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rick Lam获得了2023年“至尊馅饼奖”。
这个奖项在新西兰非比寻常。
在新西兰人眼中,派(又称馅饼)是传统美食,所以能够获得“至尊馅饼奖”的人,就相当于获得了新西兰美食届的骑士勋章或者诺贝尔奖一般。
Patrick是一名新西兰烘焙师,这已是他第8次夺得桂冠。

Patrick制作的美食备受欢迎,因为他的烘焙方式融合了多个国家的元素。

图 | STUFF
可以制作出多元化的美食,这其实和他早年间的移民经历有关。
01“向亲戚借6万纽币”在奥克兰白手起家
身为亚洲人,要怎么把新西兰特色美食做得比新西兰人还好?——这是Patrick平日里思考的问题。
“说实话,我挺自豪的,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肯定是激励着我前进的动力。我刚开始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是,真的身无分文。奋斗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想,大概只有在新西兰才能做到吧。” 他说。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Patrick与妻子1996年移民新西兰,在奥克兰Avondale买下了一家小餐吧。

图 | The Spinoff

图 | STUFF
“这是我们做的第一笔生意。我们对销售、食物制作一无所知。所有技术都是从亲戚那里学来的。学了3周,我们就接管了这家店。开店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图 | NZ Herald
“我从没上过烹饪班或烘焙学校。所有烹饪方法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学到的。”他说。
起步当然非常艰难。
两口子对于西方餐点的名目和品种没有认知,甚至自己都没品尝过。他们自己家中仍是亚洲饮食习惯,与西方烘焙没有交集,所以在从事这门生意后,开始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未知事物。

图 | NZ Herald
最初客人很少,但好在可以支持全家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亲戚也会有时过来帮助指点。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当年买下这个生意的本金,是夫妻两人工作积蓄的六七万纽币、再加上向亲戚借款的六七万纽币。
2年多后,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罗托鲁瓦,他们重新购置了一家烘焙店生意,由奥克兰再次举家搬迁。
妻子负责收银,Patrick主攻后厨。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奥克兰的那家店以销售为主,大部分烘焙食品都是由别人提供的,但在罗托鲁瓦,我们什么都自己做,每天从凌晨三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六七点结束。我知道不能不眠不休,但是工作的压力让我不能停下来休息。”他说。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6年多下来,两人经营有方,大儿子也开始上初中了,一家人搬到车程相距约一小时、拥有沙滩海景的旅游休闲城市陶朗加,在这里增开了第2家烘焙店。
现在,Patrick夫妇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分别为大学毕业和大学在读,专业为药剂学和验光学,小女儿也是一名大学生。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我的孩子们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好。因为我们没有机会上学,所以我和妻子努力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说。
02 颠沛流离:曾在难民营生活14年
“新西兰派王”Patrick其实有着非常曲折的家族身世。
Patrick的爷爷和外公都是逃难至柬埔寨的广东潮州人,爸爸和妈妈两人同为出生于柬埔寨的华人第二代。
1970年,Patrick出生在柬埔寨。
“我爸妈在市场上买衣服,收入不高,所以日子过得很清苦。”他说。
时间来到1975年,柬埔寨爆发战争,他们一家被迫逃到越南。当时Patrick只有5岁。

“我们一家步行整整1个月的时间,才来到越南的难民营......一路上,有时是我自己走,有时由爸爸妈妈抱着。”
可是没想到,在难民营一住,就超过十三年之久。
Patrick指出,一排接一排的难民营平房,由一户又一户人家分住,他们四兄弟姐姐与父母6口人挤在一间房里生活。

示意图 | 难民营的生活
上厕所要走三五分钟到难民营的另一侧,做饭也要走到另一侧。
平日里的开支,就靠难民营和慈善机构派发救济粮,还有他们在澳大利亚的亲戚会寄一点钱。
而当时,他们唯一的出路,是申请前往澳洲投奔亲人,然后就只有苦苦坐等消息。
澳洲政府的审批流程非常漫长,他们就这样一直在煎熬中等待着。
十多年光阴,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
在这期间,难民营里的大人无法工作,孩童无法上学。

