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IPO暂缓、退出难,LP谨慎、募资难……GP生存空间越来越难,想要活着,就得要钱。


一方面,向LP募资变得不容易,另一方面,迫于LP的退出压力,GP只能向项目方下手了。


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这两年市场上VC/PE与项目之间矛盾升级,其中的主要触发因素,就在于“回购”上。


在退出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GP开始下场催收,让被投企业回购,甚至险招、怪招频出,把“回购协议”当成救命稻草。


退出难,回购成GP救命稻草


“难”在如今的一级市场,可谓是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字了。


自2018年起,市场就逐渐转冷,且情况一年比一年严峻,进入今年,一级市场难度升级,募资难、找项目难、退出难可谓是“关关难过”。


加之“3.15新政”与“新国九条”出台,强监管的基调、高比例的现场检查,更严苛的发审,要求一级市场的参与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和适应,这对于许多机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IPO成绩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LP端的压力也激增。近期就有不少国资LP透露:今年面临的业绩压力不小,为了DPI考核,主动向GP提出要适时调整策略”。


还有机构表示:“他们目前甚至面临被LP起诉的局面,同时,新基金募资也不顺畅。如今的市场环境,LP出手本就谨慎,加之过往基金退出遇困,更难以说服新/老LP持续出资”。


一边是IPO难度增加,另一边是LP追责和募资不畅的压力,方方面面都需要钱,退出成为机构“事关生死”的大事。


为了应对挑战,GP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的退出机制,以缓解投资周期末端的资金回收压力,回购就被不少GP视为“救命稻草”。


某机构IR近期向我们表示:“他们这两年投资的项目,基本都有签回购协议,如今看来,也正是回购协议的签署让他们在退出层面的压力不那么大”。


他的言谈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庆幸之意。


尽管逼迫项目方签回购条款这种行为有违合理性,但在当下,却是机构的常态化操作,甚至被视为“明智”之举。


退出成为机构的头等大事,机构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回购、并购、S基金等多方并行,险招、怪招频出,起诉成了家常便饭。


回购协议成为VC/PE的“保护伞”,但却是创始人身上的“枷锁”。


企业的夺命药


当前市场环境下,机构面临更大的退出压力,回购成为了机构的“救命稻草”,然而对于企业端来讲,却成为“夺命药”。


日前,有消息称:“某机构为了退出,专门派出财务和法务人员到被投公司做尽调,严查被投公司的财务业绩数据,且专门挑选企业新一轮融资或者有重大事件发布的敏感的时期上门调查”。


企业方担心下一轮融资受到负面信息影响,无奈只得同意机构的退出要求。


事实上,如上述企业同样面临强制回购的企业不在少数。


此前,纽诺教育创始人王荣辉还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创业者,该死吗?”的灵魂提问。


近两年,越来越多企业面临被GP起诉的局面,背后核心因素都指向了“回购”。


有报道称:某基金共投了20多个项目,除了2家幸免外,其余全部被起诉”。


被起诉的项目中只有约不到1成的项目签了回购条款,而未签署回购条款的项目,机构会拿出当年的投资协议,专找漏洞。


在创业者看来:“过去签署回购协议,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君子约定,而如今,却成了击败他们的一剂夺命猛药”。


因为市场整体缺钱,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崩塌,变得不再体面,为了能够拿回钱,机构甚至专门下场催收,一言不合就起诉。


如今,“机构与项目间的‘回购条款’已经成为常态,‘不签回购协议’反而成为一件罕见的事情了”,一位投资人向我们坦言。


但对于成长中的企业来讲,一旦触发条款,带来的伤害绝对是致命的,然而在GP端来看,如今的自己也处于生态位底部,为了生存,有失体面又何妨。


被机构视为救命良药的“回购”,却是企业的一道“夺命符”。


结语


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投资人是收益神话的缔造者,机构不缺钱,从业者是精英、是社会翘楚,是体面的代表。而市场环境不好时,机构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为生计而奔波的人,活着才是第一位的,“体面”当不了饭,更不值钱。


因此,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机构开始各出奇招,一切只为先活着。


而实际上,不论是项目还是GP,都面临为资金端交代的局面,面对越来越难的市场局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场痛苦的重塑。但是面对上个周期股权投资市场狂飙突进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许正是需要不破不立,市场良性发展需要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