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坏雷达(ID:badradar),作者:坏雷达,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1


由五月天为狂热拉下最后的帷幕,倒也不失为一个彻底的诀别。


算起来,演唱会的高温席卷正好是五月。地方需要消费热潮,粉丝需要为生活倒入狂热,蛰伏的偶像们需要现金流。


过去被视为严肃乃至神圣的个人演唱会,陡然间成了组团割韭菜的成熟产业链。


五月天10天连开8场演唱会、全年68场的数据,早就超越了行业常识。考虑乐队现场的复杂度、更需用体力来伪装热情的表演形式,寻找一些特殊技巧,几乎是必然。


2


个人演唱会原本应当是歌手重要的另一种公开即兴作品。


迈克尔·杰克逊对编舞、舞美的偏执完美主义,正是因为将其视为一种即兴的综合表演作品。因此,演唱会不只是单纯的“粉丝追星”,更是流行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


今年以来,不少演唱会事实上只是昂贵版的“粉丝见面会”。出来与粉丝们说一声好久不见,扭捏的哼两声,就算已将自己的光环施舍给普罗大众。


从歌手的收入结构看,演唱会在歌手收入所占比重近些年一直在提高。


Billboard年初曾经公布过一份歌手收入的构成,演唱会的总票房中,歌手能最终分成30%~50%之间,而发行唱片专辑的总收入中,歌手的分成总计大约在10%左右。


还有一份2013年韩国男团BigBang的数据。在其全年收入中,演唱会带来的收入为29.97%,而广告代言收入仅为13.51%,音源和唱片收入加在一起也不到25%。


在这十年中,数字发行带来的分成模式变化,以及偶像工业的冲击,使得传统意义的明星歌手,不得不更依赖于通过演唱会变现。


因此,演唱会早就渐渐地从“作品”转变成了一个“变现渠道”。


3


粉圈文化的入侵与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歌迷与歌手,原本很重要的起点是基于作品认同而产生的“生产消费”关系,但偶像工业灌注的“粉圈”文化,则试图将所有基于作品的认同,都尽量改成人身依附关系。


粉圈文化的核心,是制造一种完全不平等的“人格依附”。制造人为崇拜,大幅矮化了粉丝的智商、人格与尊严。


将歌迷视为“信徒”,并征收“信仰税”,就成为了演唱会的暗面。


在面对假唱质疑后,阿信依旧在公开信中试图制造一种关于“和粉丝共同叙事”的热血青春氛围,从另一个侧面看,正是“将歌迷当粉丝、把粉丝当韭菜”的表现。


反倒是一些知道自己缺少“粉丝信仰”基础的老歌手或创作型歌手,比起已经圈养出一群粉丝的偶像艺人,在这一波演唱会热潮中表现得更卖力、更真诚。


4


五月天的假唱风波,将不可避免为整个演唱会热潮带来更严格的监管、更严苛的舆论和更不确定的市场前景。


五月天通过假唱的争议,不仅将自己的青春滤镜彻底粉碎,也为演唱会的产业泡沫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而这场泡沫的出现,表面上是疫情后的骤然复苏,深层是社会全面粉圈化的结果。


不管在偶像流行工业,还是商业竞争、社会话题上,“制造信徒、收割信徒”都成为了一种主流模式。无数信徒们为不同的话题、虚拟的偶像而沉醉、大打出手,混淆对错真伪,一切都以“无条件支持”为唯一的行为准则。


而与之相应的结局,是粉丝们必然会被收割,必然要花高价去听一场假唱表演,必然会在汹涌泡沫中付出代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坏雷达(ID:badradar),作者:坏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