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的城市公园里,常常出现这样一群形迹可疑的人:


他们或是鬼鬼祟祟地蹲在草丛里,偶尔神色紧张地抬头四处张望,或是一前一后奔跑在公园草坪上,追的人和跑的人都很卖力,仿佛有盗贼抢了钱包正在流窜。


他们还戴着统一的荧光手环,像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作案。


在公园里遛弯时遇到这群人时请不要慌张,他们只是在玩一种很新又很旧的社交游戏:公园躲猫猫

 

五年级的小朋友看到应该都会忍不住产生疑问:妈妈,这群叔叔阿姨是不是太幼稚了?


和陌生人玩躲猫猫


“对十来岁的小孩来说有些幼稚,但对二十来岁的成年人刚刚好。”


最近,躲猫猫已经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社交游戏。


小红书上,许多猫抓老鼠玩家的帖子热度都很高,有大几百的点赞和收藏,游戏热度从一线城市迅速扩散至三四线城市,各个城市都有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玩家招募帖。


组织者在小红书、朋友圈等各个渠道摇人,几十个人聚在公园里,在高德地图上建群共享位置,大家分组扮演猫和老鼠。



扮演老鼠的玩家躲藏时间结束之后,扮演猫的玩家根据地图上共享的位置去抓人,被抓到的老鼠则自动转变身份为猫,游戏时间结束时,场上如果还有老鼠存在,则老鼠阵营胜利,反之猫阵营胜利。


规则很朴实,和小时候的猫抓老鼠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位置共享这一功能。果然时代变了,小时候没手机玩才去玩猫抓老鼠,长大了拿着手机玩猫抓老鼠。


躲猫猫游戏大多在公园、广场里进行,玩家在游戏中为了躲避被抓,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躲在草丛,桥洞底下就算了,有人甚至躲进了下水道里!还有人爬到了树上,不知道能不能顺便摘到果子 。


有人总结了游戏策略:用手机挡住手环,假装路人打电话。

 


又或者是“见猫装猫,见鼠装鼠”,把捉迷藏变成一场集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演技的真人版狼人杀。


老鼠都这么努力了,猫猫当然也不能闲着。


为了抓到躲在树上的老鼠,一只猫贡献出爬树技能:



一只科技猫戴上了夜视镜,很有成为猫王的决心.


参加躲猫猫的人越来越多,游戏规则也从起初的基础版加入了拓展卡牌包。


比如敬业的“带货鼠”拥有一次主动技能行使权:大喊“321,上链接”时,就不能被猫猫抓捕,比如身在警队的“间谍鼠”在游戏开始的10分钟后,会自动亮出底牌开始捕捉同类。

 


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玩家分享的各式各样的“玩后感”,分别是“一场跑下来很解压”“暴汗,当作锻炼身体”,还有“男生平均身高180,最高的190”。


当然,“平均身高180”的帖子评论区里还是有不少人质疑。


先不管180的事,总之现在的公园躲猫猫已经登上了年轻人时髦游戏榜的C位:没玩过躲猫猫的E人,不足以谈社交。


一场门票19.9


早先的城市躲猫猫,大概是几个百无聊赖的年轻人一拍脑门产生的新奇想法,如今,随着游戏的日渐风靡,市场上已经诞生了许多比较成熟的运营组织,大家明码标价,便宜的9.9、19.9,贵的59.9、69.9。


因为面向上班族和学生,组织方大多把活动时间定在周末和特殊节假日,有些人气非常高的组织方,甚至可以做到一周开五场,每场在不同的公园。


一场躲猫猫的玩家配置一般是25只老鼠和25只猫,一共五十人,按19.9的均价计算,一场可以收1000元。


听起来倒是不多,不过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很低的:公园不用场地费,每人提供一个手环、两根荧光棒、一瓶矿泉水,合计投入100,每场净赚900,一周两场。


上班摸鱼时发帖摇人,周末在公园里发矿泉水,月入7200,除了摇人有点麻烦,也还算个不错的兼职。


不过要说就全职干这个了,恐怕赚的也只是个辛苦钱,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什么空间可以扩展。


