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这艘白色巨轮前,人很难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船长323.6米,相当于埃菲尔铁塔横在海面;高72.2米,相当于24层的高楼伫立岸边;船上有客房2125间,可容纳乘客5246人、近1300名船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海上城市”。
当目光落在船身悬挂的标语,“中国人的邮轮梦想从这里启航”,渺小感很快被骄傲和自豪所击碎,一种更宏大的海洋梦想和家国情怀奔涌心间。
这就是“爱达·魔都号”,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大型邮轮,耗时8年完成,合同造价超过50亿元。2024年1月1日,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商业运营从此揭幕。自此,最低不过2000多元,乘客就可以坐上中国造的大邮轮,远洋出海。
心潮澎湃之余,问题隐隐浮现:中国为什么要做国产大邮轮?
乍看之下,这似乎不该是一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高铁、航母和飞机,大国重器的队列越来越长,拥有自己的大型邮轮也是应有之义。这不仅是工业能力的体现,也是民族情感的寄托。
但细细看来,邮轮并不属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疫情前每年乘坐邮轮的中国人次近五百万,14亿中国人大多数都没有体验过这项小众的出行方式。
大型邮轮的技术难度也极高,中国此前没有相关经验。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总设计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出行一客,中国选择了更加稳妥的方式,国产大邮轮最终确定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
对于这项国之重器,有人质疑“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也有人质疑“邮轮不是必需品,仅仅是高端豪华的时尚产业”,中国为什么赔本也一定要建造自己的大邮轮?
答案藏在一句提议和一串数字里。
一、突破欧洲三巨头垄断
世界上能够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并不多,即使美国也不行,如今中国是少数欧洲之外拥有这项能力的国家。
大型邮轮被认为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一机电产品,融合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属于典型的高端装备。
豪华邮轮的制造重地在欧洲,尤其被德国迈尔集团(Meyer)、法国大西洋造船厂(Chantiers Atlantique)和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Fincantieri)三大巨头垄断。
得益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洋文化,欧洲的船舶历史悠久,积累深厚。以德国工业4.0时代的典型代表迈尔集团为例,自1751年从小木船造起,到1874年开始造铁船,交付过客渡轮、滚装渡轮、液化气船、集装箱船等多种类型的船舶,1985年正式进入豪华邮轮时代,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国际闻名的豪华邮轮专业制造商。
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CLARKSON)截至2023年10月初的统计,有超过90%的中大型邮轮(5万总吨以上)订单都握在三大巨头手中。
垄断就意味着风险,总有人会发起挑战,日本是重要力量。
日本三菱重工是首个进军邮轮制造的亚洲船厂,2000年承接了2艘大型邮轮订单,但由于建造经验不足,其中一艘邮轮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火灾被烧毁,损失惨重,另一艘不得不转到芬兰马萨船厂建造。
十年后,日本三菱重工卷土重来。2011年,它再次拿下2艘大型邮轮订单,但由于国际规范调整,导致建造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大幅修改,加之船东和船厂的意见分歧,工期一拖再拖。两艘邮轮让三菱重工损失超20亿美元,在2016年直接宣布放弃10万吨以上的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欧洲之外,究竟谁能摘取这颗造船业的明珠?这一次,中国向大型邮轮发起挑战。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曾创下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但近现代的炮火让船舶工业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造船业从废墟中重建,涌现出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等一批本土造船企业。不过,远洋运输船舶仍依靠国外租借,原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沈劦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造?”
1958年11月,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建造,这艘船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计图纸和设备材料。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中国船舶工业开启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东风”号是中国人首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首艘万吨级远洋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舶工业迈开步伐。2007年,我国船舶工业全年承接新船订单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世界造船史上首个年接单量突破亿吨大关的国家。2008年,自主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昊”号,2012年,交付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摘取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之二,只剩下大型邮轮。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国际邮轮港考察时,要求加快邮轮港建设,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并提出“还要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
陈刚对出行一客表示,日本主要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路线,但邮轮建造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超乎想象,失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通过对国际案例的研究以及与高铁、国产飞机建造路径的分析比对,中国选择了更加稳妥的方式,国产大邮轮最终确定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
2018年底,中船集团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署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合同,通过直接购买芬坎蒂尼集团的设计图纸,开启了国产大邮轮的引进之路。
2019年1月,开始详细设计;3月,签订首个采购合同;7月,生产设计开始,随后陆续开工,2020年11月,首个总段总组结束,邮轮正式下坞。2021年到2022年快马加鞭,聚焦搭载、舾装、背景和内装进行建造,并完成多轮测试。2023年6月,邮轮出坞;7月,完成首次试航;9月,完成完工试航;11月4日,国产大邮轮正式命名交付。
