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用制造业产能,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早就超过美国。还有人用美国的工业增加值被中国超过了,作为美国衰落的标准。其实,制造业与农业一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的基础产业,但并非主导产业。即使是美国淘汰的制造业,美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也是我们的2.28倍。我们超过美国的,只是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的制造业处于供应链的底层,美国处于供应链的顶层。因此,我们切不可盲目自嗨。
有一天,我在我们小区里看到几个老婆婆在争论哪个行业是中国最重要的行业。张婆婆儿子是银行的,她说做什么都需要钱,金融业最关键;李妈妈女儿是税务局的,她讲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中国现在的一切,因此政府最重要;赵阿姨儿子是地产公司的,她争辩说,房地产才是支柱行业,你看房价涨的时候,你们打10块的麻将,现在房地产不景气了,你们都只打5块的麻将。
我听着乐了。这哪是辩论哪个行业最重要啊,这明明是我自己有什么,什么就最重要的婆婆妈妈的思维啊!
其实,拿自己有的去比别人无的,拿自己看上去比别人强的去比别人看上去相对弱的,不仅是中国婆婆妈妈们的拿手好戏,也是很多媒体、自媒体的拿手好戏。
比如,何祚庥院士说现在美国的科学技术还是世界第一,是我们需要努力追赶的对象。司马南的好兄弟项立刚不乐意了,他搬出一堆中国的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写出了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带领何祚庥先生了解中美科技实力》小文章,义正言辞地告诉何祚庥院士,这些制造业产能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早就超过美国,遥遥领先了。
无独有偶,今天一个粉丝私信我,说有个叫剪水鹱的高校教师,在知乎《美国衰落的标准是什么?》问题下作答,说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被中国超过了,这就是美国衰落的标准。
实际上,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所以中国就是世界第一强国的人,还真不少。
数学、物理、化学是科学,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看来,制造业能否代表科技水平,制造业是否是判断经济强弱的标准,需要科普一下了。
第一、制造业与农业一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的基础产业,但并非主导产业。
制造业能够称得上产业的时间,应该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迅速在欧洲其他国家以及北美扩散开来。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核心,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
但是,制造业是经济学中仅高于农业的基础性产业。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农业开始,工业革命后有了制造业,人类即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8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都进入了工业社会,并因此产生了现代政治制度,产生了现代政府,构建了现代法治基础。但我们国家比较坎坷、曲折,一直到1978年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外资涌入,才算是真正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
我们在迈入工业社会,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时候,欧美在干什么?人家早在1960年代左右,就开始逐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从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
我们的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是欧美将制造业接力棒转移给南美、东南亚之后,东南亚的四小龙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再将制造业接力棒转给我们的第三棒了。
现代社会之后,是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正在向后现代社会的主导产业智能产业转移。目前,欧美正在从服务业向智能产业转移。但是呢,因为我们很多服务业领域还没有放开,服务业的市场还非常不成熟,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但我们的领导看到了智能产业的广阔前景,不断布局弯道超车,希望能够跳跃式向智能产业过渡。
如果有人在工业社会里说,印度农业增加值比中国高,印度农业在GDP中占比比中国高,印度农产品出口比中国多,所以印度崛起了,中国衰退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说这话的人不懂经济,太幼稚了?这种观点不值一驳?
那么从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从制造业过渡到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又在开始让位给智能产业。这个时候用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来论证中国的经济超过了美国,因此中国的科技实力超过美国了,美国要衰落了,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和工业社会里用农业产值来论证经济强弱一样幼稚、好笑、开国际玩笑?
第二、即使是美国淘汰的制造业,美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也是我们的2.28倍。
制造业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其次是满足外需订单的需求。假设没有外需订单,仅仅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消费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是不是一个国家人口规模越大,制造业的产值就越大?
2022年,中国14.1亿人,美国3.4亿人。
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折合5.97万亿美元,占GDP33.2%,人均4228美元;美国工业增加值3.28万亿美元,占GDP12.9%,人均9647美元。我们的GDP规模虽然比美国大82.8%,但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4.1倍,所以人均工业增加值反而比美国低56%。这意味着人家制造的工业品,人均拥有量是我们的2.28倍。
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主的行业。如果美国要将制造业的GDP占比维持在我们一样的水平,美国2022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达到8.43万亿美元,那全球的消费品就会严重过剩了。
更何况,3.4亿人口的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就比我们低24%,哪有那么多劳动力去满足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呢?都去搞制造业了,人家拿什么人去转型服务业、智能产业呢?
第三、我们超过美国的,只是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我们还差得很远。
中国制造能够拥有当前的优势,靠的并不是技术,主要是规模。而这个规模,并非是我们多先进,而是我们的人多,需求多。所以我们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靠的是低端制造业,而非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看上去空心化现象严重,但外流的主要是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底层制造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高端制造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相对于我们,人家才是遥遥领先。
从工业增加值上看,美国3.28万亿美元,中国折合5.97万亿美元,似乎比美国多2.69万亿美元。因而激起了很多人的自信甚至自嗨。但他们都忽略了,我们的制造业规模比美国多在哪些地方?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到掩盖在制造业规模外衣下的残酷真相。
2022年,美国在吃穿用等日常消费品上的工业增加值为7044亿美元,中国为33950亿美元,比美国多2.7万亿美元。原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完全体现在吃穿用、钢筋水泥等低端工业品上。这些低端工业品,都是基本的生存产品,你不生产,就必须进口,进口就必须有外汇。吃穿用建材这些基本消费品,美国主要靠进口。是美国人没有能力生产吗?当然不是了,人家懒得生产而已。
但高端制造业呢,我们是严重落后的。美国半导体增加值2816亿美元,我们只有458亿美元,比其低83.7%。美国军工产业增加值3112亿美元,我们只有1173亿美元,比其低62.3%。
美国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存在。在我国,航空航天是国家重点项目,全部由国家一手操办。可在美国,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做到了基本的商业化,除了美国的NASA可以发射火箭以外,马斯克的SpaceX也可以承接火箭发射项目,我们目前做的好多技术攻克课题,都是看到SpaceX实现之后,跟在后面抄作业。
第四、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供应链的底层,美国处于供应链的顶层。
谈到制造业,就绕不开供应链这个概念。因为供应链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
供应链是在全球一体化变革、信息时代横向产业模式和企业流程再造思想提出的背景下产生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最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以营收2292亿美元的苹果为例,其营收的7成来自于海外供应链。其中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在苹果186家供应链公司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厂商数量为48家,占比25.8%。这48家中国企业通过苹果获取订单,按照苹果的标准提供产品,一旦失去苹果供应商的身份,股票价格就会大跌。
以目前因为出口持续下降时,逆势增长的汽车制造业这个最热门的行业来说,虽然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2万辆和2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1%;我国汽车出口392万辆,同比增长59.7%。但汽车产销量中,大约一半为合资品牌的产品。自主品牌车出口仅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为合资与外国独资品牌汽车。
中国前五大制造企业分别是上海汽车集团(1288亿美元)、东风汽车集团(932亿美元)、华为(893亿美元)、北京汽车集团(696亿美元)、第一汽车集团(695亿美元)。五家公司就有4家是汽车制造,这四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合资企业。合资企业都是国际汽车品牌供应链中的一环,没有合资品牌,4大汽车集团的规模都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