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食品占据饮食的比重比你想象的大。据美国的研究团队调查发现,美国成年人摄入热量的58%以及儿童摄入热量的67%,都由超加工食品提供。


超加工食品不仅已攻占现代人的餐桌,还在有关公共卫生和营养的全球对话中占据越来越多席位。过去十年间,研究人员扩大了对超加工食品的定义,并探讨它们与健康的关系。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些食品与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和抑郁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超加工食品的定义太模糊,相关研究结果也不够直接、普适。此外,贸然将众多食品贴上“不健康”标签,就等于忽视了工业化食品加工的优势——食品价格实惠、不受食源性病原体侵害、易于准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更具可持续性(例如开发可替代肉类和牛奶的植物基产品)


塞兰·福特(Ciarán Forde)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的教授,致力于研究食物的感官特性如何影响人的卡路里选择、饮食行为以及能量摄入和新陈代谢。


他反对全盘否定、一刀切地排斥超加工食品:“我们不应在去除糟粕的时候把精华也给去了。”


随着超加工食品相关争论愈演愈烈,我们越发需要深入挖掘它们影响健康的机制。如果这些东西确实有害,它们有害的原因是什么,作用方式又如何?对科学家而言,如果能招募志愿者,向其提供精心配制的饮食,观察其摄食行为,那就可以确定:


究竟是什么让超加工食品如此有吸引力又如此不健康?

最有害的、值得被贴上警告标签的超加工食品类型是哪些?

企业可以怎样调整配方以生产更健康的产品?


超加工食品真的损害健康?直接证据不足,多种变量干扰


如前文所述,关于超加工食品的定义是模糊且有争议的。它的制备涉及研磨、烧熟、发酵和巴氏灭菌等传统工序,旨在使食品更安全、易消化、可口和易储存;而根据行业内最广泛使用的NOVA分类系统,除了传统工序,超加工食品还要经历非传统的加工,例如水解、氢化与挤压,以及添加乳化剂、增稠剂、香料和其他难见于厨房的添加剂等。


关于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的大多数证据都来自观察性研究:研究团队询问参与者的饮食情况,并追踪他们的健康状况,并得到了一致的发现——食用更多超加工食品者更有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某些类型的癌症、肥胖、抑郁症和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例如克罗恩病),甚至死亡风险也更高。


纽约大学的营养流行病学家菲利帕·朱尔(Filippa Juul)认为,此类观察性研究无法确证“是超加工食品导致了这些健康问题”,因为更多食用超加工食品的群体,往往也满足其他患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条件,例如,在美国,这类群体一般收入、教育水平都较低,且居住于较贫困社区。我们应当承认,压力、睡眠、种族主义和体重偏见等尚未被观察的因素,可能干扰食品加工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


朱尔也表示,超加工食品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非常一致地呈现于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中;此外,尽管它们营养结构糟糕,比最低度加工食品(minimally processed food)含更多糖、钠和饱和脂肪,但营养问题并非故事全部——因为当科学家调整营养结构,使其拥有接近轻加工食品的营养质量后,原有的与健康问题的关联依然成立。“这些食物似乎还有其他秘密。”


超加工食品问题根源是什么?营养or加工


不同于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能提供直接证据,但迄今为止,仅有一项短期试验于2019年发表。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营养和代谢科学家凯文·霍尔(Kevin Hall)主导该工作,与同事招募了20名参与者,后者在临床中心生活一个月,前两周坚持食用最低度加工食品或超加工食品,后两周调换方案。两种饮食方案提供的热量、碳水、糖、纤维、脂肪、蛋白质和盐的水平相当,参与者可根据喜好决定吃多少。


结果表明,在两周的超加工饮食期间,参与者平均每天多摄入508卡路里热量,体重增加了约0.9公斤;在采用最低度加工饮食的两周,他们减轻了大约0.9公斤体重。


一项为期28天的试验比较了超加工饮食和未加工饮食,参与者在两周的超加工饮食期摄入更多卡路里。超加工饮食还与体重增加和进食速度加快有关


霍尔对试验结果感到惊讶。他曾以为加工不重要,营养水平才重要。出人意料的结果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既然不是营养本身在操纵体重,那是什么导致超加工食品向人体输入了更多热量?所有超加工食品都具备类似影响吗?