一是躲猫猫不需要装备,所以卖不了周边,二是玩家躲藏起来难以寻找,因此也很难通过加入摄影业务提升门票价格。


如果之前有点活动运营的基础,倒是可以捎带手做了,比如,很多早先的飞盘就已经转型摇人躲猫猫了。


首先是飞盘这项运动已经有点过时了,该体验的体验过了,新用户开采殆尽,老用户复购率又不高,很多飞盘群已经从聊得热火朝天变成了僵尸群。


其次是组织玩飞盘还是比组织躲猫猫成本要更高的,足球场要付钱,摄影师要付钱,还得配个至少不那么业余的飞盘教练。


所以当躲猫猫出现,飞盘群立刻转型成了躲猫猫群,人还是那群人,只是换了个地方跑来跑去,顿时大家又都来了兴趣。


最近几年流行的社交游戏一变再变,从起初的密室逃脱、剧本杀,到后来的飞盘、血染钟楼,再到躲猫猫,从流行的演变可以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难度等级逐渐下降,可见大家越来越追求简单的快乐;参与成本越来越低,可见大家越来越追求简单又便宜的快乐。


靠卖躲猫猫门票发不了财,但研究明白背后的赚钱原理,没准就能多赚点儿?


躲猫猫们的财富密码


前两年,扔飞盘是社交话题中的顶流,各个平台上没少为它吵架。


正方说飞盘是一种解压的运动,在国外已经流行多年,具备成为主流运动的充足潜力,马上就要步入正轨迎来爆发期。


反方说得了吧,你们就是想拍照发朋友圈以及和陌生人贴贴。


今年的躲猫猫也是这样。


正方说躲猫猫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很久,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跑起来很解压,是适合上班族的户外运动。


反方说得了吧,你们就是想拍照发朋友圈以及和陌生人贴贴。


游戏中当然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玩家,但的确也存在“和陌生人贴贴”的空间,所以吵着吵着,流量就有了,也就出圈了。


说白了,这类活动能火起来的底层逻辑就是低门槛+轻社交。


低门槛包括价格的低门槛,现在上个网吧都要一小时六块八块了,几十块就能消磨几个小时的活动已经算是物超所值了,大家都能负担得起。


还包括展开活动的低门槛(招募信息中只对是否成年有要求),不需要太专业的设备和技能,肢体健全就可以参加,且几乎所有参与者的游戏水平都差不太多,不会担心去了之后表现得像一个很笨拙的新手。


像是扔飞盘,大家都参加新手局,每个人都从0开始,躲猫猫就更简单了,大家都有一些儿时的参赛经验,不用重新学习。


而且飞盘和躲猫猫都需要大量的奔跑,运动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对于不常运动的人来说,的确是很好的入门运动,比爬山局听起来吸引人多了。


另外,飞盘和躲猫猫都是带有一些社交属性的活动,一起玩的人大多是陌生男女。


回忆一下,像性别属性比较明显的运动就几乎很少成为流量运动,比如足球、瑜伽、肚皮舞,受众群一直很固定,不会出现突然爆火或瞬间遇冷。


在男女混合的运动/游戏中,参与的玩家可以名正言顺以运动之名社交。


年轻人不喜欢目的性太强的社交活动,比如在公园角相亲,但是在公园角躲猫猫就可以。这样至少可进可退,遇到顺眼的就扩列(比如上文提到的平均180的局),没有顺眼的还能锻炼身体。


本质上,扔飞盘的和躲猫猫的大多都是同一群人,他们有社交的潜在需求,又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但注意力不会停留在一件事情上太久。


飞盘和躲猫猫只是套一个壳,它满足的底层需求是新鲜感和社交,在这个底层需求上开动小脑袋瓜,没准就能踩中下一个流量风口。


现在已经入秋了,飞盘的没落就是从前年秋天开始的,冬天太冷封盘,开春后早就忘了这茬了,躲猫猫大概也会重复相似的命运。


参考链接:

1.成人版“躲猫猫”:排解压力和参与社交的新方式

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50/13057861.html

2.小红书上最火的游戏,彻底变成了沙雕狂欢

https://mp.weixin.qq.com/s/0r3jczqF24N642ekcGFzqw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横财发展会(ID:xrich666),作者:飞行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