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成立之初是以美国退还庚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除本校高等科毕业生外,还公开考选指定学科的专科生赴美深造。一九二四年清华停招高等科,转型为大学,次年招收大学部第一级学生。一九二九年夏,清华最后一届高等科和大学第一级同时毕业,又招考了十名留美专科生。此次考试从举办方式到录取结果均有争议,但早已湮没无闻,殊堪钩沉。


校内与董事会之争


清华一九二八年八月改为国立大学,由大学院(后改称教育部)和外交部共同管理。两部联合聘任九人为清华董事,经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推荐,罗家伦出任校长。


当时国立大学均归教育部管辖,无董事会,清华是唯一例外。是年九月颁布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清华董事会半年开一次常会,议决教育方针、预算、派遣及管理留美生的方案和经费支配等重大事项,审查校长的校务报告。校内决策机构仍为教授会和评议会。这一反常的组织架构也造成行政掣肘,教授治校与董事会遥控的矛盾已然埋下。


十一月,清华评议会议决,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每年考送国内大学毕业生十人留美。月底,清华董事会在南京开会,选举任鸿隽和唐悦良为常务董事。改归国立前,清华基金早有损失数百万的传闻。董事会决定彻查基金亏损,加强保管。


罗家伦向董事会提交了工作报告,计划利用基金建筑校舍、扩充设备,董事会却要求不得动用基金,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大宗建筑暂缓,并将一九二八年度预算核减十万元。考选十名专科生也写入了罗家伦的报告,董事会对此未有异议,着眼于整顿旧制留美生,以撙节开支。


罗家伦履新时,带来此前在东南大学的门生郭廷以做秘书,请来北大校友杨振声担任教务长,冯友兰任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一月,罗家伦任命杨振声、冯友兰和各系主任组成招考委员会,商讨本年留美专科考试方案。


考委会决定设文学、哲学、心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市政工程十三科,定额十名,男女均可报考,录取不分性别,七月一日起在北平、上海同时考试。当时清华共十四系,除中文系外与考试的十三科一一对应,表明方案的设计是从照顾本校考生出发。


四月初,清华董事会开第二次常会,再度核减年度预算,又议决增加留美名额,自当年起每年考选专科生三十人,其中女生至少取五名。考试由董事会主持办理,杨杏佛、凌冰、胡彬夏、张歆海和罗家伦为筹备委员,聘请国立大学教授组织招考委员会。


此次会前,任鸿隽辞去常务董事,改选胡彬夏继任。胡彬夏是清末第一批公派留美女生,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也是清华董事会首位女性,保障女生名额应由她力主通过。另两位提议增加留学名额的董事凌冰和张歆海均出身清华,张歆海有两个弟弟张企恭、张企泰正在清华大学部就读。


国立清华大学招考赴美留学专科生章程(一)


国立清华大学招考赴美留学专科生章程(二)


清华一九一四年首次招考留美专科女生,以提倡女子教育,一九一六年起招收专科男生,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隔年考选一次,男女名额相等。民初中学男女不同校,女子中学和师范的课程设置同男校有差异,与大学不衔接。一九二〇年,北大接纳女生旁听,南京高师首招女生,打破国立高校的女禁。一九二二年学校系统改革,女子学制方与男校统一。取消单设女生名额的惯例,名为男女平等竞争,实则忽视了女生获得同等教育资格为时尚短的现状。


董事会虽有派遣留学的决策权,但执意改变招考方案,自行主办,无疑是对校方不信任。清华师生本希望将经费多用于扩充设施,增添师资和学额,而董事会削减校内预算,增派留学,都与此背道而驰。增加留学也有悖于清华改办大学,在国内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罗家伦随即辞职抗议,清华教授会和评议会决定反对董事会决议,呈请政府取消董事会,清华学生也发起“改隶教育部,取消董事会”运动。


四月十一日至十七日,清华校方在《大公报》刊登留美专科招生广告,仍为录取十人,不分男女。不久,董事会重新制订考试章程,函送校方办理。《大公报》又按董事会方案报道清华招考留美专科生三十名,女生至少五名,七月二十五日起在上海交通大学考试,共设十二科,无地理。罗家伦长校后,支持翁文灏筹建地理系,定于一九二九年秋招生。新方案剔除了罗家伦力主开办的专业,只在上海考试更是脱离清华校方控制。教授会和评议会均议决不接受新订章程,维持原案。