霍尔认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并举例说明: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总体上看,超加工食品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相关,但摄入某些类型的食物(包括谷物、全麦面包、酸奶以及乳制品甜点等)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


我们需进行更多研究方可弄清超加工食品的哪些子类别有损健康,又为何、如何损害健康,以怎样的机制导致怎样的疾病:添加剂影响微生物组,食物被消化得过于轻易、快速,食品包装会带来化学物质……


超加工食品为何让人忍不住多吃?能量密、质地软、味太美


霍尔现在正尝试理解为什么超加工食品会驱动人体摄入更多热量。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能量密度。以2019年的那项工作为例,霍尔等人所用的超加工食品能量密度更高,即每克食物所含卡路里更高,主要原因是它们比最低度加工食品含更少水分。


过往研究表明,人们吃高能量密度食物时往往会摄入更多卡路里,这可能是因为此类食物对胃肠道的填充较少,允许机体在更短时间内摄入更多热量,干扰饱腹感信号。


当霍尔和同事往期试验中的2733份膳食,比较不同类型饮食时,他们发现能量密度是决定卡路里摄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2019年的试验中,超加工饮食方案的午餐菜品包括由食品企业制造的牛肉馄饨、白面包、人造黄油、燕麦葡萄干饼干和减肥柠檬水;最低度加工饮食方案的午餐菜品包括菠菜沙拉、鸡胸肉、苹果片、碾碎的干小麦、葵花籽、自制油醋汁和葡萄


霍尔等人还发现,当试验中的食物含有比天然食品中更多营养素(脂肪和糖、脂肪和钠、碳水化合物和钠)时,参与者会吃得更多。


堪萨斯大学行为心理学家泰拉·法齐诺(Tera Fazzino)将此类激发食欲的食品定义为“超美味”(hyperpalatable)食品,并指出,针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超美味食品能过度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使我们很难停止摄入。


需要说明的是,超美味食品带给人体的愉悦不同于天然食物。举个例子,苹果含天然糖分,吃起来感觉不错,但它并不“美味”,因为它不含丰富的脂肪与糖类,同理,用橄榄油和盐轻度调味的鲜鱼,或是用黄油和少许糖制成的脆饼,都能令人愉悦,却并不美味,不会导致进食行为失控。


用法齐诺的话说,停止食用天然食物是一种本能,但拒绝超美味食品更像一种阻力极大而又不得不为的抵制。研究表明,在美国,超美味食品的普及率从1988年的49%上升到了2018年的69%。


霍尔的NIH团队目前正开展临床试验,探究能量密度和超美味性对人们进食量的影响。试验参与者要尝试四种不同饮食,其中一种经过最低度加工,另外三种为超加工食品,要么高热量,要么超美味,要么既高热量又超美味。每种饮食的营养水平都相当,参与坚持饮食方案一周。


另一方面,荷兰的福特教授将目光聚焦于食物质地上。在他看来,许多超加工食品质地柔软,因此会被更高效地咀嚼、消化,这或许也是超加工饮食令人体摄入更高热量的原因之一。


福特等人发现,人们吃质地较硬的食物时,进食速度更慢。最近一项试验显示,参与者从硬质地午餐中摄取的热量比软质地午餐少26%;当人们选择质地坚硬且加工程度最低的饮食,热量摄入最低。


目前,福特与同事正计划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为期两周,旨在测试参与者对质地柔软的“快食”和质地较硬的“慢食”(均为超加工饮食)的摄入情况。


其他学者尝试从成瘾生物学角度分析超加工食品。神经科学家亚历山德拉·迪费利西安托尼奥(Alexandra DiFeliceantonio)表示,由于此类食物可以被快速吃掉,且缺乏能延阻消化的结构或纤维,故会快速向大脑提供热量,导致多巴胺激增。


迪费利西安托尼奥正与同事开展试验,他们向参与者提供了“快热量糖”和“慢热量糖”,二者的热量水平相当,不过口味不同,前者能被快速消化,后者添加有纤维,消化速度更慢。研究团队预期,参与者尝试了这两类糖以后,会对快热量糖的那种口味偏爱有加。


超加工难题如何解?


迪费利西安托尼奥希望揭示超加工食品导致暴饮暴食的机制,并推动健全食品相关法规,令大众拥有更健康饮食选择。新法规可以是限制食品广告的投放平台,例如不在儿童电视节目里宣传超加工食品,也可以是要求社区商店不只出售包装食品,还要提供新鲜食品。


我们要用强大的科学基础来改变环境,而不仅仅是要求老百姓在个人层面做出改变。


营养流行病学家巴里·波普金(Barry Popkin)指出,一些国家已对部分超加工食品实施管制。例如,智利政府要求食品包装正面添加警告标签,并对含糖饮料征税,还禁止特定食品在学校以及面向儿童销售。这些政策导致含糖饮料销量降低和包装食品的营养质量提高。根据波普金的说法,目前有50多个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0%)对含糖饮料征税;此外,包括以色列、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在内的许多国家正给不健康食品添加警告标签。


不过福特教授担心,此类政策只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阻碍更优质食品的开发;若调换思路,选择鼓励企业利用自身加工技术生产更健康产品或许更有成效。(福特是食品和配料企业凯爱瑞集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企业能利用食品加工技术降低热量密度,改变产品质地,促使消费者吃得更慢……如果超加工食品难题的核心是加工,那么要解决问题,最佳着力点也应当是加工。


霍尔希望食品科学家也能参与解决超加工食品问题。他拿鸡块举例:专业精湛的食品科学家或许能通过添加纤维以及调整盐和脂肪含量,来降低鸡块的能量密度,降低其超美味特性。


资料来源:What can we do about ultraprocessed food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ID:World-Science),编译:桨笃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