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场会,搞活一座城。



2023年,堪称成都的高光之年。


前有大运会,后有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短短几个月时间,两场国际顶级赛事落户成都,刷新了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存在感。


日前,首届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在成都市武侯区成功举办,中国队大比分8-1战胜韩国,以全胜战绩夺得赛事冠军。


“家门口”的顶尖赛事,“家门口”的夺冠声,不仅让无数成都人为此沸腾,也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涌入,感受全球顶级赛事的热潮。


大运会作为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而备受瞩目,让成都一跃成为与北京、广州、深圳等体育强市比肩的存在,西部体育第一城可谓实至名归。



与奥运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称为“乒乓球世界三大赛事”的国际乒联世界杯的落户,进一步巩固了成都作为“全球赛事名城”的地位。


一系列大型赛事的落户,让成都在全球体育界上崭露头角。


根据国际专业体育智库量子咨询与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最新发布的“全球体育之都报告”,北京和成都双双入围全球前十,其中北京凭借“双奥之城”的优势排名第四,成都则位列第八。



成都全球赛事影响力崛起的背后,作为今年两场国际赛事共同的主要承办地的武侯区,同样迎来高光时刻:大运会的篮球等三项主要赛事落户武侯区,而国际乒联世界杯更由武侯一个区鼎力承办。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区拿下的不只是首届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而是2023年到2027年连续五届的承办权,而且一并揽获亚洲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运营总部、WTT国际青训中心两大顶级项目,“一赛事、一中心、一总部”的格局逐步形成,“乒乓球之都”呼之欲出。


以一区之力勇挑国际赛事大梁,武侯凭什么?



武侯区,为何备受国际顶级赛事的青睐?


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国际乒联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接连落户中国城市,既是大国大城崛起的必然体现,也是超大特大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抬升的见证。


作为这些大型赛事主要承办地的北京朝阳区、广州天河区、深圳龙岗区、杭州滨江区等,无一不是中心大区,集科教文卫体等资源为一体,多数都坐拥城市中轴线,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展示区而存在,知名度之高冠绝全市。


显然,想要成为国际顶级赛事的承办者,城区本身必然要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能担纲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的对外交往功能,且经济实力较强,城区发展相对成熟,在科教文卫尤其是体育等资源方面不能存在明显短板。


不过,经济实力一流、财力充沛的城区并不少,有国际知名度的更不在少数,汇聚文化旅游体育等资源的也不鲜见,但能将这些优势集于一身的并不多,而武侯区正是其中之一。


每一个初来成都的人,都不会不去武侯祠,感受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武侯祠就坐落于武侯区,武侯区更以此而得名。


武侯区自一诞生,就稳居成都的中心“C”位。这里的“C”位,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商业和经济的。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独特的中轴线,串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相当于整个城市的“门面担当”。


成都的中轴线就是从武侯区纵贯而过,人民南路连起成都核心天府广场与天府总部商务区、成都科学城。


图源:成都国土空间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


每一个城市也有无数历史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武侯祠、望江楼、锦里等众多文化地标汇聚,让武侯区从一诞生就自带厚重的文化气质。


而领事馆、国际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多少,则能看出一个区域的国际化程度。


成都是内地领事馆第三多的城市,也是众多国际机构在西南地区的总部所在地,更云集了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国际机构和企业多数都布局在武侯区。



就此而言,说武侯区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省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并不夸张。


正因为这些高端要素资源的存在,武侯区不仅被国务院命名为“高科技文化区”,还拿下了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天府旅游名县、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等称号,可见城市能级之强、国际化程度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向来以“蜀里安逸”自居,而武侯区则是“最成都”的区域之一。


既传统又现代,既有中国风又有国际范,既有时尚感又有烟火气,既开放又包容……这种文化特质,恰恰与大型国际赛事追求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目标不谋而合。


正如国际乒联主席佩特拉·索林所言,“成都拥有丰富的乒乓球文化和氛围,在这里,不同文化的交融使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


乒乓球如此,其他国际赛事也是如此,这正是武侯区的独特优势所在。



以赛营城,武侯区发展有多快?


