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新加坡。


有人为了子女教育远渡南洋,有人为了事业和理想背井离乡;也有人只是在懵懂时拨动了改变命运的齿轮,还有人在出国看世界的浪潮下勇作先锋,从此就在新加坡扎根。


如果你是匆匆而过的旅客,你可以乘着克拉码头的风品酒夜游享受异域风情,也可以品尝特色的肉骨茶、海南鸡回味熟悉的味型,还可以在小吃集市上搜罗各地美食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


如果你在这里久居,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新加坡。严苛又奇怪的法律法规、勤奋努力但周末绝不加班的工作氛围、慢热内敛但友好的新加坡同事、刚学“1+1”就让你造飞机的西式教育……


出行一客中午漫步在新加坡CBD,既可以听到纯正的东北口音程序员在交流国际业务,也能听到对新环境的吐槽。


随着中新两国的连接不断加深,以及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加上新加坡宽松的金融环境,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在新加坡上市,例如智能电动车公司蔚来、制造业巨头亚细亚陶瓷;华语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让不少中国人选择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安家。


新加坡——一颗散落在东南亚的明珠,在73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容纳了564万人口。这个土地面积仅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半的城市之国,正在逐步建设成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


新加坡的成长与一代代华人密不可分。明清时代开始的下南洋,为新加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工,经过百年发展,现在华人在新加坡的占比超70%。


新一轮迁移融合大潮下,新加坡真的能吸引中国创业者吗?在新加坡,出行一客采访了四位不同背景、在新加坡工作时间或短或长的华人,借此探寻新出海浪潮下的个人与世界。


一、为了子女教育,他做出一个决定


F先生,美资企业中高层,来新加坡10个月

 

落地新加坡,F先生的第一感受是闻到了一种奇妙的气味,它有点类似于男性古龙水,又像是空气清新剂,或者是潮湿空气的味道。他每次去一个东南亚国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觉,他猜测,可能是当地人爱用这样的香水。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灵敏嗅觉会第一时间辨认出陌生的空气因子。新加坡的味道像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印记,让F先生意识到自己身在他乡,但又不是完全突兀的闯入者。


新加坡街景 摄/陈亮


在举家搬往新加坡前,他曾来过这里。在马来西亚的工作经历以及福建的生活经历,也缓和了新南洋的文化环境对他的冲击。


F先生搬来新加坡的直接原因是,他所在美资公司的中国业务2022年关停,在另谋高就和调任新加坡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决定,对于F先生和F先生的家庭来说并不容易。经历了二十年的打拼,F先生在北京,有房、有业、有舒适的社交网络,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家中两个孩子,老大上小学二年级,刚适应学校环境。

 

从前,“80后”是“为自己代言”的个性弄潮儿,被时间和经历赋予更多重的社会身份后,现在F先生的人生序列中,排名第一的是孩子。

 

“前往新加坡,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教育通路问题。”F先生回望来时路,将自己全家搬来新加坡的理由总结为这一点。

 

2019年,F先生和妻子倾尽全力,在北京朝阳区买了一个很小的学区房,确保孩子有一个中上的学校可以上。众所周知,北京的升学率比起国内绝大部分省份都要高,但要上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也并非易事。


新加坡的升学率比北京要高得多,这意味着孩子拥有更多的可能获得优质教育。

 

F先生举例,在北京也许前1%的优秀孩子才能考上清华北大,但在新加坡前25%的学生就能上南洋理工或者是新加坡国立,更优秀的前15%可以申请美国的常春藤或者是英国的顶级名校。教育通路不一样,卷的程度也从困难到难。


牺牲最大的也许是妻子,为此她辞去了工作。换了环境后,孩子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学校,反而是大人在一开始的两三个月感受到困难。

 

纸质邮寄的水电账单、没有排烟管的厨房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昂贵的物价、车价和房价让原本中产的F先生难免感到落差。

 

F先生的心对新加坡是游离的,现在的工作他很喜欢,但如果家人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他还是会更看重家人的感受。