罗家伦辞职系以退为进,他以答记者问形式陈述与董事会的分歧,争取舆论主动,又绕开董事会背后的外交部,请戴季陶和陈果夫在国务会议提案将清华改为教育部专辖。五月十日,国务会议通过该案,董事会随之失去存在基础。此前行政院已批准将清华基金移交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保管。清华校方大获全胜,留美考试也顺利按原计划实现。


考选十人


一九二九年一月考委会设置的留美考试科目除专业课外,还有国文、英文、第二外语和三民主义,规定国文和英文不及格概不录取,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的考生以八十分为及格,其他科七十分及格。六月初,评议会商定留美考试阅卷每科请校内外各一人会同评分。罗家伦返校复职后又主持评议会再次议决,先由校内一人评阅计分,再请校外一人审查。阅卷一先一后,加强了清华对考试的主导,校外复阅人成了陪衬,实际几乎不会去更改初评分数。


七月一日至八日,留美考试在清华和上海交大举行,前五天笔试,后三天口试。报名的一百四十三人弃考、辍考者不少,最终一百零四人完成考试。七月二十五日,考委会议定正取十人,备取三人。正取名单中,文学杨业治、哲学沈有鼎、政治王赣愚、物理周同庆、化学袁翰青均系清华应届毕业生,历史郭斌佳和数学胡坤升为清华助教,只有心理冯德培、经济梁庆椿、生物张宗汉三人来自外校。


招考章程原为择优录取,即录取成绩最佳的十人,各门名额不限,每科取一人改变了规则。考委会还以扩大留学机会为由,决定已考取其他留学考试者不予录取,这也事先未说明。中央大学区当年六月下旬举办欧美官费留学考试,均为理工科,五名江苏籍清华学生同时报考中大和本校。七月六日中大留学考试发榜,清华物理系施士元和化学系张大煜中选,二人也因此被排除在清华录取之外。


国立清华大学留美专科考试物理专科最高成绩表


国立清华大学留美专科考试化学专科最高成绩表


结果揭晓,正取者欢呼雀跃,清华学生刊物《消夏周刊》发布了七人得中的喜讯,视之为本校莫大荣誉,清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清华大捷相反,北大、师大、工大几所北平老牌国立大学全军覆没。


军阀时代,北京政局动荡,学府亦不平静,与教育当局屡有冲突,不断发生欠薪、停课风潮。一九二七年奉系入主后,将北大、师大等国立九校改组为京师大学,政治高压下,大批教授辞职别就。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推行大学区制,仍将北平九校合并,各校师生群起抵制,要求恢复独立地位,以致迟迟未能开课,学生无法专心学业,复校运动直到一九二九年夏仍未平息。


清华校内虽也有争端,频繁更换校长,但独立于北京教育系统,经费有保障,师资充实,教学秩序正常。大学部第一级学生经严格选拔,毕业的八十二人均堪称精英,留学考试成绩突出首先是实力的体现。


搅动舆论场


然而,责难之声很快出现。七月二十八日,北平《新晨报》刊出政治科落榜者朱偰的文章,抨击留美考试的组织、出题、录取全由清华一手包办,贬低清华教授的水平,言辞尖刻。朱偰指出,题目是根据清华课本,以政治思想史一门为例,主要考察记忆,流于冷僻琐碎,看不出考生的一般学力和见解。本校学生清楚教授偏好,外校学生白费力准备。他还曝光,国文的文学常识题出得太难,清华取消原定录取标准,甚至未达到六十分及格。


七月三十一日,《新晨报》又刊登经济科考生适庵的来稿,也称命题基于清华教材,与北大等高校所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且许多题在清华的月考和大考已用过。因清华经济系无人报名,外校人得以幸运考取。


国立清华大学留美专科考试政治专科最高成绩表


朱偰一九二三年考入北大预科,在校时频频发表文章和译作,一九二九年以第一名从政治系毕业。他的身世也不同凡响,父亲是长期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家中来往的多是学者名流,俨然天之骄子。考委会议定章程时,朱希祖正是清华历史系教授,此后虽回到北大专职任教,仍参与了留美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并未回避。他负责的中国近代史是政治科必考科目,给朱偰的分数相当高,后来便有清华历史系学生直言此举有营私之嫌。


