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青豆,责编:Kuma,原文标题:《愤怒不会让你的恋爱完蛋|关于愤怒的7个真相》,题图来源:《怒呛人生》


朋友 Emma 经常会向我吐槽,自己有一个“爱生气”的男朋友:“我们发生了矛盾,他经常会生气,总感觉这样会对我们的关系伤害很大。”


在向 Emma 分享了一些对于“愤怒”的错误认知后,她逐渐能够接纳男友的愤怒情绪了,即使还是会有争吵,但她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相比从前却要高很多。


其实,有很多情侣分手的原因,也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接纳愤怒”。我们不仅习惯于,将一个人的愤怒情绪与 Ta 的人品或情商划等号,也总会觉得,一旦双方开始爆发愤怒了,就离关系“完蛋”不远了。


现代社会不断告诉我们:保持理智,远离愤怒,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辈子不生气呢?与其一味抑制,不如学会如何接纳和拥抱愤怒这种情绪。


这篇文章我们就想来聊聊有关愤怒的几个真相,让“接纳愤怒”从不再恐惧开始。


一、愤怒,不会让你们的关系“完蛋”


每当和男朋友大吵一架后,总会特别担心,“完蛋了,不会快要分手了吧……”。因为每次吵架发火的时候,总会让我产生一种现在的关系“糟糕透了”的感觉。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害怕“愤怒”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生活的环境都在告诉我们:发泄愤怒会让关系产生裂痕,而一旦裂痕形成就很难修复了。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隐藏愤怒,反而是有害的(Baumeister et al.,  1990)


想象一下,如果你对自己的伴侣有些不满,却选择隐藏自己的愤怒不表达会怎样?你的伴侣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会令你感到不快,而你自己也会因为压抑了这份情绪感到憋屈。长此以往,反而会对关系产生更深层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


甚至,这些被抑制的愤怒情绪,会以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那就是——“隐形攻击”,它可能表现为:拉黑、生闷气、在心里默默扣分,阴阳怪气对方等。这种变相表达愤怒的方式,不仅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同时,也会让你们之间的沟通无法展开,更有可能对彼此造成伤害。


实际上,成熟的亲密关系中是可以接纳愤怒的,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安、抱怨和愤懑。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可能对另一个人处处满意,也不可能在一段关系中永不生气,但我们可以协商界限,学会如何共情和宽恕。


二、愤怒背后,隐藏着需要


想想会引起你愤怒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往往是心中隐藏的某种需要未被满足。


就像你希望对方能多一些陪伴和理解,但这个需求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转换成一种充满怨气的方式提出这个需求,希望得到对方的重视。


此时,愤怒的情绪反而代表着期待沟通、一起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如果对方能够合理地向你表达自己的愤怒,其实是一种更加开放和坦诚的表现。


图片来源:《怒呛人生》


三、外表愤怒的人,内心可能在偷偷哭泣


小时候看爱情电影经常感到不解:“男主角被分手后,怎么第一反应是捶墙啊?”,本应悲伤的故事,看起来却充满了怒气。


长大后,我发现身边不止一位男性朋友会有类似的现象:他们的悲伤情绪,似乎总会被愤怒所取代。


精神病学家 Elisabeth Kübler-Ross 博士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悲伤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以及接受。也就是说,愤怒其实是悲伤的一部分,只不过有时候,愤怒的表现更为强烈,以至于掩盖了悲伤。


就像我们经常听闻,在医院的抢救室外,无力回天的病患家属,对着医生大喊“你为什么救不活他啊”。当悲伤的事物无法挽回,或是太过沉重,我们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因悲而怒”的感觉。


这种现象,在男性身上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男性从小接受的“男子汉”教育中,会有这样一条准则:悲伤意味着脆弱,是一种不能外露的情绪。很多男性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意识到,自己这是在悲伤,而不是愤怒。


所以下次遇见生气的人,可以试着理解一下 Ta 生气的原因,外表咆哮的大老虎,内心也许隐藏着一只被雨水淋透的猫咪。


四、躲避愤怒,是大脑的自动反应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有个人在你身边突然开始发脾气,你会立刻有种想要离开 Ta 的冲动。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识别到了愤怒者散发的威胁信号。愤怒,作为人类的古老情绪之一,具有表示威胁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是天生就会优先识别威胁的。


图片来源:《假面》


有一项研究证明,即使是 5 个月大的小婴儿,也可以在区别愤怒、恐惧、悲伤这几种面部表情的同时,更快注意到愤怒的表情。


这种优先识别威胁的反应机制,也会在其他动物身上体现。如果动物在面对威胁时没有快速采取行动,生存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也会更容易被自然界淘汰。所以识别威胁,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我们走进一个有愤怒者的房间,我们的默认反应就是快速离开那个充满愤怒情绪的地方(Fox et al. 2000)。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胆小懦弱,也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是在害怕这个人、害怕愤怒的情绪,而是大脑在自动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愤怒不一定意味着“攻击”


