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Cui Le在中国大陆一所高校任教。

他的关于性少数群体、彩虹社区的课程受到学生广泛喜爱,一名学生告诉他,自己“不再是一个无知的灵魂”。

然而,学校领导却警告他,同性恋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

当Cui Le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后,他上了当地的新闻头条,压力扑面而来。

最终,他被迫签署一份书面协议,承诺不再提及此类话题。

移居新西兰后,Cui Le花费数年时间,才终于重新书写自己的“酷儿故事”。

01

中国酷儿留学生研究第一人

2017年,Cui Le踏上新西兰,最近拿到了奥克兰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是在新西兰的中国酷儿(性少数群体、LGBTQ+)留学生。

作为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Cui Le对目前在新西兰学习的中国酷儿国际学生进行了15次深度访谈,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领先的教育研究期刊《欧洲教育杂志》上。

“我发现,即使在新西兰,华人社区对酷儿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管理甚至隐藏我的性取向,比如面对中国房东和教堂里的中国人。”他说。

02

“被国内恐同环境‘逼’出来的”

Cui Le研究的大多数受访者都分享了和他相似的经历。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新西兰时,很多人都提到了逃避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恐同的社会环境。

2013年,新西兰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因此,新西兰在中国被视为对性少数群体友好的国家、LGBT+的天堂。

在Cui Le的研究中,新西兰的这种形象有一定准确性,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学校环境对他们很友好。

“在新西兰,我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受访者之一Liu说。

奥克兰的彩虹游行 图源:Stuff

很多留学生出来后,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另一位受访者,26岁的Yan说,在国内的时候缺乏资源和信息,他并不了解同性恋。

“刚到新西兰时,我的性取向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是我所有痛苦的根源。

“慢慢地敞开心扉后,我摆脱了那种痛苦。大学的友好环境和身边人的支持让我接受了自己。”Yan说。

03

在新西兰仍然面临歧视

不过慢慢他们会发现,搬到新西兰并不代表歧视的眼光就没了。

Cui Le的另一位受访者Ma分享了一个经历:在她就读的大学组织的彩虹游行中,她遭到了一个陌生人的言语攻击。

奥克兰的彩虹游行 图源:Stuff

“当时我的英语不是很好,”Ma说,“我完全吓坏了......”

“我逐渐意识到,我对新西兰的幻想不切实际,并不是每个新西兰人都支持同性恋,你仍然可能受到攻击。”

此外,作为来自中国的性少数群体,他们面临着性别和种族两重压迫。

“首先,学生的种族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校园中异性恋侵犯的目标,他们无法明确表明自己的取向。

“其次,与自己族裔群体的接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份管理,让他们背负社会压力,甚至自我审查。”Cui Le表示。

也就是来自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审视和羞辱。

04

华人社区的“耻辱”

正如Cui Le的个人经验所示,新西兰华人社区大部分人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程度有限。

去年,奥克兰理工大学的一篇报道表示,很多华人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和新西兰主流可能不太一样。

受访者表示,相比国内,这里的歧视往往是无形的、微妙的,而且很难证明。

Ma分享了自己遇到恐同的经历。

当时她的中介(华人)分享了一份抵制新西兰性教育的请愿书,声称学校正在教孩子们成为同性恋和变性人。

“我很震惊,马上意识到他不接受同性恋。

“当时我和我的伴侣住在一起,我不得不撒谎,说她是我的亲戚。

“我担心如果他知道我的性取向,就不会认真对待我的咨询。”Ma说。

Cui Le的研究想要颠覆这样一种看法,即“搬到西方国家对于边缘社区寻求解放的人群很重要”。

在研究结论中,他写道,“尽管新西兰高等教育机构对酷儿社区给予支持,但新西兰校园仍然默认为异性恋空间。”

Cui Le表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让新西兰的中国酷儿留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我正在努力为这些学生建立一个网络,帮助他们减少孤立感。”他此前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References:

https://www.1news.co.nz/2024/01/30/what-its-like-being-a-queer-chinese-international-student-in-nz/

https://tewahanui.nz/culture/we-need-an-ambulance-rainbow-chinese-say-they-face-discrimination-in-chinese-communities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