二、18岁懵懂做出的选择,拨动了命运的齿轮


J先生,支付公司创业者,来新加坡20年


教育,也是J先生来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2000年前后,他还在国内西北知名的大学刚上大一,得到了公费去新加坡留学的机会,出于对国际化教育的好奇,他懵懵懂懂地启程了,谁知一待就是二十年。


作为留学生,他切身体会到了新加坡与中国大陆教育方式的差异。


例如学计算机,不同于中国循序渐进的教授方式,在新加坡,学生连电脑都没摸过的情况下,老师会先告诉你,期末考试要去设计一个电梯,接下来的时间中,学生就要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教育方式,实际上能帮助学生更从容地走上社会,J先生认为,在社会上面对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海外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面对问题有多样的解决策略。


大三的时候,J先生就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个新加坡本地的美食网,算是创业的第一次尝试。


毕业求职时,J先生做了一些职业性格测试,他的竞争意识和承压力都比较高。招聘官建议他去创业,因为他有很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却并不适合到一个结构化的体系中工作。


于是,他开启了创业之旅。但事实上,第一个项目是在中国做的,聚焦地产领域。


为什么没有选择在新加坡进行创业?J先生认为,新加坡更像一个学校,因为市场比较小,比较适合练手。但新加坡创业如同温室中养花,想要真正锻炼能力,还是要到中国、美国这样残酷的商业环境中去。


“讲规矩”三个字一再被J先生提到。新加坡的各种法律法规特别健全,政府提供创业基金,起步比较容易。但是小小的温室终究培育不出强悍的植物,只有中国这样的统一大市场才能出现头部公司。


他觉得,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比较统一,市场规模又足够大,在北京、上海做出的项目可以很顺畅地推广到全国。但像东南亚各国语言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消费文化不同,这样的市场是很割裂的。由于习惯了中国的市场优势,很多中国企业出海会遇到瓶颈。


中国的市场优势,让身处新加坡的J先生现在仍做中国公司的生意。他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在东南亚合作的第一家支付公司,帮助做商务落地、商户清算等板块。


新加坡CBD聚集了无数国际金融公司和时尚品牌  摄/陈亮


立足新加坡,连接中国与全球经济,是新加坡创业者的秘密武器。


新加坡的文化优势,地理优势,法制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市场的缺点。在地球村时代,他决定留在新加坡。这个国家给J先生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他的家庭、事业,包括二十年的光阴都扎根在这里。


“不可能再搬再动了”,J先生肯定道。


三、从黄土高原到花园城市,见证东南亚支付宝崛起


Wendy,监管科技公司Beosin CEO,来新加坡15年


从小见惯了黄土高原的西安人Wendy,在21世纪初从西安交大去复旦读硕时,曾感叹过上海的绿化真好。


那时的她也没有想到,毕业两年后,她会一个人拎着两个箱子,沿着充满热带风情的东海岸大道,闯入“花园城市”新加坡。


在那里,她开启了在东南亚支付领域长达十余年的征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让无数外国人涌入中国,也让更多中国人走出去看世界,同时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出海铺设国际业务。走出去的幸运,降临在当时27岁的Wendy身上。


在中国银联工作的Wendy,获得少数的国际岗机会,前往新加坡开拓东南亚市场。


中国餐饮企业进入新加坡机场 摄/陈亮


一开始,新加坡对于Wendy而言只是短择,一个让她将案头的战略研究付诸实践的试炼场。“那时候还带着一种把中国品牌做到海外去的民族情结,还是很青涩的。”Wendy回忆道。


2013年外派到期后,Wendy短暂回国过。恰逢支付宝创立海外业务,那时支付宝和马云还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但被这家公司的激情触动到,她当机立断辞职加入。


东南亚支付宝最开始的班底是什么样的?四个人,四张桌,这就是全部。


最初项目交给Wendy时,连具体目标都没有,只是说这件事必须要去做、大胆地做。4年东南亚支付板块的业务经验,让Wendy有从0到1把事情做起来的底气。现在,员工规模可观,形成了足够强的战斗力。


