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战、抗议声援、示威游行,本不可避免。然而,暴力冲突、仇恨报复,也接踵而至:哈佛学生被华尔街大佬扬言封杀;斯坦福教授被近万名学生请愿开除;还有宾大,仅仅因表态中立,就痛失犹太大金主,连校长也被要求辞职.....

与此同时,驻美大使馆发布紧急提醒:在美留学人员注意校园抗议示威活动和当地安全形势,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前往示威游行活动涉及的公众场所和人员密集地,确保人身、财产和出行安全。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摸不着头脑——巴以冲突,和这些美国顶尖院校的精英们,到底有啥关系?闹成这样,至于吗?还有人说,学校应该远离政治,学生们也根本不该有政治立场。但别忘了,战争,本就是政治的延续;而美国高校的一系列反应,实际上,藏着一条“何为反犹”的暗线。

就在前几天,在哈佛大学校园附近,上演了一场荒谬的“赛博游行”:一辆宣传卡车缓缓行驶,车身广告牌上挂出一些学生的名字和照片,横幅上赫然写着:“哈佛领先的反犹太主义者”。


此举,引发轩然大波,不少哈佛重量级校友将其视为“反犹主义(anti - semitism)”,认为这是“为哈马斯屠杀无辜妇女和儿童开脱”,是一种公然支持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极端言论。而这辆“人肉卡车”,正是一家保守的非营利组织发起的;它还在网上公布了这些学生的名字,明摆着鼓励网友前去骚扰、网暴。

与此同时,有十余位美国金融业、企业界大佬,要求哈佛校方公布所有联署学生名单,以便将其拉黑、永不雇佣。紧接着,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 Davis Polk 宣布:现已撤回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3名学生的offer。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学生声援巴勒斯坦,与律所的核心价值观不符,





而他们,真的是“反犹太主义者“吗?

不得不承认,学生时代,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同情心最充沛的时候;正因如此,无论历史还是现今,学生群体普遍追求民主、追求进步;而大学,也一直被认为是守护思想与良知的最后高地。

不难想象,当这些美国学生将目光投向历史,虽然由于巴以冲突有着诸多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他们总不至于简单地非黑即白;但是,看到200万巴勒斯坦加沙人民在“露天监狱”中的惨状、以色列政府对于加沙的种族主义政策等等,一种对巴方平民的朴素同情、悲悯,想必油然而生。


(参与《休伦港宣言》制定的青年学生,其开篇写道:““我们是这样一代人,在至少是舒适的环境中长大,居住在大学校园里,忐忑不安地注视着我们所继承的世界”。”)
在当时,由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等名校发起、一群抱持进步政治信仰的青年学生主导,众多大规模运动相继爆发——在国内,他们“争取社会公平”,发起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环保运动等;国际方面,他们则对“冷战”中的美国政策提出质疑,并广泛声援当时国际的左翼思潮和民主运动。

(巴勒斯坦女英雄、被誉为“中东切·格瓦拉”的莱拉·哈立德)
而此时,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正风起云涌。20世纪70年代,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民阵)相继成立,并受到国际共运与左翼组织的支持。大伙儿应该还有印象,去年前阿拉伯赤军(Red Army)领袖、国际主义战士重信房子女士刑满获释时,“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的中央委员莱拉·哈立德还致电祝贺,并表示:“巴解人阵全体同志、以及整个巴勒斯坦人民,都为重信房子的斗争感到自豪“...当年,重信房子身体力行、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日本,去往当时反美(帝)斗争的最前线—— 中东,投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

重信房子,正是当时进步年轻人投身巴勒斯坦解放斗争事业的一个缩影。在很多人看来,以色列当局依靠所谓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古代神话”,在当前的领土建国,是一件完全超出了现代社会规律的事情,被欺压的巴勒斯坦平民何其无辜。而这种政治主张,也被称为反犹太复国主义(anti-zionism,别名“反锡安主义”,大家记住这个名词就行了)。所以很自然地,当年的那批美国精英学生,也积极声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他们希望巴勒斯坦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实现巴以人民的命运自决和独立,维护社会公正——换句话说,解放巴勒斯坦,又何尝不是解放以色列?所以,今天美国的这些声援巴勒斯坦的学生团体,其前身,是更激进的进步左翼学生;他们大多并不是”仇恨犹太人“,而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但为何,他们最近总被牵涉进“反犹主义”的旋涡之中呢?

实际上,美国高校学生的正义活动被指控为“反犹”,正揭示出,现如今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被强烈污名化的困境。不止上文提到的犹太富商、财团,目前在许多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政客及其知识分子口中,“反犹太复国主义(反锡安主义)”,已经和“反犹主义”完全画上了等号。以至于,任何反对以色列国家层面暴行(如:反以色列种族隔离制度、反以政府欺压巴勒斯坦平民)的进步主义行动,甚至哪怕只是像宾大的马吉尔校长那样——想要保持中立、不站队,都有可能被扣上大帽,被指控为“反犹主义”。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反犹”指控的底层逻辑,无非就是高举大棒、占领道德高地嘛:“因为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经历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所以,现在你得站以色列政府、不能支持巴勒斯坦权利,否则,就是没人性了、就是又要搞大屠杀了。”它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诽谤、攻击左翼政客和选民,并使其失去合法性;当然,也是为以色列右翼政府的政治政策拉取支持。而在这种论调的长期浸淫下,当此次美国高校学生表示支持巴勒斯坦时,引发了很多犹太同学的愤怒、恐惧,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次美国高校声援巴勒斯坦的学生们被威胁、恐吓甚至拉黑的遭遇,也引发了不少犹太活动家的同情:就在广告牌卡车在哈佛大学游行时,哈佛的犹太学生组织希勒尔((Hillel) 就站了出来,强烈谴责这种曝光学生信息的行为,在官网呼吁:“不要(把对巴以问题的声明)延伸到对个人的公开恐吓”。

所以,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关于“反犹太复国主义(反锡安主义) = 反犹主义”的话语混乱现状,一方面,当然是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导致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占领道德高地的斗争策略,“反犹主义”的指控已经被各种犹太保守派势力武器化了,而这更大大增加了咱们这些普通人的甄别难度。可以想见,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争议事件,等待我们去分辨、去讨论...写到这里,主页君也是心情沉重。政客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巴以的平民何辜。人们心中的战火,或许从未停歇。但愿现实中,巴以冲突能尽快结束,给当地的孩子一个安宁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