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池基金募资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这两年,盲池基金愈发不受市场化资金的欢迎,没想到进入2024年,连引导基金都明确表示不投盲池基金了。


这令人唏嘘的一幕来自近期一则引导基金的遴选公告。


不投盲池,返投不达标要追责


1月2日,正值2024年开工的首日,一则引导基金遴选GP的公告引起了市场关注。


这是一则海口高新区引导基金拟遴选子基金的公告,公告中显示:海口国家高新区首支园区引导基金,全称海口高新区启航南木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该引导基金系由海口国家高新区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与国新国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园区母基金,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低碳先进制造及高端食品加工等高新区主导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该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遴选标准明确提出多项直接要求。


  • 首先子基金管理人须在基金管理规模、赛道过去投资项目数量、产业链资源、历史业绩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或达到行业前列水平;


  • 其次,还明确指出子基金非盲池基金,须绑定已确定的拟投项目;同时还提出将纳入引导基金项目返投要求,并约定返投罚则等要求。


之前不投盲池的通常是市场化资金,而今连政府引导基金也开始拒绝投资盲池了。


过去的一年,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叠加国内一级市场过往GP业绩不乐观等多方因素,LP出资GP的频次和规模都有不同程度收缩,谨慎成为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现状。


从资金比重来看,引导基金与国资基本占据了8成的比重,GP想要募资,引导基金基本是标配,由于带有招引诉求,对于拿到地方引导基金的GP而言,配置招商部门成为常态化操作。


为了达到招商诉求,这两年,各地引导基金的返投条件越来越多,前置返投等要求都已经是常规性操作,不过明确提出不投盲池的引导基金目前还比较罕见,“约定返投”这一条件也十分直接地将引导基金的强势体现出来。


不论是前置反投,还是拒绝投资盲池基金,本质都是地方为了确保GP能够完成项目顺利落地的诉求。


返投的重点在是否匹配


2023年以来,一级市场跌宕起伏,身处其中的从业者已深刻体会到行业的变化莫测,在全面出清的市场环境下,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进入2024年,市场普遍认知会更加艰难,募资更难了。


根据FOFWEEKLY梳理的数据显示,2023年最后两个月,政策型LP整体出资频次与规模均位居第一位,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GP获得引导基金的出资。


去年市场上出现了多条热梗,其中一条便是GP内部成立“首席返投官”,为适应当前募资环境,“招商”成为GP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近两年,在各地加快招商节奏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引导基金的返投要求和衡量指标逐渐趋于宽松。


根据FOFWEEKLY统计,2008年至2023年上半年,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活跃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的返投比例要求总体平均值从出资额的2倍下降到1.37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对返投认定的指标整体也比较宽泛,有些地区的核心目的是为地方带来订单,创造GDP。


当然,也不乏返投比例高于总体平均值的地区,比如此次海口高新区引导基金就提出:子基金返投于海口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资金规模,原则上应不低于海口国家高新区母引导基金投资金额的150%,所投企业应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范围内实质开展生产、研发等经营活动(不包括单一类型销售经营活动)


整体来看,如今1.5倍在产业经济相对成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较早的地区还较为常见,对比偏远地区来看确实相对较高。


不过在如今下行的市场环境下,LP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募资,GP跑向三、四线城市也逐渐成为常态。


虽然较高的返投比例对GP而言是压力,但实际上,在募资难的背景下,面对返投要求,GP首要考虑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指标上,而应该重点关注匹配问题。


日前,一位IR朋友向我们坦言:“二三线城市的引导基金虽然要求相对较多,但对比一线城市来看,依然有成交机会”。


在他看来:“一线城市引导基金的钱太抢手,排队等钱的GP多,反而交易成功几率不高,二三线城市却不乏一些机会型交易”。


FOFWEEKLY合伙人周瑞智也指出:“募带有招引诉求的资金时,不应过度关注LP是否强势,重点要看手里的项目资源与地方关注的重点产业是否匹配”。


这也是“下沉式”募资逐渐成为主流的核心因素,先看手里的项目资源,再来反向沟通符合项目落地的地方,也未尝不可。


结语


这两年,市场环境急转直下,难成为现状,新的一年,市场将面临更难的局面。


在如今的环境下,GP满足LP的功能性需求变得日益重要,同时,沉下心去挖掘机会型交易,募资的成功几率反倒会更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