建造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佩对出行一客说:“今年的两次试航都非常顺利,所有检验项目都得到了认可。其实按照合同来讲是12月底交船,但我们提前完成了。”
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正式交付,标志着中国成为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之后,第五个能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也是能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成功摘取全球造船业“皇冠上三大明珠”。
二、1个造船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如果说突破欧洲封锁,是中国发展国产大邮轮的历史使命,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则是一笔划算的经济账。54亿元造价背后,隐藏着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业界公认,邮轮具有1:14的带动效应,即1元的建造端的投资带动邮轮经济14元的产出,包括机械制造、材料、电气自动化、旅游、餐饮、酒店、房地产等。仅按照54亿元的首艘船造价来算,就有756亿元的溢出效应,国产大邮轮带动了价值近千亿元的产业链。
以往邮轮是典型的过路经济,邮轮运营收入没有真正留在中国。外国公司觉得市场好就来,不好就马上撤走,当真正把邮轮产业落在中国,就会发现它的意义远不止那么简单。爱达邮轮对出行一客表示:“邮轮产业链长,从设计建造、供应链体系、人才培养到邮轮运营,能够推动就业、船供体系建设、港口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升、当地旅游发展等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很显著。”
以“爱达·魔都号”上的地毯为例,约有7万平方米的空间要铺设地毯,相当于3个五星级酒店的铺设量。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部长吴晓源介绍,邮轮上的地毯要求很高,比如,防火耐火性能、抗压回弹效果、绒毛颗粒度以及脚感舒适度等均有要求,地毯跟周边界面的接口处理也有讲究。目前地毯是全进口的,但随着邮轮建造的落地,国内相关的制造配套能力完全可以发展起来。此外,包括餐厅区域的厨具、客房的床品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邮轮采用中国供应链或许不难,但真正的目标是保证低成本、高质量的供应。陈刚以船上的椅子为例,海外供应商的报价是300欧元一张,要价不菲,于是公司找到一家有资质的中国供应商,对方居然报价300欧元,因为阻燃面料需要从海外进口,而且生产规模小,成本降不下来。
“欧洲已经形成围绕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三大邮轮建造巨头的本土邮轮产业园和邮轮小镇,设计方、工程总包商、供应商的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未来在中国也要以总装厂去支撑整个产业集群的本土化,不这么做,成本必然下不来。”陈刚直言。
陈刚说,打造产业集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外高桥造船作为链主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如果能带动邮轮建造产业链生根发芽,不仅会降低建造成本,也会形成产业辐射效应。
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发布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文件,提出6方面19项意见,从制造、供应、消费、人才和财政等多个领域鼓励邮轮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动邮轮旅游。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汪泓对出行一客阐述了对邮轮全产业链战略的规划:
在产业链上游推动国产大型邮轮设计建造,打造国际邮轮科研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培育邮轮建造工程总包能力,建设国际邮轮维修改造基地;
在产业链中游通过持续推动邮轮口岸通关便利化、鼓励运营新一代节能环保型邮轮、打造国际邮轮海事服务中心等方式全力提升邮轮运营服务能力;
在产业链下游重点强化邮轮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消费、服务贸易、邮轮公共文化、邮轮金融等服务产业能级。
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的产业经济贡献有望达到5500亿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健勇说。
三、中国将冲击全球第一大邮轮市场
对于内陆面积广袤的中国来说,邮轮似乎是遥远的。它存在于电影《泰坦尼克号》上,存在于神秘的大西洋上,但就是不在14亿中国人的日常里,甚至很少有人在旅游时考虑豪华邮轮。
中国邮轮市场从2006年才开始培育,意大利歌诗达邮轮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邮轮运营公司。随后,皇家加勒比游轮、嘉年华邮轮集团、诺唯真邮轮、MSC意大利地中海邮轮等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按照国际邮轮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6000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将迅速到来。中国人均GDP在2012年便超过了“邮轮经济”指标的底线,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二线城市更早便具备了发展邮轮经济的基础。
从绝对数值和中国14.12亿的人口规模来看,邮轮在中国的渗透率低,相较其他旅游形式仍属于小众产品,但中国的邮轮市场已经不容忽视。
中国市场的增长率也是惊人的。据出行一客梳理,自2012年至2019年,中国邮轮出游人次逐年递增,增速迅猛,从66万人次增加至近500万人次。汪泓对出行一客表示,自2006年中国邮轮市场起步以来,邮轮游客量年均增长在40%以上。2006年~2017年中国邮轮产业从无到有,弯道超车,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邮轮市场。
到2035年,中国邮轮旅客年运输量将达到1400万人次,这是交通部、文旅部等十部门在2018年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划。
“按照人口基数和收入比,中国应该占全世界邮轮市场30%的份额,而现在的市场份额仅占5%~8%,中国邮轮市场尚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皇家加勒比邮轮亚洲区主席刘淄楠说,中国2035年的市场规模大致相当于2019年北美市场规模,届时邮轮行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望达到5500亿元。
疫情导致中国邮轮业停摆三年,2023年开始复苏。2020年1月29日,中国市场全面停航,直到2023年9月18日,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关工作的通知》,宣布中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
刘淄楠表示,经过十余年市场规模每年翻一番的高速发展,中国邮轮经济已初具规模。此轮行业复苏后,市场规模保持每年20%的增速并非没有可能。
“2024年是关键一年,我们预计2024年市场将恢复70%~80%,如果能达到,2025年会继续反弹,甚至可以恢复到100%。”汪泓对出行一客说。
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于2024年元旦启航,业内普遍期待,国内外大型邮轮的回归,能推动中国邮轮市场的全面恢复和启航。
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产大邮轮,未来邮轮产业的前路仍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