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专业就像是高考留下的最后一道题,但从高考结束到志愿填报却只有短短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不知道如何选择的学生和家长,那些就业率有保障、就业薪资水平更高的专业,就成为了争相关注的焦点,热门专业也由此产生。
每年报考者的判断,大多依赖于前人的经验、当下的就业环境、以及对毕业时产业发展的预判,因而热门专业的榜单也年年都有不同。相同的是,每年选到了热门专业的人,往往是大家眼中更幸运的那群人,仿佛他们的未来就大概率更加省力、更加平顺。
今天的讲述者就是两位在他们报考当年,选到了当时热门专业的人,但他们后来的故事,却都有着与大多人预期中不同的走向。
一、没等我毕业,风就停了
我的名字叫七仔,今年 32 岁。目前在深圳一家民营建筑设计院担任建筑设计师的工作职务。
1. 听说
我是 2010 年进入大学攻读建筑学这个专业的,满打满算到现在已经接触建筑学13年了。这 13 年见证了整个建筑行业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我是广东省的考生,当年考了 630 多分,就成绩来说考得不错。跟中国大部分高考学生一样,我在高中阶段只顾着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想就业的方向是什么。所以成绩出来之后,也不知道要报什么专业。
当时刚好有一个亲戚就是建筑行业的,在建筑设计院里工作。他就和我们说,设计院的工作技术含量高而且可以赚到很多钱。所以当时我爸妈也心动了,其实我自己也心动了。
我就在我所有的报考志愿上都只填了建筑学这一个专业,后来就被国内的一所重点一本大学录取了。
当时我的大学同学们,都是考试失常没考上更加高分学校的建筑系又不服从调剂因而来到我们学校的。他们的分数一般都要高于我们当年学校录取分数线 50 到 60 分,所以可想而知当时这个专业是有多热门了。
但后来听说到 2017、2018 年的时候,我们这个专业在很多学校的录取分数已经变得非常低了,甚至录不满,最后学生们都是被调剂过来的。
2. 落差
我感觉我高中毕业前人生的十八年都是非常单调的。因为我出生在广州省内一个三线城市,上大学前的生活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很少接触到非常新奇的事物。
但来到大学读了建筑学之后,这个专业是非常让人开眼界的。你会知道世界上各个建筑大师以及建筑作品,这些都会刺激你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包括我们每个暑假,都会有半个月时间去往全国各地去写生、去测绘、去游玩。这些都是我们专业的一些必修课。
所以单从建筑学这个专业来说,我觉得还是很有趣的,当时还是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了我的神经感官。
■ 七仔的大学校园 图/讲述人
但是外面的世界是跟学校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我入学到毕业的 2010 年到 2015 年这五年中,我们的行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记得我刚入学的时候,很多人都跟我们说,你们建筑师以后学出来可是赚大钱的,到时候很多人会提着一把一把的钱求着你们帮他们设计图纸,只要你们肯努力工作,钱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到了 2014、2015 年的时候,整个行业急剧地走下坡路,到最后我们毕业那年,行业内的设计院和工作室已经基本都不招应届毕业生了。
3. 加不完的班
