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所携带的阶级属性不同,对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家庭与出身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使得不同阶层的孩子在陌生环境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选择,社会交往习惯和沟通交流方式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寒门子弟经历了层层选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并且差距会逐渐拉大,并不是所有逆流而上努力奋斗的人都能成为鱼跃龙门的幸运儿,大多数人仍然被裹挟着各种等级考试,职业竞争,岗位晋升的浪潮困住,陷入难以实现阶级跃升的漩涡中。


家长教养模式的差异


不同阶级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模式和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同。拉鲁经过对中产家庭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教养方式的观察,发现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多是协作培养,即父母主动培养孩子,包括评估、提高孩子的天赋、主张各项技能。他们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并且给孩子规划不少的日常活动,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


而后者则倾向于成就自然成长,即家长给孩子定下界限和规定,在这个范围内允许孩子设计自己的生活。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拥有的资源放在孩子的起居,饮食和确保安全上,除了学校教育外,家长并不会在孩子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放更多的精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常生活的组织的不同。中产家庭的孩子的业余生活被各种组织活动充斥着,家庭每年会花费大量金钱来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这样可以让他们发展在公开场合面对成年人的表现能力,习得在公共机构游刃有余的技能和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但也会形成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而后者的经济和人脉资源有限,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安全和规则中,家长允许他们参加自己的各种活动,他们获得更为自由的空间与伙伴玩耍。这样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会与他们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更多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但在重要的公共场合却显得局促和不知所措。


二是语言运用的差异。中产阶级家庭运用更人性化的商讨的交流方式与孩子讲道理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成年人沟通,倾听他们的建议,这样可以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得到注意和重视,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但这样也会给孩子挑战和拒绝父母的机会。


后者则更倾向于下达命令,用指令性的语言告诉孩子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这样让孩子顺从和乖巧,但是也让孩子没有发展出与他人平等协商,运用技巧为自己辩护与他人谈判的能力,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是家庭与公共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中产阶级的父母会干预教育机构,提出自己的利益主张和建议,想办法为孩子的不公平待遇据理力争。这样会使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教会他们面对不公平时敢于给公共机构施加压力照顾到自己的需求,但也会让孩子在同辈群体中感到难为情和不自在。


而后者则更多的表示听从学校的安排,忽视或者无能为力来为孩子利益抗争。这样会导致孩子在权威面前表现得怯弱和恭顺。


孩子未来规划的差异


寒门子弟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考上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出路,但考上了好的大学之后呢,真的会过上我们理想的生活吗?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真的能成为支撑我们为理想生活而奋斗的强有力的储备吗?


每个人身上所携带的阶级属性不同,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的大学的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学生,他们就读于一流的高中,学校和家庭的丰厚资源让他们从小就有各种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培养,学会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在大学伊始便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为之不断做相应的铺垫。


但出身寒门的子弟为了顺利升上大学,几乎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争分夺秒的拼命学习,没有空隙去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一心只想考取好大学。他们的努力还要被扣上“小镇做题家”的帽子,以此蔑视他们拼命换取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此外,在独立自主的大学里,家境好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提供资源让他们做自己的选择。寒门子弟的家庭即便想参与决策,也没有相应的眼界和学识。缺乏有效信息资源的他们只能依靠各种来自网络上的信息或者随波逐流去做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大学所做的事情包括社会实践,实习经历和选课等校园活动也没有意识到需要为未来职业做规划和准备。


依靠原有的习惯的直觉依赖模式盲目地安排大学生活,不断努力却又找不准方向,最后在受到一次次竞争的挫败后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内耗,自信心不断被瓦解,追求理想的生活成为了一件遥不可及又无能为力的事。他们只知道学业上要不断努力,或是认为成绩不重要,更多是盲目性的自主探索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无所获后又开始重视成绩,认为搞好成绩才是他们的拿手的本领,就这样不断陷入一个死循环。


在社会资源上的努力,却不懂得积累有利的社会资源为自身获取有效的上升途径。精英阶层的子弟则习惯于运用社会文化获取社会资源来帮助自己,并把这种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目标的垫脚石。


