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即长三角相较珠三角,最成功之处在于长三角可以持续扩容,并且是有效地扩容,能够带动扩容区域发展腾飞。而珠三角始终局限于一隅,甚至连粤东西北都带动辐射不了,以至于“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或许是为了反驳我的这一“成见”,最近,广东一口气发布了五个都市圈的规划(巧了,长三角也正好有五大都市圈),分别是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广东省发改委解释称,此举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这是否意味着珠三角已经打破了扩容魔咒?目前的五大都市圈规划范围是否合理,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



说起广东的都市圈,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珠三角。虽说珠三角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市”,但毕竟面积太大(55368.7平方千米)、人口太多(7829.43万人),所以内部又进一步细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都市圈。


其中广佛肇、深莞惠发展不错,但珠中江并没有实现内部整合与外部崛起。无论是珠海、中山还是江门,都在逐渐融入珠东,特别是深圳。江门与深圳建有深江经济合作区,中山到深圳的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珠海有港珠澳大桥直通香港,深珠通道也已在规划中。


更重要的是,三大都市圈的划设,实质还是珠三角内部的合纵连横。


于是为了促进珠三角扩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2020年5月,广东第一次提出规划五大都市圈。原先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圈也随之改名为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另外在粤东和粤西又分别布局了汕潮揭和湛茂两大都市圈。


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广、深、珠西三大都市圈的成员范围均越出了珠三角区域。其中广州都市圈包括广佛肇及韶关、清远、云浮等6市,深圳都市圈包括深莞惠及河源、汕尾等5市,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则包括珠中江及阳江。


但到了这次规划正式发布,人们发现,前两大都市圈的范围都明显“瘦身”。


广州都市圈范围变更为广州市、佛山市全域,及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而深圳都市圈范围更是退回到传统的深莞惠区域,外加一个由深圳代管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虽然范围缩小了,但级别升格为国家级。而且就GDP来说,广深是目前已获批的12个国家级都市圈中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2022年分别达到4.46万亿和4.9万亿,后者今年更是有望突破5万亿,成为中国第一个破5万亿的国家级都市圈。


再加上其他三个都市圈,广东21个地市中有17个半被囊括进五大都市圈(汕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划入深圳都市圈,只能算半个)。另外,广州都市圈有关任务举措涉及清远英德市和云浮、韶关部分地区,深圳都市圈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也就是说,广东几乎实现了都市圈全覆盖。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都市圈需要符合两条标准:一是以特大超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二是以一小时通勤圈,大概50~100公里为半径。


我们看长三角的五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除了苏锡常都市圈以外,其余四个都依托省会或副省级城市为核心。


反观广东的五大都市圈中,只有广圈深圈有核心城市。其余三个都市圈中虽然也各自包含了一个广东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珠海、湛江、汕头),但整体实力普遍太弱,副中心城市GDP少得可怜,才三四千亿规模,若放到江苏,都是垫底的位置,根本无力带动辐射其他城市。


正因如此,这三个都市圈不像广圈深圈那样,以核心城市命名,而是将圈内城市名字并列串联。但这并不足以平息“内讧”,比如前面提到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内的江门、中山、珠海,一个个与深圳、广州“眉来眼去,打得火热”。而潮汕地区合并为一个特大城市的观点,这些年也广为流传。


后一种建议不是没有道理。


广东虽然是全国GDP第一省、人口第一省,但这些GDP、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广深佛莞这4座城市。而广东全省有21个地级市,数量全国各省之最。非珠12市,无论是平均人口(401万)还是平均GDP(2036.9亿),都远低于江浙。而且从七普数据来看,包括副中心之一的湛江在内的很多城市,人口都已经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下,适当撤并部分地市,形成几个核心城市,其实是有利于区域资源集中统筹的。


当然,考虑到目前的政策环境,虽然也有拆分、合并地级市的案例,比如安徽三分巢湖,济南吞并莱芜,但几乎都有省会参与。像汕潮揭这样三个普通地级市,虽有一个特区,却是表现最差的特区,合而为一几乎不可能。而广东方面或许也是希望通过确立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并借助都市圈的力量,在不变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来推动区域整合。


