移还会加速。国家层面已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都市圈探索建立税收分享和经济统计分成机制”。


其三,都市圈,扩大了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让“软性扩张”变成可能。


根据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无论是城市合并,还是撤县设区,都受到严格限制,就连强省会也在遭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挑战,有地市甚至喊出了“一城独大不是春”的宣言。


当强省会模式遭遇挑战,强都市圈就成了许多中心城市扩张的主要支撑。


一旦都市圈规划明确,至少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得到认可,跨城乃至跨省发展才得以名正言顺。


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南京身为“徽京”可谓广为人知,但直到获批国家级都市圈,且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发布,才由此让“徽京”变得名副其实。



同时,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在竞逐更高的国家战略面前,获得更大胜算,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战略腹地等等。


三、国家级都市圈会不会继续扩容?


都市圈还会继续扩容,但不会无限扩张,更不会出现全国到处都是圈子的现象。


早在2022年,国家层面就已开始收紧都市圈审批门槛,一众都市圈面临前所未有的大“瘦身”。


一方面,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打造国家级都市圈的资格,超大特大城市是前提。


根据官方对都市圈的定义:


“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可见,超大特大城市是前提,一般地级市并不在其列,就连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会,连自身发展都需要扶持,遑论带动周边发展?


而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标志,则限制了都市圈的扩张半径。


1小时通勤圈,大概50~100公里的半径,而地域面积一般都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这是推进都市圈同城化的正常范围。


过去,许多都市圈规划动辄数万平方公里,恨不得将几百公里之外的县市,乃至半个省都囊括在内,但这样只有形式意义。


毕竟,都市圈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省域,更非庞大的地理概念。没有实际的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划太大的圈子都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都市圈不能盲目扩张,更不会遍地开花。


对此,国家发改委曾做出明确定调:


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要依据人口经济联系科学合理确定都市圈空间范围,防止盲目扩张。


根据研究,目前,全国共有 30多个大型都市圈,这些都市群多数都还处于培育阶段。


根据清华大学城镇化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只有广州、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宁波等6个都市圈位列成熟型,17个为发展型,11个为培育型。



事实上,宁波都市圈也从属于上海大都市圈。严格来说,全国只有5个相对成熟的都市圈。


所以,未来国家级都市圈即使继续扩容,总量也会相当有限。


当然 ,国家级都市圈从名义到实际、从规划到现实,从圈地为王到抱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