政治科必考科目


八月一日,《新晨报》再度刊载朱偰对清华招考“黑幕”的揭发,称考委会将文学常识四十分抹去,国文成绩只按作文计算。朱偰关注焦点在国文考试,也渊源有自。国文的校外复阅者是周作人,他与朱希祖留日时同为章太炎弟子,民元后长期共事,关系融洽。七月二十二日,清华将国文试卷送到周作人家中,他二十三日完成复阅,次日将试卷交还。而就在当天,朱偰登门拜访,恰好可以知晓国文阅卷的情况。


到八月初,对留美考试的批评已从个人言论扩大为校际争端。北大学生会向清华考委会去电质问考试不公,举出的抹煞文学常识分数、录取国文不及格学生几点都与朱偰口径一致。电文要求清华公布录取标准、各科试题、考生分数和校别等信息,限三日内答复,语气强硬。八月二日,师院学生会也向考委会发出质询,四日,一工院学生又发表宣言。


三校学生会一致强调,作为留学经费的庚款本出自全国,清华应秉公为国家选拔真才,无权偏向本校。面对物议汹汹,有清华学生投书《新晨报》为考委会辩解,《消夏周刊》则反唇相讥,称之为失意者的牢骚和污蔑。


八月五日,《新晨报》刊出署名“雲”的社评《为留美专科考试风潮敬告教育部》,将留美考试视同营私舞弊,上升到违反五权宪法、关系教育和社会前途的高度,举清代数起科场大狱为例,呼吁教育部正当处置。


《新晨报》社长李庆芳是北伐后掌权华北的阎锡山部下。经过两次旨在削弱地方派系的编遣会议,阎锡山与蒋介石矛盾激化。一九三〇年中原大战爆发后,阎锡山曾想安排山西人乔万选出任清华校长。但一九二九年八月时阎派尚未同中央决裂,《新晨报》集中刊文批评清华,乃至以社评介入,并非要染指清华校务。


《新晨报》主笔邓之诚早年在云南编辑《滇报》,撰写政论,参与反清革命,支持民国,后到北大供职国史编纂处,二十年代在北大史学系任教。《新晨报》社评均用笔名,有不同风格。“雲”笔下是典雅的古文,引经据典,关注文物保存、党史编纂,多次论述四川、西南问题,应出自从小在川滇生活的邓之诚。


就在《新晨报》发表社评当天,清华考委会将澄清留美考试的报告书送与各大报馆。报告公布了正取各科前三名考生的分数,解释称,因国文成绩普遍不佳,可选人才太少,遂将文学科国文和英文改为七十分及格,其他科改为六十分及格,国文按作文分数计算。在各科总平均和专门平均满六十分的考生中,录取专门平均分最高者。试卷评阅和登记分数均用弥封,讨论录取名单时只知考号不知姓名,程序公正。


考委会发布报告后,朱偰旋即在《新晨报》反驳,北大学生会也再次发表反对宣言,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要求派员查办,另组委员会重新招考。《新晨报》还登出数篇个人来稿,或质疑标准,或建议改进,讨论持续到八月十九日。


朱偰等人指出,考委会只说明国文分数线为何降低,无理由将英文一并降低,事实上,按原定分数线已有合格人选。如文学科杨业治国文原为七十一分,英文七十分;陶燠民国文八十八分,英文八十七分;周缵武国文九十二点五分,英文八十五分,后二人都在八十分以上。


改按作文计分后,杨业治的国文变为八十六点六分,英文也由不达标变成达标,另两人反因专业分稍低而落选。其他科的国文也无须另计分,降至六十分及格,英文保持七十分标准即可。如按这一方式,录取者应为文学陶燠民、政治朱偰、心理臧玉洤、物理施士元,其他不变。


国立清华大学留美专科考试政治专科最高成绩表


罗家伦的秘书郭廷以参与了此次考试,晚年他曾忆及到清华后旧制留学结束,改为公开考选,“公开考试清华保障五名,让出五名与其他学校”,印证了确是有意操作。郭廷以还谈到,罗家伦到清华赴任前,清华学生会以强硬手段迫使五名教职员离开清华,为接事扫清障碍。