应该说,这种想法思路是正确的。事实上长三角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杭州都市圈整合了杭嘉湖绍,南京都市圈缝补了苏皖二省。可具体到广东,珠西都市圈实力虽弱,但至少还可以拥抱广深,而汕潮揭与湛茂都市圈,靠自己单打独斗其实很难有所作为,必须借助域外势力加以整合。所幸它们身旁恰好各有一位这样的邻居。



先说粤东。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中,两度提及粤闽浙沿海城市群。虽然这是一个极其散装的城市群,但其中部分区域倒是有进一步整合可能,比如闽南厦漳泉和粤东汕潮揭。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潮汕地区与闽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地地理相近、语言相通,今天大部分潮汕人的祖先都来自福建,因而也有“潮州人,福建祖”的说法。其与闽南的文化相似性远高于跟珠三角(广府文化圈),完全可以整合为一个介于长珠三角洲之间的次区域城市群。


至于粤西方面,最近也有重磅好消息。


中越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推动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研究推进“越南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建设,适时开展“同登—河内”“芒街—下龙—海防”标准轨铁路研究。虽然这事直接利好的是广西和云南,但中越、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不止限于陆路,还有海路,而囊括了广西、粤西、海南,拥有钦北防及湛江等优良港口的北部湾无疑是其中的重点合作海域。


过去,中国西部传统的出海通道是沿长江从长三角或经珠三角出海。但过去几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越来越多西部省份选择从北部湾沿岸的钦北防等港口出海。


据统计,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超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已累计超2900亿元,增幅近50%。


考虑到东盟已取代美欧,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北部湾的经济权重正在越发凸显。这种情况下,湛江、茂名如果还只是将眼光盯在省内,想着如何跟珠三角联动,未来将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有道是“打不过就加入”,所以湛茂都市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积极融入北部湾,加强与钦北防及海口的协调,形成分工协作的北部湾城市群。


而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线路——包(头)(口)高铁的规划兴建,恰好串联起了钦州、北海、湛江、海口等北部湾沿岸各港口城市,有助于增强湛江、茂名等雷州半岛以东城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质量合作发展”,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相向而行”,在桂黔川渝及湘鄂地区拓展“海运货源和旅游客源腹地”,从而促进粤西地区的崛起。



如上所述,虽然粤东粤西都有光明的未来,但很难说,这是珠三角扩容的结果。


诚然,珠三角也不是不想扩容,相反扩容野心比长三角还要大。早在20年前,广东就曾倡导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涉及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9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即“9+2”),覆盖了中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和三分之一的人口。


但这么多年过去,泛珠三角合作始终没啥实质动静,而长三角却在不断扩大,最近连江西都提出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珠三角之所以难以扩容,这里面有地理的原因。珠江虽然是中国径流量第二的大江,但流域总面积只有65.43万平方公里,为长江的三分之一。而如果比较具备通航价值的江段,两者的差距就更大了。


在长江,万吨级轮船可直达武汉,5000吨轮船可开到重庆朝天门码头。而珠江流域的港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北江沿岸的河源、清远,以及广西的西江流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珠三角资源的外溢和城市群的扩容。


不过随着平陆、汉湘桂、浙赣粤三大人工运河工程的横空出世,珠江的流域范围有望得到极大扩张。其中,已于去年8月正式动工的平陆运河将北部湾与珠江流域连成一体,而规划中的浙赣粤运河与汉湘桂运河,则将使珠江的通航范围向北拓展至江西、浙江及两湖地区,彻底打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加之广东与周边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均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可以说,珠三角正在借助铁路与水路,“两路并进”,全力扩大腹地,推进广东与广西、湖南、江西等区域的协同发展。


未来,除了广东自己规划的五个都市圈,同属珠江及珠江联通流域的南宁都市圈、北部湾都市圈甚至南昌都市圈也有望与珠三角产生更紧密的产业经济互动,从而在泛珠三角范围内形成类似长三角“上海—杭宁肥”那样的主次多个核心,通过大环套小环的二级圈层结构,将城市群的边界向周边广西、湖南、江西等省份扩展,带动更多城市共同发展,成为在体量上与长三角并驾齐驱的超大型城市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