我毕业后是通过亲戚的介绍,进了一家深圳比较大的国有建筑设计院里工作。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你作为一个建筑师,你就可以设计出很漂亮,很能表达自己想法或观点的一些建筑作品。但实际上,大家看到的都是建筑师这个群体里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在我刚工作的四到五年,我做的是行业里比较前期的工作,主要包括投标参加竞赛赢得项目这些。但项目中我们的话语权其实是非常少的,这些投标方案的方向和创意基本上都是由上面的大领导定完,再由中层领导传达到我们这,我们这些底层员工就是要把领导的想法在图纸上表现出来,就像一些无情的画图机器。我有时候来到公司打开电脑之后一整天下来,都说不到几句话。
■ 平日工作场景 图/讲述人
刚入职的那半年,加班也加得非常猛。每天基本上都是十点或是十一点后下班,如果碰上了招标,通宵都有可能。一年算下来,能准点下班的日子,不会超过三次。
我有段时间还经历过加班反而被扣钱的情况。因为那时候那个项目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之后。如果偶尔加班一两天,我第二天是能起床的,但像这样连续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加班,人的疲劳都会累积。所以有段时间我早上就比较难起来,这样就经常会迟到个十分钟。结果呢,我们加班虽然没有加班费,但迟到会扣迟到款。
有时候工作上的加班也是个人没办法预料的。比如哪天你本来没什么活了准备七点下班,但等到六点多你的组长或者负责人就会丢个活给你,并且说这个活很着急,让我当天给赶出来。这种时候你就没有办法赴朋友的约了,就必须把这个活加班干完。
还有一种比较恶心的情况,一些领导他们可能是比较有经验,他不会直接跟你说让你周末来加班,周一周五都不会说啥,但等到你周五下午就快要下班的时候,他就会又丢给你个活跟你说,这个东西我们周一要看一下成果。就这样他没明说让你加班,但他说周一要看成果,那我肯定周末就得加班了。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挺无奈的,但是又不好跟领导们说什么。
4. 乌云
加班强度这样大,但我拿到的薪水我记得非常清楚,刚上班的时候税前是 3800 元,扣掉五险一金后到手 3300 元。2015 年在深圳每个月 3300 元真是租个房子没有剩下什么生活费了。直到第二年春节之后给我涨薪了,之后基本每年会有一个小幅度的涨薪,到现在如果薪资能给我发全了的话,达到温饱水平是基本没问题的,但是要想大富大贵或者能剩下来多少钱,在深圳还是比较难的。
自从建筑设计行业从十年前开始走下坡路之后,降薪裁员比比皆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我就遭遇过降薪。当时每个月只发 70% 的月薪。等到年底一般都是要结算年终奖,但是当年就只把每个月剩下没有发给我们的那 30% 当作了年终奖发给我们,我们本来应得的年终奖就没有了。因为当时我是一个人生活,其实就还好,但是其他那些有家庭、有房贷还要养小孩的同事,很多中途就撑不住了。到了 2012 年,整个公司就已经走了大半的人。
所以从我工作到现在这八年里,每年到了年底,公司总会有行政人员来跟我们说,今年公司回款不好类似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表示这一年的年终奖也悬了。在我工作的头几年我听了会觉得心情很不好,但现在的我已经麻木了,因为每年都会听到相似的话术。
去年我们部门裁了将近十个人,在那之前整个办公室都坐满了,等到去年年底有一半的工位都空了。那段密集裁员的时间大家都是人心惶惶的,有时候就能看到 HR 走到一个同事的工位前,叫他出去聊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其他人都心知肚明,因为基本上员工聊完回来就会直接收拾桌子,把工作交接一下,当天下午就走了。这个场景我亲眼见过两三次,还有一些对赔偿不满意的同事,后来都去申请劳动仲裁了,这都是去年发生的事。
■ 离职后的工位 图/讲述人
在这种行业阴影的笼罩下,我能感觉到我们这个行业圈子里的人,大家或多或少都是比较负能量的。因为我也有自己加一些建筑行业相关的群,包括设计院的交流群这些,群里面的氛围都是比较压抑的。大家谈论最多的都是“你年终奖发了多少”“你这个月被克扣了多少工资”要么就是“你有没有想过转行?”
