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惹到我了,因为我不敢把你怎么样”


“你给我等着,等我过两天就忘了”


“生活本想将我嚼烂,结果发现我入口即化”


看似放狠话,实则是窝囊;假装要较劲,其实已躺平。用最硬气的方式坦白自己怂的本质,似乎为所剩无几的尊严留了一点面子,又似乎以更张扬的方式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


这一反常规的幽默话语以燎原之火的速度击中了网友们的心——好用,爱用,下次还用——讽刺“舔狗”的态度表达,职场“装瞎”的经历分享,口角之争的事后复盘……人们观看,惊怒,汗流浃背,在评论区愤然敲下自己的类似经历,和其他人一样调侃上一句,就完成了“我一怒之下怒了一下”的发泄。


窝囊本是指一个人懦弱无能的贬义词,但幽默化的窝囊何以如此有市场,以至于网友们如此乐此不疲,开始主动袒露自己怯懦退缩的一面,甚至不断创造新的句式来丰富意涵。我们常说的自我真实,是否真的在这样的幽默话语中得到正视,又或者这只是另一种忍耐的伪装。


一、自我袒露:无能为力是生活常态 


如果说青春阵痛是成长的波折,那么成人的痛苦就是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普通。


“妈妈的小骄傲”,可能只是“社会的边角料”;985、211的光鲜学历,或许只会增添孔乙己长衫脱不下的尴尬;“自由价更高”,难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中沦为水中月、镜中花。当我们从抽象的理想和口号中回神,具体的生活会用柴米油盐和房租告诉我们何谓生活的真相。


翻脸有代价,说“不”有后果,成人的世界里,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那些因为无力改变所以选择忍气吞声的时刻,那些因为无法承受代价所以假装麻木的瞬间,可能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变成烙红的铁链,以“窝囊”的罪名在身体上留下烫伤的疤痕。


生活的磋磨或许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外部的磋磨在这种反复拷打中变为自我的内在磋磨。因为几次忍让和退步,行动上的矮化被内化为人格的矮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就成了最深切的痛楚。


——“这都要忍,我过的是有多失败?”


——“这都能忍,我还有没有底线尊严?”


这些心灵的独白,混沌的挣扎,自我的质疑,在集体且公开的“窝囊文学”大赏中猝然由暗转明。面面相觑,原来坦诚相待后你我都不过一个生活中时感无力的沉浮者,都做过随波主流或听之任之的选择。


公开的调侃让我们敢于承认自身的局限,开始坦然面对过去那些看似懦弱的时刻,也终于学会走出自我质疑的内耗


永远不缺市场的成功学和名人传记大都在向我们强调“有志者事竟成”,路走不通是因为不够努力,路走不顺是因为没找对方法,总之就是你这个人有问题。但当我们望向具体的现实就会发现,无能为力,其实是生活常态。


成人的痛苦于是在窝囊的幽默话语中得到部分消解。既然无能为力是常态,那对完美勇气的过度追求和对自我的过分苛责,就只是无用的自我折磨。让事情就这样过去,或许窝囊,但已是那个时候的我们所能做出的最优解。


所以我们会觉得“窝囊文学”可用、好用、爱用,觉得真实可爱也觉得坦诚爽快。而那些所谓“实在干不下去了,开摆”“时常觉得我是个废物”的脆弱自我袒露时刻,其实都在诉说和消解着同一种痛苦。从这一方面来说,真实的语言在帮助人们尝试接纳那些平庸和不完美的部分,悦纳自我。


二、难得圆满:相对最优就是满分答案 


在客观情况和个人的局限下,既然注定有顾头不顾尾的窘迫,就更应在顾全什么和放弃什么上计较清楚。


生活不是试卷,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在每一个选择的交叉口,只有相对的最优解,而难得事事顾全。在得到答案前,我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叩问: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想要守护的?


要环游世界的自由,就要考虑能否忍受经费不足时可能要随时就地打零工的窘迫。如果身体的解放也同时带来了心灵的解放,那么打算放下一切环游世界的人就不必再忍受老板的无能,被无端责骂时可以立刻拍桌而起、指着他的鼻子骂回去,少受一份窝囊气。


要维护家人生活的安定,就难免要向《年会不能停!》里的马杰稍稍看齐,为了老婆孩子,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就不自掀饭碗,吃一些职场上的窝囊气是为了家的稳定。


为我们想要坚定守护的东西选择暂时性的屈服,窝囊也幸福,但为那些本质不重要我们却误以为重要的东西装孙子,窝囊还痛苦。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东西,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大课题,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听从所谓普世价值的规训,难免在麻木中沉沦,临了只能痛苦地自问:“我活得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足够幸运,能够找到个人幸福的真正所在,那么奔波一天回家时亲人等候的笑脸,抑或日复一日埋首苦写终成大作时的自我告慰,又或者是四海漂泊看遍雾海云天时留下的感动泪水,都足以将人填满,而不必因为受了那一点生活上的窘迫而感到痛苦。屈服是行动上的、外在的,而幸福是在内在的、灵魂深处的。我们向亲情脉脉中、向文学理想中又或者向缤纷体验中求得满足,为此受世俗的窝囊,不过是一种自我强大的表现。


“惹我你算是惹到软柿子了”,一声哂笑,就此放下,因为志不在此,不必因小失大,此时的窝囊也不过是达成目标的一种策略。只要明白吾心归处,就不会因为一时的低头陷入自我纠结的痛苦。


三、以退为进:“窝囊”的生活态度 


然而窝囊可以成为一时的选择,却不可以成为永恒的答案。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懦弱时刻,甚至调侃我和他和她都不过一个有局限的普通人,是因为在那个时刻我们确实别无选择,而并非遇到困难就该绕道而行,永远后退就真的能永远保全自身。


一个选择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窝囊,必然是因为其不符合某种常理逻辑,抑或是违背了某种道义理想。小到在公共场合被插队却选择假装没看见,大到年终绩效评价唯关系论而非唯业绩论却只能忍气吞声。守规则的人变成了最吃亏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败给了搞关系的人,这和教育告诉我们“做人要讲文明、懂礼貌”和“努力就会有收获”的规则不符,也和我们理想中的社会状态相悖。


(与“吃亏但不敢回怼”相关的微博)


或许因一时的现实所迫,在行动上只能屈服,但却绝不可以在心理上也就此顺从——从此插队是合理的,谁守规则谁是傻瓜;搞人情才是最重要的,只会提升业务能力的注定只是牛马。如若行动上的屈服连带到了心理上的屈服,无声的顺从从此成为人人缄默但人人遵从的潜规则,这将是一个怎样混沌无理的社会。


窝囊情绪的产生揭露着不合理现实的存在,恰恰指明了需要着力改变的方向,也侧面提供了做出改变的动力


也因此,“窝囊”这个词何时是一种生活态度,何时是纯粹的逃避,何时是消解痛苦的自我调侃,何时是增加长久痛苦的无形负担,就要看我们如何面对无能为力的现实。如若不抵抗却也不改变,就是在当生活的逃兵;如若不抵抗却不放弃,这就是讨巧的生活态度。


山穷水尽之时,可以合理化窝囊的选择,却不可以合理化那些让人感到窝囊的错误。人之为人,仍要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并不是事事都值得或者是可以忍让的。窝囊只是人处于某时某刻某个节点上的权宜之计,而求变应当永远处于正在进行时。


(图源小红书@秃头章鱼哥)


一如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写的那样:“正因为我有能力跨越,这个考验才会降临。”既然无能为力是生活常态,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心灵上的不顺从,始终走在求变的路上,一时的挫折和忍让就不应成为自我否定的理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豌豆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