办好一场会,搞活一座城,这句话在我国广为流传,且经过北京奥运、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会等众多大型赛事的检验。


赛事从来不只是赛事,任何一场大型国际赛事,都能带动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更不乏提升城市知名度、盘活文旅体育资源、引领消费升级乃至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


成都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地铁里程第四城,能在大运会之后拿下一众国际赛事,能成为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最旺的城市,与大运会等大型赛事带来的助力不无关系。


以赛营城,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共同的追求,武侯区也不例外。


今年初,计划总投资45亿元的国际体育公园城宣布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竣工。据悉,项目将以“体育+”为核心,探索 “体育+旅游”“体育+大健康”“体育+商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作为成都体育新地标,国际体育公园城的到来,不仅有助于武侯区打造“全球赛事名城”创新实践区,更将通过“体育+N融合”,带动体育及文旅产业的共同发展。


这也是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的积极实践。目前,成都正在以建圈强链重塑产业新的“四梁八柱”,以文旅、体育为代表的新消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这些产业,集中体现在成都的“三城三都”定位上: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作为中心城区,武侯区是成都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0%以上,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


武侯区的服务业,以金融和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及大健康产业为主导,整体规模位居各区前列,堪称成都打造新消费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之一,也是成都建设“三城三都”难以绕开的存在。


武侯区五大产业发展片区


这些年,在“文创武侯”战略的助力之下,加上国际赛事带来的关注度,武侯区开始“出圈”了。


新消费之强,首先在于人气之旺。


仅今年十一黄金周,短短八天时间,武侯区就接待了256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收入为29.2亿元,人均消费1141元,与京沪处于同一水平,堪称“顶流”。


文旅火爆,餐饮消费更是节节走高。今年1~10月,武侯区餐饮消费总额达到122亿元,而各具特色的餐饮企业达到2.62万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二,而餐饮企业密度更是位居全市之首。


数据来源:天眼查


要知道,武侯区仅有122多万常住人口,却创造了如此庞大的餐饮消费和旅游收入,正是得益于外地游客乃至国际游客的蜂拥而入。


正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武侯区连续蝉联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拿下了国家级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斩获了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跻身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优秀城市……


旺盛的新消费,必然带动新经济的崛起,逐步成长为新的经济引擎。


2016年至2022年,武侯区文创产业增加值从26.49亿元增长到148.25亿元,翻了5倍,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GDP总量的2%左右。


这还只是开始。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侯区文创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40亿元,体育产业超过110亿元,占GDP比重合计达到15%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流的中心区位、强大的文旅及体育资源禀赋、超高的国际化水平,带动了众多国际赛事的落户,进而助力文旅、体育产业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旦“体育经济”做大做强,又将对国际赛事形成新的吸引力,形成经济的正向循环。



西部百强区第一区,是怎样炼成的?


这些年,成都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不断提升,从10名之外一路跃升到第7名,无论是城市能级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与日俱增。


随着成都日渐“出圈”,以武侯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也开始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崭露头角。


根据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年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武侯区位列全国第15名,在西部所有入围城区中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在该机构发布的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中,武侯区分别位居第13名、第15名,分别跻身西部入围城区第一、第二。


从投资、创新到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武侯区为何全部跻身西部地区前列?


目前,随着经济从高增速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新驱动、消费驱动正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从创新驱动来看,作为科教大市,成都目前正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剑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坐拥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武侯区是成都打造科创中心和科学中心的“主战场”之一。


数据显示,武侯区拥有四川大学等8所高校,聚集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250多家科研机构,汇聚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数十个国家级及省级创新载体,科教资源优势一流。


如今,这些科教资源正在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动能。


2021年,武侯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52.19亿元,研发强度(研发经费/GDP)达4.24%,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接近国际发达城市水平。


一流的创新生态,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目前,武侯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位居中心5区之首、全市第二;驻区世界500强企业达126家,外资企业1000余家,位居全市前列。


成都高新企业分布 图源:成经智库


背靠科创平台和众多高新企业,武侯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区。目前,武侯区各类人才总量超过41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3左右,人才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从消费驱动来看,背靠2000多万常住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基本盘优势,加上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三城三都”的战略定位,成都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以6.7%的GDP同比增速,位列万亿城市之首。这背后,消费驱动成了最大贡献来源。


数据显示,成都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1.5个、3.7个百分点。


作为服务业大区,武侯区是成都消费的主阵地之一。


今年1~9月,武侯区“社零”消费总额达到892.7亿元,到10月份更是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35亿元,占成都全市的12.6%,远高于经济和人口比重。



2023年即将收官,武侯区消费总额有望再创新高,并创下连续三年超千亿的纪录,体现出强大的消费韧性和复苏动能。


这背后,商贸中心优势、文旅资源优势,再加上赛事经济带来的新消费,武侯区的消费规模还会再上一个台阶,为成都迈向万亿消费之城贡献更大力量。


科创、文旅、体育、商贸全面开花,创新驱动叠加消费驱动,一个集体育大区、文旅大区、消费大区、产业大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强区呼之欲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