回忆打怪升级之路看似轻描淡写,但只有深入局中的Wendy深刻明白,在新加坡闯出一番事业并不简单。


新加坡的商业和社会体制非常西化,在沟通和流程体制上和中国很不一样。例如在新加坡不需要应酬,也没有酒桌文化,比拼的是硬实力,有时候喝一杯咖啡就能谈成一笔生意。


早年Wendy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水平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她在外谈生意,有时会感受到不被特别尊重。尤其当时有的中国女孩在新加坡的夜总会工作,部分新加坡人对来自中国的职场女性也带有一些刻板印象。


但在Wendy整体看来,新加坡拥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这是对中国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立足新加坡,放眼全球,对于创业者而言是比较合适的发展路径。


“在新加坡创业永远都不能只把你的目光放在本地市场上,因为本地的人口规模和市场都非常有限。你可以立足在新加坡,然后调动整个供应链去满足更大的,例如亚洲、欧美的市场。”Wendy这样评价。


四、打包理想,即刻出发


T先生,资深科幻编辑,来新加坡1年


科幻,对于T先生来说,是他在羁旅中安身的船锚。他最早在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从见习编辑开始,一路做到了编辑部的主任和《科幻世界》英文版的主编。目前科幻圈比较著名的作者,T先生基本上都看过他们的作品,而且相当一部分是他做责编。


2000年以后网文崛起,T先生对网文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于是毅然决然离开了故乡成都,奔赴北京数字出版机构中文在线任职。随着寒冬凛冽,中国科幻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突破,T先生决定到新加坡送中国科幻远航。


作为异乡客,T先生认为新加坡的一些法规很容易让人情绪崩溃,比如说禁止在室内裸体、绝大部分地区禁止吸烟、甚至不许在街上大声唱歌等等。不知情的人其实非常容易触犯这些法律,一旦触犯就会受到很重的惩罚。


但硬币有两面,规则的严苛和环境的友好在新加坡同时存在。不知情的人会被周围的人友好提醒,所以大多数情况都会及时在违法的边缘刹车。


也正因如此,人们用苹果手机占座不用担心被偷,居民家中不用安装铁门铁窗,甚至可以放心让儿童独自出门——上一次出现儿童拐卖还是在20年前。


樟宜机场是花园之国新加坡的缩影 摄/陈亮


这样严丝合缝的规则社会养育出的新加坡人,似乎更愿意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T先生接触到的新加坡人,大都比较内敛,说话比较圆滑,不太愿意越出雷池和想象自己工作的可能性。


这造成一个后果,对于高创造力的公司和项目来说,会推进得比较吃力。这也就从侧面上解释了为什么新加坡有很多大公司和成功的金融企业,但是几乎没有一家强有力的独角兽企业诞生,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了。


虽然创意人才少,但是新加坡的政策环境好,尤其是出版环境宽松,给了文学机构和人才足够的创作空间。同时,新加坡天生包容性强,对西方文化和文明接受度高,能够让内容工作者更多元的接触世界。


因此,和所有人一样,新加坡只是全球业务的连接点。T先生打造科幻IP目标并不限于新加坡市场,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全球,竞争对手是欧美的同行。目前T先生正在做一个国际级的科幻大赛,是戴森球(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种理论:直径2亿千米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主题,这是他跟刘慈欣在10多年前形成的一个概念。

T先生以此为题征文,几乎吸纳了半个地球的科幻圈加入比赛。比赛分中文和英文两个赛区,中外作者谁科幻写得好,也会在这场大赛中表现出来。


不过,中国作家赢面不大。一是国内报名参赛的人数只有两三百人,但有1000多位欧美英语作家参加,从基数就有较大差距。二是戴森球是个非常硬的科幻主题,很多国内的科幻作家甚至没听说过,但这个概念在英文科幻圈就普及很多。


T先生坦言,目前团队还处于草创阶段,虽然新加坡有很多人看科幻,但写科幻的少之又少。新加坡会成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锚点吗?答案要由时间书写。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新加坡,它是中国人出国学习、创业的必选地;深受西方思想浸润的新加坡,它是中国企业连接东南亚和西方的锚点。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通过数字技术,在新加坡创造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