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迎来农历龙年。
龙,在十二生肖里十分特别,或许是最为特别的生肖,因为其他的生肖动物都是现实存在的,而龙,是一种虚拟的动物。
从科学的精神出发,谁也没有见过生物学意义上的龙,但是,龙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事物。它的重要性,或许比其他生肖还要更胜一筹。
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我们喜欢把自己叫做“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你看,歌词里直接把龙与中国划上了等号。还有人说,中国大地上蜿蜒的长城,就像一条龙。要这么说,我觉得,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以及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许更像龙——龙因水兴嘛!
一、考古中国,龙的起源
龙年说龙,我们就要从龙的起源说起。龙的起源,与生物学无关,与考古学有关。现有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就已经有龙的踪影:
1994年,人们在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发现一条石块堆砌的长龙。这条石龙总长19.7米,宽约2米,头西脚东,身体呈波浪状,龙口大张,四肢伸展。这处遗址距今约8000年。有专家认为,从时间上看,这是截至目前的“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的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放的龙虎图案——左青龙、右白虎,原来你们这么早就在一起。其中,蚌龙位于墓主人尸骨的右侧,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我看了这组龙虎的图像,感觉它们都相当生动。其中,龙的身体细长而有爪,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这处遗址,距今约6500年。
2002年,考古队员在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一处墓葬中,发现一条绿松石摆放的龙。绿松石很小,而这条龙很长,足有70厘米。看了照片你就会知道,这得用多少块珍贵的绿松石,要花多大的工夫来摆放。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
你再看,内蒙古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龙,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上的龙,敦煌西晋画像砖青龙,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龙……无不栩栩如生。至于北京故宫、北海等处的九龙壁,都已经是“小龙弟”了。
龙之于中华文明的古老性,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那么,龙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原型是什么?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王符的人提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他说的都没错,但这只是观察,而不是探究。
首先,我们不能把所有特征等量齐观,而是需要探寻最基本的特征;其次,很多细节是在不同时期叠加上去的,愈到后来愈加丰满,也许覆盖了初始的特征,很多神话传说也是如此。
对于龙的起源,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做了考证和研究,提出了种种说法。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首先,龙的基本起源是蛇。龙的种种特征,去掉这样或者那样,或许还能看出模样;但如果去掉蛇身,那就不成其为龙了,反倒成了另一种神兽——也许是麒麟?其次,龙的重要特征借鉴了鳄鱼,特别是有着利爪的四肢。
蛇也好,鳄鱼也好,它们都是凶狠的爬行动物,人类天生对它们有着恐惧的基因。恐惧生出敬畏,进而崇拜,这种现象在各类文明中都出现过。
龙“诞生”之后,人们不断赋予它各种职能:首先,它成为神仙或者圣人的座驾,可以在天上、人间、水下任意往来;其次,它始终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或者分管一方水域,或者掌管风雨雷电;再者,它渐渐成了帝王的象征,这个象征越往后显著,愈加不能僭越。
二、飞龙在天:早期典籍里的龙
当远古的人们用石块、蚌壳摆弄一条龙的时候,这东西或许还不叫“龙”——谁知道呢?当语言和文字逐渐成熟后,龙才会出现在书面文字和文学作品里。
古老的典籍《易经》,据说是周文王所作,其中就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词汇,我们不必把《易经》神秘化,你仔细咂摸,这些词汇里都是生存智慧与人情世故。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降龙十八掌”,其招式就取材于《易经》。
早期典籍《山海经》里写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龙起源于蛇,这是一个很有力的例证。法力无边的烛龙,其实就是一条巨蛇。李白在《北风行》中就用烛龙起兴,“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也许他是在影射当时盘踞北方、大权在握的安禄山?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说,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过,《诗经》中大量存在马牛羊鸡犬猪等生肖动物,却几乎没有关于龙的诗篇,提到“龙”这个字的地方也很少。我以为,这跟《诗经》的特性有关:它诞生于北方黄河流域,风格现实,贴近人间,“敬鬼神而远之”。
虽然很少,但我们能找到“龙”的踪影。《诗经》中有一篇《郑风·山有扶苏》,描述的是青年男女情爱戏谑。其中写道:“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里的“游龙”并不指龙,而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即长在水边的红蓼。
红蓼枝条细长,花序长而微微下垂,而且长在水边,恰如一条龙。有一点值得你注意:我们经常用具体的、实际的事物,来比方抽象的、想象的事物。而在这首诗里,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不存在的“游龙”来命名一种植物。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那个时候,“龙”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形象特征,并且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深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表达。
三、为余驾飞龙兮:屈原与龙
而在堪与《诗经》比肩的楚辞中,特别是在屈原的诗作中,龙却大量出现了。楚辞诞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这里地处长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与北方迥异,物产更加丰饶,自然更加瑰丽,人们的想象力更加无拘束,总而言之,更加“原生态”。
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屈原的《九歌》。《九歌》是组诗,据说是在祭典中巫祝与神祇通灵的歌曲。《九歌》一共十一篇,前九篇描述的是各种自然神灵,他们生活在天上、地上、水间、山间。这些神祇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着丰富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若说他们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座驾,几乎都是龙。请看: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这位“云中君”是执掌彩云的神灵,而龙最擅长的就是腾云驾雾。“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云中君多么优哉游哉呀。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兰汤之中沐浴,身穿彩云衣裳,在巍峨雄伟的天上宫阙间穿梭,纵横四海九州,与日月光华同辉。
至于其他的神祇,湘君是“驾飞龙兮北征,邅(zhān)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飞龙在天,飞龙在水,飞龙在湘水洞庭间遨游,这里是湘君的领地;大司命是“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他主管人间阳寿,果真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执掌黄河的河伯,则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cān)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他的座驾是装饰着荷叶的水车,动力装置是两匹龙,你说豪华不豪华?