其实更加严重的是近两年行业里发生的恶性事件是越来越多了。前段时间大家应该都有听说,深圳有一个中层领导,据说是因为公司欠薪,然后没讨回来,他就从楼上跳下去了,人就不在了。其实这种事每年都会发生,只是或大或小。小的可能就是去领导办公室里面闹,大的就会拿着一些凶器去威胁领导,甚至直接跟领导动粗的。这些事件其实在我就业前两年听到的时候还会觉得有些骇人听闻,但这两年因为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大家也都渐渐麻木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我刚刚一路听下来,我自己讲的好像都比较负能量。有时候我回想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确实能让我找到闪光点或是给我带来过正向反馈的内容真的还挺少的。我不知道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说这份工作确实并不能让人感到开心,又或许工作本身就是这样子。
其实作为员工,我还是能够理解公司的难处的,因为有的时候回款真的就是非常困难。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属于乙方,乙方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小的。有些甲方公司会邀请我们为他们做方案,然后我们陪他们做了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中间不停改方案一直改到他们满意为止,这之前都没有收他们任何的钱,但他们最后会把我们踢掉,然后拿着我们的方案去找报价更低或者和他们有合作关系的公司继续进行方案的深化。这种行为在我们业内被称为“骗方案”,发生的非常多。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次。当时那个项目做了至少半年,然后甲方把我们踢了,所以那半年相当于所有做的东西都有去无回,没有任何回报。但是作为一个乙方,我们是没办法跟甲方拍桌子的,因为这个活我们不干,还有大把的人来干。甚至有的公司会先不收钱就先服务,一直服务到甲方满意再谈钱。
所以各个公司的底线也越来越低,使得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不健康。我们这样的乙方公司拿不到钱,我们下游的包括景观设计公司、项目分包公司他们也拿不到钱。包括因为我们需要打印非常多的图纸,我都经常看到那些打印图纸的公司上门来催我们还钱。所以我觉得其实是整个建筑行业的这个链条都出了问题。
5. 出走
在我工作的八年里,我跳过两次槽,这在我们行业里算比较少的了,我现在的部门里待满三年的人,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大多数人现在都会喊要转行,其实我是经历过的。
我在工作第四年左右的时候,当时身边有个开 MCN 公司的朋友,他签了一些小红书的博主。因为我那之前有过自己做公众号的一点点经验,所以他就让我尝试一下帮他运营他们公司的公众号,所以我一边工作一边帮忙他做了有一年多。
因为我平时是蛮喜欢捣鼓穿搭的,所以当时就想我要不要自己也做一个号试试看,试了有两三个月,号也运营的有起色,就被另外一家 MCN 公司挑中了。这家公司问我要不要也尝试做一个穿搭号的博主,我就开始尝试。就在我开始做自己的穿搭号之后的两三个月里,小红书上粉丝数据涨得蛮快的,到 2019 年年底已经有十来万的粉丝。恰逢快到春节,我就想要不我就在这个方向上试一下,所以春节回来上班后我就辞职了,辞职后专心运营自己的小红书号,产出一些穿搭领域的自己的观点。
■ 七仔做穿搭博主时发布的作品 图/讲述人
那段时间一般是今天拍完照片,酝酿一下,当天写了文本,最晚第二天我就发布了。这样明天或者后天我就能见到反馈的成果,这给我带来一个比较大的成就感。
但是建筑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建筑行业的一个项目周期很长,我工作以来 80% 的项目都是无疾而终,剩下 20% 能成功落地的项目,少则 2~3 年,多的就像我之前接触的一个项目,做了有整整十年,现在那个楼才刚刚建得差不多。就这样一个项目四五年的时间里,项目组已经换了很多批人了。我们大家就像流水线上的螺丝一样,就是在某个时间被安插到了某项工作上,这项工作结束,ok,你可能就被调走了。不会有一个参与全过程的体验感。这是我做博主之后反观建筑行业一个比较大的弊端。
所以做小红书穿搭博主刚开始,会有一个刺激给到我,这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但是在物质方面,包括我粉丝量到 12 万、13 万左右的时候,就遇到了瓶颈,怎么冲都冲不上去了,这个时候我每个月接到的推广量就比较平庸了。这样的收入水平只能维持我每个月的吃喝住行。就这样两三个月后我就有一点担忧了,觉得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不太行了。
到了第五个月还没有什么起色,我就决定说,还是回到建筑行业吧。决定重新找建筑行业工作后,我不知道是因为当时就业环境还可以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面试的四五家公司都比较顺利地拿到了 offer。
■ 七仔做穿搭博主时的工作空间 图/讲述人
6. 回归
其实我还是很感谢那五个月的经历的,它其实让我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外面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不容易,然后它对你的要求,并不是说你随随便便一句“我要去干”,就能立即达到的。
我觉得可能有一件事你没去尝试过,你就总会心里念念不忘。但这个念念不忘会导致你本来在做的事就没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好。但是这次我去外面经历了不一样的体验之后,我真的感觉回来之后心定了很多。