当时周同庆和袁翰青都是学生会领袖,周同庆出身东南大学附中,此前已与郭廷以相熟。“改隶废董”运动中,袁翰青是赴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之一。留美考试周同庆的国文原为五十三分,英文六十分,录取十人只有他英文未满七十分,可以说,英文改到六十分及格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另一位襄助罗家伦的功臣袁翰青也恰因改变规则而获利,张大煜总分和专业分均高于他,若非预先排除,化学科应录取张大煜。考生人数不多,且有口试,平沪两地考号开头不同,即便根据考号录取,也不难对应身份。


余波·潜流


事已定局,要求教育部查办的呼声无人理会。八月二十四日,考取的十人与清华高等科毕业生一道乘船赴美。朱偰一外为德语,自费赴德留学,在柏林大学改学经济,一九三二年夏获博士学位。朱偰想回母校任教,但仅被聘为教一门课的讲师,于是离开眷恋的北平,应聘南京中央大学,从此与另一座古都结缘。中央大学正陷入易长风潮,是年八月,他到南京不出数日,罗家伦被任命为中大校长,要在新的身份下共事,只得不计前嫌。


同年十一月,朱偰将留德期间的创作辑成《行云流水》,收有一篇《假使天涯真有知己……》,名为小说,全然写实,记叙了他与同窗“筠影”的恋情。女友是他到清华应考的动力,他一心盼望考后能与她倾诉衷肠,定妥婚约,却发现她已悄然离去。女友写来长信解释,将彼此关系定位为友谊。她到北大前,已遵父母之命定亲,虽有心悔婚,但父母相继去世,无法违背誓言。一九三〇年春天,她在家乡如约完婚。


朱偰对留美名额志在必得,对落第异常愤激,因为他错失的不仅是前程,更失去了恋人。他在给“筠影”的信中坦陈:“我预备一方官费出洋,一方再请家里筹一笔款,一起上美国,可是现在是失败了。我不能考取,为我自己的学业,毫不介意的;可是打破了我的计划,使我不免觉得可惜。”


从家乡“鹿苑”等线索可知,“筠影”即钱卓升。她与朱偰同年考入北大预科,后在史学系毕业,成绩优异。钱卓升老家在常熟鹿苑镇,出身书香望族,胞姊钱用和、胞兄钱昌祚均有成就。在南京,朱偰与钱卓升故人重逢,诗中不时浮现她的影子,满怀“纵使成名何所用,分飞劳燕已多时”的惆怅。钱卓升抗战胜利后赴美留学,后在台师大教育系执教。朱偰对她念念不忘,直到一九六四年,还写下《梦游鹿苑旧同学故里》追忆往昔:“少年意气余几许,梦回清泪落潸潸。”


一九二九年清华留美考试政治科专门和总平均成绩最高的是张歆海之弟张企泰,因国文作文不及格未能录取,后到巴黎大学改学法律。文学科遗憾落榜的陶燠民也到巴黎留学,一九三四年病逝异乡。周缵武则选择进入清华新办的外文研究所深造。


清华开办大学本科的同时开办了研究院国学门,一九二九年秋起,又陆续开设各系研究所,招收全国大学毕业生,本校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一九三〇年,清华决定不再举办留美专科考试,将经费用于扩充研究院。在研究院两年以上、有特殊成绩可派遣留学。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清华共选派十六名研究院毕业生留学欧美。


一九三三年,教育部指令清华举办面向全国的庚款留美考试,专业以工科为主,培养国防和建设急需的人才。考试委员会由清华校长、清华教授三人、校外专家四人和教育部代表一人组成,命题和阅卷人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清华教授占比不高,吸取了一九二九年的教训。录取的二十五人含九名清华毕业生、两名清华助教,北大毕业生仍然无人中选,这次没有引发争议。


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庚款留美连续考选四届。一九三三年起,中英庚款董事会还设立留英公费生考试。参加一九二九年那场考试的人有数位考取了一九三三年后的庚款留学,这也可见当年人才济济,落选者在后来的激烈竞争中也能脱颖而出。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均为作者提供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12期新刊,授权虎嗅转载,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