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脆皮大学生”“大学生脆脆鲨”等“自嘲式”热词迅速走红,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其中“脆皮大学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了31.07亿,近30天的互动量3178.36万;“大学生脆脆鲨”累计播放量2.64亿,近30天的互动量283.51万。作为新晋的文化顶流标签,“脆皮大学生”的背后,其实是“自嘲文化”,我们姑且将之称之为“自嘲体”。
那么“自嘲体”到底是如何一步一个火爆出圈的呢?腾讯媒体研究院就此现象进行拆解分析,希望可以找出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出圈密码。
“脆皮大学生”和“大学生脆脆鲨”等词汇起源于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于大学生群体之中。其源自当代大学生以五花八门的就诊经历火爆出圈的现象,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主打一个“脆”字,“脆”且难“杀”:有低血糖,直接晕倒在火锅店门口的;有因为一份三小时没送到的猪脚饭,难过到进医院的;更有化妆散粉盒掉了用膝盖挡了一下导致髌骨脱位的。“离谱”的经历搭配着搞笑的BGM,看似是在嘲笑自己的脆弱无助 ,实际上却透露出大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积极心态。
什么是“自嘲”文化
网络“自嘲”文化指的是网友们以视频、文字、音乐等多元化方式,将自贬、颓丧、自嘲等内容传播于网络中,使其引发网友共鸣,并参与其中进行二次创作,以赋予“自嘲”文化更多的娱乐性与传播性。
1967年,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曾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快乐”,而“自嘲”文化恰恰符合这个传播规律,所以除了“脆皮大学生”之外,与之语境相似的“脆皮打工人”“天选打工人”“内卷人”“尾款人”“后浪”“小镇做题家”等“自嘲体”热词频繁出现,逐渐形成了“自嘲文化”。
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嘲”内容来表达情感或分享生活经验,众多明星和网红也都善于利用“自嘲”来吸引粉丝和增加曝光度,而这些分享或者创作行为最终促成了“自嘲体”的热度上升。
“自嘲”文体的结构性及特性
我们试图从文体学与语言学的角度去拆解“自嘲文体”所展示出的外部形式特征之后发现,“自嘲文体”明显呈现出经济性、节奏性的特征,而在当下的社交网络状态下,这些特征恰恰更容易被复制,甚至是被二创,简言之,它的创作门槛更低,我们从三个角度去看:
首先,文字结构简单易懂。
“自嘲文体”的核心词汇通常为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将其词汇进行二次组合。虽然文字结构看起来很常见,但却蕴含了多重隐喻特征,非常适合当代网络不同圈层人群互动的需要。如火爆一时的“尾款人”“内卷人”“打工人”等自嘲现象,皆以“XX人”的简单词语构造来创造更多隐喻价值。
其次,句式节奏感非常强烈。
如果仔细分析现在流行的“自嘲体”词汇,会发现它们在句式上多以押韵、重复等语言句式出现。如“鼠鼠文学”,形简意赅,朗朗上口,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用意,按照其文化格式进行新的创作也很容易,再伴随着社交媒体传播速度极快的特点,极易引发网友们集体共鸣,对内容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最后,可复制,易拼接。
从文体传播的角度出发,网络“自嘲文体” 可复制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门槛非常之低,能够快速完成信息接收后的二次创作,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助力,受众还可以通过语音、文字、视频与表情包等形式参与到发布此类文体,借助当前娱乐化传播手段,高度卷入“自嘲互动”中,最终自嘲文化成功出圈。还是以“脆皮大学生”为例,衍生出了一些热梗以及周边延展,如“脆皮打工人”“天选打工人”等等,就是这个传播逻辑。
“自嘲”文化折射的青年群体心态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诞生和发展的土壤。从“打工人”到“后浪”再到“小镇做题家”,再到近期火热的“脆皮大学生”等“自嘲”文化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代人的心理素质和心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交媒体发展日趋成熟,人们面临着压力和困惑跟过去相比大幅提升。与以前鼓励奋斗、努力的语境不同的是,当下的年轻人或者网络用户,更多喜欢“躺平”,或者说任凭自己在大环境中“随波逐流”。
用户以“自嘲”文化来表达情感和态度的现象越来越多,所以一些所谓的“梗”开始层出不穷,“自嘲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交密码,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例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竟然是条淡水鱼”“所谓进退两难,就是:抬头有抬头纹,低头有双下巴”“谁说我不会乐器,我退堂鼓打得可好了;谁说我没有优点,我牛皮吹得可好了”等,这种表达方式通常带有一定自我意识和幽默感,从而引起网友的共鸣。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嘲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这种“自嘲文体”以一种娱乐、调侃、自我贬低、自我解嘲的形式出现,来缓解当代网络青年人在社交中不必要的紧张。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的心态普遍更为乐观,完美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自我成长和进步则更加重要,他们存在一种“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生活虽无奈,但同样可期待诗与远方”的乐观心态。而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加坚韧,同时也使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也是群体心态成熟的一种反应。
可预见的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类似的语言形态来表现风趣幽默和生活态度,适当运用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还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此外,通过幽默风趣地调侃自己,不但可以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互动频率,尤其是陌生人社交的语境下。
结语
总的来说,“自嘲”文化的火爆出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相反它是当代人乐观态度的体现。它们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自己的积极认识和自信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而随着年轻群体在社交平台上日益活跃,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会出现更多形态类似,风格多样的个性化表达,这既是年轻群体释放生活压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寻求互联网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的一种方式。
参考资料
【1】打工人的自嘲社会心理是如何产生的?网络“自嘲文体”有哪些?
【2】鼠鼠文学:年轻人的自嘲文化
【3】心理学:自嘲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让人继续调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媒体研究院 (ID:TencentMRI),作者:腾讯媒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