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老朋友基辛格来了。


美国前国务卿、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也来了,也被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毅称为“老朋友”。


这几天的北京,从40度的高温凉快了些。他和老朋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可能要谈三天。


七月,国际平均气温,已经是十万年来同期最高;北大西洋,海面气温已经超过史上最高;而南极海洋面积大幅度低于往年同期正常值。


中国的陆地气温也破了纪录。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据,1901~202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6 ℃,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


北京和华盛顿,一会儿是极端炎热天气,一会儿是对经济凛冬的担忧,心理感受与实际情况的温差,交织在一起。


气候愈发令地球焦灼,怎么办?先看中国和美国怎么办。是不是你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或者我指着你的鼻子说,你先排的,你积攒下来排的最多,你人均排的也比我多多了。


还是做点实事。官方要先把全球碳排放的家底盘点清楚,要有官方数据。今年将进行《巴黎协定》签署8年以来,首次全球的碳盘点 (Global Stocktake),每个国家的自主贡献情况,将会在迪拜举办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公布,并且要对接下来几年的自主贡献做出新的、更高的承诺。此后每五年一轮盘点和加码周期,雄心要不断放大。


《巴黎协定》的雄心规划 (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在广岛举办的G7峰会上,西方七国要求“主要大国” 应该在2025年碳达峰。


就在克里抵达北京次日,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最高层强调“双碳”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但也强调“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西方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尤其是要落实每年向不发达国家援助上千亿美元绿色技术的承诺。


但西方心知肚明,在成熟的绿色技术中,光伏、风机、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关键矿物的加工方面,中国已经主导。西方如果要求中国加快碳达峰,中国可以要求全球市场对中国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放。


这样的话,中国不仅加快本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且通过加快全球部署绿色技术,帮助世界控制排放,加快全球的碳达峰进程。


但是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欧盟将于今年10月开始试运行“碳关税”,这一举措将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高碳产品,也将深刻影响国际贸易。


欧盟的新电池法,对电池的碳足迹标签和回收提出了要求;而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航运碳税”,可能令中国这样的海洋运输大国在欧洲航线上要交纳数十亿元。中国企业抱怨,这样的雄心有点过大。


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供应链中心、最大的海上运输经济,在任何一个环节征收排放税,直接影响的,是中国的企业。


中国的策略,应该是在绿色能源与零碳经济中成为最大受益者,以此来抵消各行业能源转型中受到的最大影响面。


炎热的天气,让许多人的情绪指数爆表,包括西方那些冲上街头、躺在大马路上拦截燃油车的抗议者,也激发了更多人高谈“气候末日”,正如许多人阔论“AI末日”。


这次百岁老人基辛格来到北京,官方消息是他和王毅谈到了乌克兰局势,还有人工智能。


基辛格已经改变了主意,他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而最近在维尔纽斯举办的北约峰会上,乌克兰获得了“终将加入北约”的承诺,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决定影响深远,将确立未来欧洲安全的基本框架,即俄罗斯最重要的邻国乌克兰、芬兰、瑞典都加入北约。从这一点来说,俄罗斯可能将被迫面对一个新的欧洲安全现实。


这是欧洲两百多年来一再面临的安全问题,法国(拿破仑)问题,德国问题,苏联问题,现在看来,冷战后并没有解决俄罗斯问题。不过这是欧洲问题,两百多年了,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基辛格对人工智能有如此兴致。


2021年底,基辛格与谷歌前CEO施密特,还有MIT的计算机科学家胡腾洛赫尔,联名出版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彼时,GPT-3已经发布,大模型时代已经降临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像ChatGPT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应用迟早会出现。


基辛格认为,就像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主导了全球核武器一样,如今中国与美国主导了全球的人工智能,他在最近接受媒体长达8小时的专访时,主题基本上就是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国家决定了未来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现实空间——地缘政治与人工智能。


作为一名前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他再清楚也不过,每个大国都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军事、用于武器、用于战场。


“那么世界两大人工智能强国——美国和中国——就必须接受这一现实。两国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两国竞争的新阶段可能会出现何种形式的竞赛,两国仍应该寻求达成一项共识,即不会同对方打一场前沿技术战争。双方政府可以委托某个团队或高级官员负责监督,并直接向领导人报告潜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危险。截至本书撰写时,这种努力与两国的公众情绪并不相符。然而,这两个大国互相对峙而拒不进行对话的时间越长,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他警告说:


“等到危机来临才开始讨论这些问题就为时已晚了。一旦在军事冲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响应速度之快,几乎注定它将以比外交手段更快的速度产生后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