《九歌》诗篇,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而在楚国人,在屈原看来,人与神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只要你的精神足够高贵和自由,你也可以成为俯视一切的神。屈原的长诗《离骚》,长达两千多字,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后,他希望自己抽身而去,想象自己去国远游之时,是这样一番场景:
离骚(节选)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请看,“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不仅有蛟龙供他驱使,还有鸾凤与他同行。而当屈原投江明志之后,他的肉体固然消失了,但他的精神实现了永恒。人们为了纪念他,划起了龙舟,也许,这是模仿他驾驭蛟龙的模样?
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影响相当深远。汉朝的建立者刘邦集团基本都是楚人,楚文化在汉朝大行其道,铺陈夸张的汉赋几乎就是楚辞的翻版。汉魏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如此描述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女神的仪仗则是“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盛唐时期,诗仙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在《蜀道难》中如此描述蜀山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古代天子六驾,而太阳神的六驾是龙,连他的龙车都被挡回了,凡人还过得了蜀道吗?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对于仙山的想象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龙虎神兽与仙人同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这是唐人普遍的认知。
在这些文学作品里,龙总是与神仙、高人为伴,它的气质是十足灵动乃至天真可爱的。如有不信,请看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龙,真可谓天真无邪、仙气飘飘。(注:原画已佚失,存世为摹本。)
我想,这是因为人类的身体被束缚在大地上,他们把冲破一切羁绊的自由意志寄托在龙身上了吧。
四、“龙叔”传奇之钱塘君
事实上,在古典诗文里,龙是很少作为主角出现的。因为龙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你如何去描摹它?但是,在另一个古典文学领域,龙的形象却相当生动丰满,那就是传奇和小说。
中国传奇故事源远流长,唐传奇更是独具一格。我相当喜欢的一则故事,是《柳毅传》。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书生柳毅在泾水(就是泾渭分明的那条泾水)边漫步,偶遇一位凄惨落魄的放羊女。放羊女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远嫁泾川龙王的二儿子,老公是个“渣男”,备受公婆冷遇。龙女请求柳毅给娘家带个话。柳毅费尽千辛万苦,找到洞庭龙宫,洞庭龙王听说了女儿的遭遇,心疼万分;同时嘱咐柳毅,不要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龙女的叔叔知道。为什么?因为“龙叔”钱塘君性格刚烈,勇猛异常。“龙叔”曾掌管钱塘江一方,因为犯过天条,当时被天帝锁在洞庭湖。然而,这事儿终究让钱塘君知道了。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
说实话,这才是一条龙出场该有的样子。
钱塘君挣脱锁链,干嘛去了呢?他回来后跟哥哥洞庭君有一段对话:
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
好家伙,他直接把“无情郎”泾川龙王二公子给吞了。这一来一回动静太大,不慎伤害到六十万生灵和八百里的庄稼,就像人类不慎踩死了小蚂蚁,这可真是“杀死你,与你无关”……
“龙叔”洞庭君把龙女带回了娘家。柳毅在洞庭龙宫盘桓了好些日子,好吃好喝招待。一次酒席上,钱塘君甚至动了把龙女许配给柳毅的念头,被柳毅正色拒绝。
他说:“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
这段话极为大义凛然,酣畅淋漓。大意是说:“我要是在荒郊野外碰到你这条龙,被你弄死了,也就只当你是个禽兽,自认倒霉。我的身体,还不够你的一片鳞甲大,但道义在我这边。大王好自为之!”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钱塘君幡然醒悟,“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
后来,柳毅回到人世间,先后娶过两房夫人,都不幸早逝。多年之后,龙女幻化人形,与柳毅结合,后来才道出真相。然后,他们成了一对神仙眷侣,悠游天地之间……
《柳毅传》这则故事很精彩,精彩在情节曲折而富有想象力,更精彩在立意的正大光明。柳毅和“龙叔”钱塘君堪称双主角。柳毅富有正义感而有胆有谋,完全不是那种百无一用、斤斤计较的白面书生的形象。钱塘君这个角色的塑造更加生动,他铁汉柔情,武德充沛,重情重义,粗中有细。
我想,也只有大唐的万千气象,才能孕育这样一条大气磅礴的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大诗兄(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