寒门子弟排斥参加此类活动,认为不仅会耽误学习,而且对于缺乏相应的活动技巧、社会网络资源和社会交往技巧的他们来说,这类活动不仅具有竞争性,也很难有较高的参与感。


寒门子弟缺乏社会资本,他们并非出生中产阶级家庭,不懂得和中产阶级打交道的社会规范,所以无法理解教授对学生的期待,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良好表现的要求,这使得他们与教授接触时显得压力巨大,他们更倾向于避开教授。


但中产阶级的学生,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就接触到这类群体,掌握着交往的规则,也更顺利的完成大学生活的目标。所以他们懂得主动出击和教授谈笑风生,与教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充分获取教授的掌握的资源和时间,让老师成为职业通道的合作伙伴。(杰克,2021:124)因此在大学积累的不同经验也形成了应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履历,呈现不同的劳动价值。


在这类教育机构隐藏着看不见的课程表,里面写满了不成文的规则,未经解释的术语以及一整套局内人视为当然的事情。大学往往青睐于已习得这套规则的学生,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没有人告知他们大学的规则是怎样的。在这样的信息差和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差距便一步步拉大了,少数的寒门子弟能幸运的获取指导或相应的信息资源来尽早确立人生目标。


阶级流动的困局


或许我们都坚守着“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就会有好的出路”,“寒门出贵子”的信念,但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成千上万条为了成功跃过龙门的鲤鱼在湍急的狭流中拼命向上跃动,有多少是被淹没在无底的深渊拼命翻腾挣扎。


布迪厄曾说,处于最不利的地位阶级,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也过于不觉悟。寒门子弟还没有参透社会的运行规则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便被迫不断涌入市场去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面对就业压力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是迷茫,无所适从,寥寥几笔的简历根本无法应对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和雇主挑剔的眼光及其压榨的资本属性。


然而,来自中产阶级的这些毕业生,他们在校园里就已经为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好了规划,也有父母和老师资源的有效加持,使得他们在职业竞争中略胜一筹,进入职场后的他们更懂得如何构建关系网络,获取相应的组织内部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好的晋升和向上流动。


在文凭通货膨胀的时代,会有多少人能通过文凭获取理想职业呢?如今,高中文凭并不能保证带来受人尊敬的工作,大学文凭也不能带来精英工作。寒门出贵子的流传幻灭,在这个阶层逐渐固化的,越来越多人内卷向上涌动的社会里,阶级晋升通道越来越拥挤。


出身精英阶层的家庭,比较容易实现精英的再复制,让下一代安稳地留在自身阶级;中产阶级的家庭也会为子女努力巩固这个阶级地位而奋斗,为孩子复制该社会地位并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


他们也在夹缝生存,努力挣扎避免阶级下滑;对于大多数普通或者寒门家庭,他们的孩子则需要通过耗尽力气才能跃升更上一层的阶级,仅仅过上普通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都很吃力,有的甚至连普通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年轻人身上肩负着无休止的工作,较高的生活成本,月供房贷的压力,养老压力,育儿成本的攀升等等,这些让他们难以过上普通的生活。他们拥有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但是当大部分人都在奋力向前奔跑时,当某些还在疲于与生活周旋,停留在原地的人如果维持原来的状态,掉入夹缝之中,生活转化为生存,就会自然的被动的下滑。


单靠个人的力量也无法解决现存问题,这种向上流动的欲望也受到体制失灵的影响,需要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寒门子弟如何有可能突破社会系统的网络重塑人生,社会的规则制定者又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机会和出身的不平等在未来也进一步拉大这两者的差距,如要缩小这种机会和资源的鸿沟,我们就必须直面根深蒂固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杰克,2021:234)不能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是一个人的问题,要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种制度和一种社会,个人的奋斗在社会结构性的困境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仍然给予人们希望去为理想生活而不懈追求,拿起现有的武器去正视和对抗困境。


虽然教育并不能增加社会流动的机会,但是它确实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获取较优受雇机会和挑选较优职业条件的通货。虽然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比如大学的制度设计,教学人员的角色,少有人向我们讲清大学的规则,耗尽力气急需通过知识改写命运的寒门子弟也曾想拥有理想,但当下就业形式严峻和内卷加剧等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光有情怀是无用的,大学不是用来谈理想的地方,每个人都更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活在现实,为未来做准备。


阅读书目:

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杰克《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夸特《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

可汗《特权:圣保罗中学的精英教育》

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彭虹斌《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30年的教育变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梁洁雯(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