虽然建筑这个行业依然是那么的不容易,前景也一片模糊。但是我还是认定现在这份工作就是我一直会做下去的工作了。我不一定会多喜欢它,但我经手的工作我都会认真去完成它,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自己对以后也没有什么很明确的目标,就是觉得还是要在专业上精进自己的水平,这样就比较满意了。尽量不要让自己太累,然后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我的终极愿望就是能早日退休。
我前段时间刚去欧洲那边玩了一圈。当时有一天我就是在街上走,应该是当地时间下午 6:30 左右。我就路过了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们的公司就在一楼像一个店铺一样,通过橱窗是可以看进去的。当时是下午 6:30,我看到里面一个人都没有,我就在想,原来建筑行业也是能有这种生活作息的。它不像我们国内,我们国内的设计院里,下午 6:30 是绝对不会人走楼空的,整个办公室一定还是会在热火朝天,这种行业形态靠我扭转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也结婚了,但是目前也没打算要生小孩,也没有买房的计划,所以未来的压力可能不会特别大。所以我就想在我工作这些年,尽量赚到自己满意的一些存款,然后早日退休,早日去享受这个世界上更多美好的事情。
■ 七仔在欧洲旅行时看到的建筑事务所,下午六点半已经空无一人 图/讲述人
土木建筑类专业依赖于城市开发建设的阶段,很多行业也与建筑行业一样,曾乘着时代红利迅速起飞,也会随着窗口期的结束,褪下光环。
这使得很多踏着专业风口进入大学的学生,等到毕业时再看,有些风已经快停了。
经历过四年左右的时间差,就算是入学时选到了热门专业,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糊涂入场,满载而归。
然而也有一类专业因为工具性强,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广泛等原因,并不受具体行业发展影响而一直备受追捧,成为传统热门行业。
财务管理,就是其中一个。
二、选到了热门,就更难放弃
1. 抽签
我叫阿米糕,现在生活在深圳,我的职业是公益行业公益机构的负责人。
我当年的专业其实跟我现在的职业几乎没有关系,我的专业全称现在应该是财务学系财务管理专业,我是 2012 年毕业于 A 大学。
我当年是安徽省的考生,高考考了六百三十几分应该是全省 1000 多名的样子。我当时只是因为听说 A 大学很美,然后也希望自己考的每一分都能经济实惠,所以先选了这个学校。选专业方面因为我在高中时期也对职业没有任何的了解,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也没有考虑过自己以后要去做什么。只是想着选一个这个学校比较好的专业,自己可以忍受的专业,把那些不想做的排除掉,其他想做的都可以接受。
我认识的所有在 A 大学的同学,除了国防生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专业之外,其他的所有人基本只有两类——读了金融财会的以及被金融财会调剂的。
我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和职业道路最开始没有任何的预设,甚至我刚进去的时候,甚至都不叫这个名字,我们是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
大一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学校把我们系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跟我们说,要从工商管理系要分成三个专业了,分别是财务、人力和工商。然后把学生分专业的方式也比较离谱,就是——填报意向之后抽签。因为绝大多数读我们学校的朋友都是冲着一些跟钱相关的专业,比如财会金融,所以大多数学生都选了财务,包括我,这样我们就进入抽签的池子,我也被抽进去了,就是这样离谱地进了财务专业。
2. 怀疑
进入专业后我把我的课表跟我会计系、金融系的同学对比,会发现有一半的课程是跟会计系类似,另外一半跟金融系类似。相对的我们财务学系的主要两个方向就是公司理财方向和投资方向。所以女孩们就会更倾向于选择理财方向,因为更稳当,职业规划也非常清楚就是在公司从一个会计做起,男同学们更多的是会追求一些风险回报,就会更倾向于做投资方向。所以职业生涯都过于清楚了。
我作为一个小镇青年,之前的生活跟股票、金融、经济的关系都不大,家里平时看新闻看到相关的部分也不会特别关注。就连现在一般人看财会金融类新闻一般也是看不懂的,因为门槛过高了,都是些专有名词,比如“量化宽松”是什么意思,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的。
所以刚入学我也不太理解老师们都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教你的时候已经预设这些概念你都知道了,所以最初我战胜心理这一关是比较难的。另外就是要每天跟数字打交道,它需要你特别细心。就比如说我们考会计科目考试的时候,有时候报表上有可能就是差了一分钱,这一分钱你找不对,对账就是没有平衡。差了这一分钱,你这道题就没有做对,你怎么也找不到是哪里错了,所以就经常会想,就这一分钱,我自己贴还不行么?对,就是真不行,你必须把它找出来。
在我们整个专业的培养中,学校都是把我们当作一个财务 CFO (首席财务官)在培养,就像我们做财务报表分析,都是以千万甚至以亿为单位做测算。但是实际进入工作领域中,就像我听说我们的一个学姐,因为所在的公司体量非常庞大,她很多年都只在处理一个单一的会计科目,其实是非常无聊的,更没有什么专业可言。
我们的老师也不会鼓励我们读研,他们的说法就是读研对我们意义不大,我们应该走向世界,走到市场上去闯一闯。甚至有一个老师特别的直接,他就说咱们不必说什么师生感情,你们在工作多少年之后,如果身价没有达到多少多少,也就不必再相见了。
我当时就会觉得,为什么在以我们学校为代表的这种高校里,财会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非常的高,但是财会所需要的智能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却远远赶不上那些科技专业。我当时就已经特别怀疑了,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么?这样是对的么?