示意图 | 难民营的孩子上课
“好在,有识字的邻居开始行动,在难民营里教孩子们学习一点基本的认字,一般每天有1-2小时的中文和英文。”他说。
凭借那时的基础,今天的他可以进行中文阅读和会话,但不会书写。
03 以难民身份来到澳洲,一周工作7天,攒下第一桶金
“我们一家在难民营一待就是14年,直到我18岁,人生的转折点来了。”Patrick说。
在难民营中,Patrick一家其实是幸运的,苦苦地等待终于看到了光明。
1989年我们的难民申请被批准,拿到机票后,我们全家只想跳上飞机走人,但到了机场,我们却不知所措......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

示意图 | 80年代的澳洲机场
我们呆呆地站在原地,然后发现一个准备登机的家庭,于是我们就跟着他们。当时我们也不确定他们是否也要去澳洲,心里想着只能赌一把,但幸运的是,他们也是要去澳洲的。就这样,我们开启了一段新生活。”
Patrick说,他有一个叔叔在澳洲生活,他们一家来到澳洲之后,叔叔一家帮助了他们。
“到了澳大利亚,叔叔和婶婶给我们食物和衣服,帮我们找工作,澳洲政府也给予了支持。”他说。
三周后,Patrick去了一家饮料厂,做流水线上的工作,负责包装和装盘。

示意图 | 澳洲汽水公司
“我干了一年,他们把我提升为机器操作员。大约五年后,他们把我提升为主管。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他们提拔我是因为我干得卖力。”他说。
在澳洲,Patrick的生活似乎逐渐步入正轨,当时他努力适应当地生活,学习英语。

图 | The Spinoff
“我经常加班。我一周工作七天。有时我上12个小时的班,如果其他人生病了,我就替他们工作,有时会工作24小时,24小时后我还会留下来做清洁工作。”
通过努力地工作,Patrick攒下了他的第一桶金。
04 妻子同为难民,两人在新西兰开三家店
“18岁的时候我一直有这个想法,我想开个小店,和爱人一起。”他说。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Patrick的妻子是他的青梅竹马。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我和妻子是难民营里的邻居。我们住得很近。18岁的时候,我们相爱了。我去澳大利亚后,我们仍保持联系,但她和她的家人去了新西兰。”
就这样他们两个开启了异地恋模式。
“我们两个互相思念,所以我询问父母是否允许她来探望我,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的妻子来了澳洲。”
后来,Patrick的妻子飞来澳洲探望他们一家,然后就举行了婚礼。

图 | The Spinoff
1995年,他们24岁,结了婚,在澳洲住了一年,然后两人一起搬去了新西兰。
“我想和妻子去新西兰闯一闯。开拓一片属于我们的小天地。”他说。

图 | NZ Herald
“这几十年一起走来,从难民营到现在的大都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的很欣慰。”
现在,Patrick一家5口在新西兰生活得十分幸福。
“我的孩子们没有去过柬埔寨,家族里的往事,是听我讲述的。我为他们讲述战争的残酷,他们听完感触很深,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感触也只在一刹那。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可以学习知识,完成自己的梦想,家里还有热气腾腾的美食等着他们。”他说。

图 | The Spinoff

图 | The Spinoff
90年代中期,Patrick夫妇进入新西兰的餐饮行业,凭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制作出多种美味的派,并多次夺得“派王”的桂冠。

图 | NZ Herald
“派好吃的秘诀在于面皮和调料。酥皮是关键,馅料的香气也十分重要。馅料不能过度搅拌,必须静置。”

图 | Patrick Lam's Facebook
“我们父母的曾祖父母都是中国人,我出生在柬埔寨,后又在越南生活过。所以我们将越南、柬埔寨、中国等所有口味结合在一起。因早年间的经历,我们去过几个不同国家,吃过很多不同的食物,所以我们知道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口感。我认为最好吃的派看起来好吃,吃起来也得好吃。”他说。

图 | NZ Herald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获奖作品吧!
首先就是2023年的夺冠美食——烤鸭蘑菇派。

图 | NZ Herald
2020年,猪肉香肠卷:

图 | NZ Herald
2019年,肉馅起司派:

2018年,猪肉蘑菇派:

2016年,鸡蛋培根派:

“现在名利双收,我们享受成功。但制作美食的初心不能忘,步入这个行业不是为了赚大钱进行挥霍,而是我们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充实感。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为我的孩子们感到高兴,他们都长大了,我们一家在新西兰真的很幸福。”他说。

图 | NZ Herald
派王的励志故事可以说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