当我们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时,经常会有这种恐惧——“他好像下一秒就要扑过来打我”。


愤怒的人,一定会攻击别人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愤怒和攻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具有的一种正常情绪,就像快乐和悲伤一样,时不时的在生活中出现。而攻击则是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故意行为(Berkowitz,1993),可以体现为咒骂、挥拳、朝人扔东西、摧毁物品、言语侮辱等等。


图片来源:《怒呛人生》


虽然攻击性行为看起来好像是愤怒导致的,或者至少和愤怒有关,但过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愤怒情绪演变成攻击性行为的情况其实只占少数。甚至,心理学中的宣泄疗法认为,发泄或表达愤怒,对于减少攻击性行为是很有帮助的(Bennett,1991)


就像有人用“酒后乱性”来掩饰自己的主动意图一样,“我太生气了,才动手打了 Ta”,也是在用愤怒情绪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背锅。愤怒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体验,我们害怕的、想要抑制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攻击性,而不是愤怒情绪本身。


六、人在愤怒时,反而更好沟通


我们经常会用“不可理喻”“倔脾气又犯了”等词汇,形容一个正在气头上的人。因为当一个人情绪被愤怒掌控时,Ta 似乎很难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和意见。


但过往的一项研究却表明,愤怒状态下的人反而会更多地采集驳斥自己的信息,想法更开放,结果也更有可能改变先前的认识,而非陷在其中(Maia J. Young, et al.2009)


研究人员将处于悲伤和愤怒情绪中的被试者,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进行对比,发现处于愤怒情绪下,被试者的看法会发生更多变化。


图片来源:《革命之路》


这是因为与悲伤相比,愤怒情绪可能有助于减弱“证实偏差(the 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差是指,人们会搜寻有利于支持自身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否定他们信念的信息。


所以即使在对方生气时,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也是有效的,或许对方看起来很倔,但说不定 Ta 内心的想法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七、意识到“Ta 不是冲我发火”,就没那么慌了


让一个人愤怒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因为当下的人和事。有时候,过去遭受的创伤,也可能成为愤怒情绪的助推器。


一位朋友告诉我,每次打开车门前,如果她忘记查看附近是否有人或自行车经过,男朋友就会表现得异常生气。


她曾经一度不理解,为什么男朋友情绪会这么激动,后来才知道,男朋友的妈妈就曾在骑车时,被突然打开的车门撞到了地上,这让男朋友很是难过。


所以每次朋友毫不顾忌地打开车门,似乎都是让妈妈被撞的画面,在男友面前再次重现,这也解释了他的愤怒情绪并不是针对朋友,而是过去的经历在心中留下了伤疤。


图片来源:《秋日奏鸣曲》


当我们找不到对方生气的原因,或者察觉到对方的愤怒情绪有些过了头,就可能是因为曾经的创伤导致的。


意识到自己不是导致他人愤怒的原因,对愤怒的承受者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这会帮助我们没有那么慌张和焦虑,也能更加轻松地应对他人的情绪(Blechert Jet al. 2012)


总而言之,愤怒是一种人类的正常情绪。


有时候,愤怒还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就像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回忆自己开始女性主义研究的最初动力,就是因为在社会学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愤怒,“在我的生活中,第一次感觉到有话要说,即使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


愤怒,不应该只作为理性社会中被极力抑制的荒蛮行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理解愤怒的方式,阻止愤怒中存在的攻击性。


但作为人,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没有愤怒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 Baumeister, R. F., Stillwell, A., & Wotman, S. R. (1990). Victim and perpetrator account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about ang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5), 994–1005. DOI:10.1037/0022-3514.59.5.994

2) Elisabeth Kübler-Ross.On Death and Dying.1969

3) Marsh, A. A., Ambady, N., & Kleck, R. E. (2005). The Effects of Fear and Anger Facial 

4) Expressions on Approach- and Avoidance-Related Behaviors. Emotion, 5(1), 119–124. https://doi.org/10.1037/1528-3542.5.1.119

5) Schwartz, G. M., Izard, C. E., & Ansul, S. E. (1985). The 5-month-old'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8(1), 65–77. https://doi.org/10.1016/S0163-6383(85)80017-5

6) Berkowitz, L. (1993). Aggression: It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7) Blechert J, et al. (2012). See what you think: Reappraisal modulates behavioral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social stimuli.

8) Maia J. Young, Larissa Z. Tiedens, Heajung Jung and Ming-Hong Tsai (2011) 'Mad enough to see the other side: Anger and the search for disconfirming informa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25(1), pp. 1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青豆,责编: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