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学生都很喜欢报经管类,导致经管类分数高,但去工作的时候发现,真正对学历有非常高要求的金融行业实际上是一个从业人数不多、财富高度集中的行业,它并不需要那么多人。而如果做一个普通的会计,也根本用不上那么多年的考学挣扎,基层的会计是一个中专学历就完全可以胜任的。
3. 不适合我
我们的期末考试不像其他专业看的是出勤、课堂表现和卷面考试成绩,我们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的评分,就是我们的模拟账户。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开一个模拟账户,用模拟的钱去炒股,你炒股的记过就会参与期末的评分。但我们都知道,再老练的人都有运气的成分,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我记得那时候经常是喝一口牛奶,账户的变化就有几十万,我就受不了刺激就会立即把它关上了。所以最后的成绩就是听天由命。
■ 模拟账户示意 图/网络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知道,我既不是那种特别严谨适合做会计的人,也不是那种极其狼性适合做金融的人,所以我真的不是特别适合这个专业。但是让我当时改专业又很难,因为所有人都想学这个专业,我好不容易挤进来了,又让我出去,对我来说是很难的。当时的我没有这样的主见和见识。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我们找工作的时候,我感觉也是学院给我们的福利,当时的大厂直接来我们系做对口招聘,就是在我们班里开了一场财务管培生的招聘。那次招聘的时候,让我们所有同学都围坐一圈,轮流做自我介绍。
我听到前面的同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觉得非常乏味,没有说出什么内容。我那天可能心情比较好,刚好看了一本书——黄健翔的《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看得也很上头。在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说我觉得不应该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而应该像个“人”一样去战斗,反正讲了一大堆。当时可能有点震惊到在座的各位同学了,所以面试当晚有一个同学就来我寝室找我说,你收到复试通知的话咱们明天一起去复试。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收到复试通知,我们俩当时也陷入了迷之尴尬。其实就是从同学的角度来看我表现得非常突出就一定会进复试。但显然财会是不需要你表现这么突出的。
所以我当时就已经知道,财会追求的那种稳重踏实,我没有。所以后面我其实也就没在财务工作上有什么继续的追求了。因为前一年十一月份的时候也确定了我要去云南支教,所以在这次唯一的面试后的漫长时间里,我也没有再去面试财务相关的工作了。
4. 出走
我决定去支教也是一个很狗血、很常规的操作。就是当时十一月份有一天,我吃饱了饭,还穿着拖鞋,陪一个我的大学同学去听了一场支教机构办的宣讲会。看到宣传片里的姑娘哭着说“我们的孩子初一的时候成绩还差不多,但到了初二他们就开始分化了。”当时画面上看到的是孩子们逐渐走出教室,我就查了一下,这些孩子中能够读完高中的可能只有四分之一,我当时非常的震惊。
那个项目其实是中美合作的项目,那时候我们跟美国的关系还非常好,那个项目是得到刘延东和希拉里支持的那种项目,所以当时在宣传片里说出那番话的那个人,其实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姑娘。一个美国姑娘在为中国乡村的孩子在哭,你知道么?然后我就想,天啊,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青年不会为自己国家的孩子去做一点什么?正好我也不想当会计,我就决定要去支教两年了。
我去支教以后发现在乡村教书的老师永远会比在城市教书的老师水平差上一大截,这不就是恶性循环的开始么?我们怎么期待这些孩子能够走出恶性循环?虽然我们口口声声都说希望他们走出大山,给他们机会了么?有的时候我就会这样比较愤慨。
■ 左二是宣讲视频中的美国女孩,她正在云南的学校里教孩子们英语和美术 图/讲述人
但是我去了之后也有开心的部分。我原先说实话,作为一个小镇青年是没有听过人类学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我当年入学报到的时候看到过一个牌子,比如说像我们的就会举着牌子喊,是工商管理的过来,但当时人类学喊的就是“是人类的过来!”我当时就是“我去不去啊朋友们,什么叫是人类的过来。”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学科叫人类学,它的招生规模极小,当时也没有人想主动过去念,都是被调剂过去的学生。
我到了云南这种少数民族聚集地之后才知道,很多的东西其实是人类学在研究,是他们在做解释。而这些是我们这种财会专业完全不可能覆盖到的一个范围。我们在当地是毫无价值的,去了一个财务专业的人员,是毫无价值的。
■ 阿米糕当年支教的学校 图/讲述人
5. 走远
结束两年支教后,我也有考虑过我要不要再去做财务。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特别不提倡“浪费时间”,总是很“着急”,对不对?
我当时支教的团队中有一个美国队友,她在美国本科学的是新闻,但她说她之后想当医生,她身边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妥的。她在支教的两年里就一直在自学化学和物理,然后在她毕业完成支教两年之后,她又花了十年的时间成为医生,她现在已经在美国成为了一名医生。
但是在中国人的眼里,大学毕业先去支教两年,这两年已经很浪费了,我们国家财务培养的人又很多,用人单位是没必要找一个已经浪费了两年时间的人去做财务的。然后小城市的财务又是师徒制,也不适合我,所以这个就业环境就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我了。所以后来我就进入了公益行业一直工作到现在。
■ 阿米糕做公益工作后访校看到的小朋友们的食堂 图/讲述人
我在支教的时候,我真的好想念城市生活。我支教时候的那个学校特别偏,我们学校离县城坐车都要四个半小时,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连喝杯酸奶都没有,我们又不会做饭,就很需要速冻水饺,速冻水饺也没有,再加上真的很累,那段时间就特别想念城市。而且尤其想念韩国菜,我不知道为什么。
但当我结束支教回到北京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看到北京有一个叫惠新西街的地铁站,当时看到排队的人一直排出了地铁车站外。然后去餐厅吃饭,排队动辄一两个小时,我心想这东西是有多好吃呀,要我排一两个小时去吃,排队两小时,吃饭三分钟么?然后一抬头看到国贸四周都是高楼,露出的天空特别的小,我就会觉得其实生活在这里的人,其实挺可怜的。
6. 成本与收益
因为我们这个专业对口性实在太强,就业也非常的好,所有的人只要你不想转行,都能找到工作。所以我的同学们主要都是进了大型企业做财务工作人员,我现在看我们大学同学的群,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很少有人选择出来的。
我呢,进入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反而导致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办法轻易地去放弃我的热门专业去换。就像曾经我看到新闻里面对考古专业的一些讨论,其实我当时就已经默默知道自己是更喜欢像人类学这样的专业,但是想要跟家人去解释,从财务管理换到人类学,其实是非常费劲的,所以我当时没有做这个事情。
但事实上在工作以后,我的工作领域就是会远离了财务,而是走近乡村走进乡土,也更接近人类学这个领域。所以我就想,不论怎么样,如果人还是会重视自己心理感受的话,嘴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会越来越老实的向内心里面向往的东西去靠近。
所以还是应该大胆一点,专业这个东西没有那么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给我留下的更多的是帮助我去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当初上学时候学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都是一种带我们去认识思考世界的方式。
就像第一节课我们学到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这样的概念,对我一生都有影响,它让我们去看事情的时候,要看未来的收益,而不是沉溺于我已经投入了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事FM (ID:story_fm),讲述者:七仔、阿米糕,文案整理:印璇,实习生: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