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钱日日谈(ID:tobeoldmoney),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世代,是指出生年份相近,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在三观、兴趣、行为模式上趋向一致代际。


中国的“x零后”也是一种世代的说法,但世代的划分并不非得严格按照5年/10年的间隔来。


所谓代际差别,本质上是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投射。


有的代际生来就有iPad和小天才电话手表,有的代际在大学里就要早早准备考研考公。


我们都被时代所塑造、摧折、屈服,每个世代都有与时代相处的自洽方式。



我前阵子邀请了一位零零后来《面基》录播客。


说来也挺惭愧,因为我没什么职场经历,平日里大多深居简出,这还是第一次和活的零零后说话,真心想和他们学习下。


我对这个代际非常陌生,但在网络上又总能看到对他们的演绎——熟读《劳动法》的零零后整顿职场、躺平的他们热爱项彪和崔庆龙、特种兵式旅游、超过20%的青年失业率等等……



本文很想和大家分享下日本“觉醒世代”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


在我看来,他们正是中国零零后们的“前辈”,搞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一定程度上也就理解了零零后。


嗨~又要摸一摸日本这块石头了。



下图是日本的世代划分:



总的来说,(1)~(3)为日本经济爬坡期间的主要消费人群,人生积极,消费升级;


(5)~(6)为日本经济下行期间的主要消费人群,欲望寡淡,消费佛系。


本文要讨论的觉醒世代(6)即诞生于上图中标红的代际,他们出生于1985~1994年,经历了“日本失去的30年”,如今的年龄普遍在26~38岁区间,是日本的中流砥柱。


让我们更直观地再看一遍他们的成长年代,像这样:




为什么叫“觉醒世代”?


“觉醒”其实是当年日本的网络热词,当时大家在"2 Channel"论坛类似“日本的知乎”上讨论一本叫《没有欲望的年轻人》的书,作者在书里如此形容当时日本年轻人的状态——“不开车、不买名牌、不运动、不喝酒、不旅行、对恋爱冷淡。”


有个日本网友说那是因为年轻人都觉醒了,这两个字引发了强烈共鸣。


至此,日本85后被冠以“觉醒世代”或“达观世代”。


再看如今中文互联网是怎么形容零零后的——“无房贷、无车贷、无后代,绝代佳人。


不买房、不工作、不结婚、不生娃,四大皆空。”


是不也有内味儿了?



日本在1971~1974年期间迎来了第二波婴儿潮,随后进入少子化。


等到了觉醒世代出生的阶段,代际人口已经大幅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高,同辈竞争压力不大。


而觉醒世代的童年又刚好赶上了日本的“宽松教育”——纠正填鸭式教学,降低教学大纲难度,减少课时,减轻课业负担,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尽量淡化优劣概念,减少运动会中的竞技体育,增加团体项目,不许排名。


再叠加这个阶段日本动漫、游戏、玩具产业的爆发,觉醒世代当真享受了让人羡慕的快乐童年。


但这也导致觉醒世代的学习能力大幅下降,日本在PISA评估(经合组织成员国15岁学生学习能力评估计划)的排名自2000年开始大幅滑落。



觉醒世代其实蛮幸福的,他们从小不知鸡娃为何物,升学压力小,求职压力不大。温饱无忧,与世无争。


因此,觉醒世代普遍不太争强好胜,喜欢按部就班,排斥那些特立独行,不遵守规矩的人。他们喜欢与大家一样,喜欢遵守规矩,对权力无感,喜欢稳定。


别看这期间日本经济进二退一,增速不高,其实觉醒世代对现状的幸福感并不低。



这种佛系的三观最终也投射到了工作和结婚上。


尤其日本的职场制度也倒逼年轻人躺平——在日本经济高增速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年功序列制”。


翻译过来就是:你会在一家公司里干很多年,一切按部就班即可,升职加薪主要靠熬年头和工龄。


在这种制度下,日本职场人的收入曲线非常有特色,起码在我们看来相当陌生,像这样:



我们这边是更看重能力和用人成本,所以收入曲线高峰普遍左移,过了35岁就开始焦虑。


日本则是一切熬年头,年功序列制让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清晰可见,收入曲线高峰非常靠右,越老越吃香。



到了“失去的30年”阶段,在泡沫期间加了最多杠杆的日本企业部门也开始缩减资本开支。


于是日本又开始向“Job型雇佣制”切换,这一制度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按岗位需求招聘。


而日本企业普遍面临增长瓶颈,好岗位的数量长期固化,而且管理要职普遍被中老年人占据。


年轻人升职加薪的机会变少,想跳槽出去看看机会吧,日本的初创企业又非常匮乏,既没有过类似我们的双创浪潮,也没有人傻钱多速来的VC热,年轻人想另辟蹊径也机会渺茫。



至此,觉醒世代的佛系就业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躺平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止损策略,发展前景没有,涨薪又不太可能,加班空耗情况普遍,那只能摸鱼了。


年轻人也不瞎,觉醒世代的职场前辈们——“团块次代”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种种窘境都被看在眼里,大家自然转而追求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赚得不多,我过得舒服点儿总可以吧?


低欲望、断舍离、情绪消费、玩户外露营、注重体验、要精神富足。


十一


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三类频繁被媒体报道的现象——飞特族,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 Freeter 的音译,意思是非正规雇佣,靠打零工、兼职来维持生计。类似我们这边的“灵就宫”,你懂的...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2021 年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者工资水平只是正规雇佣劳动者的 67%。两者的收入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累积,生涯收入差距可接近 1400 万日元(70 万人民币)——差不多东京一套小公寓。


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俗称“家里蹲”,消极对待一切。


用今年的流行说法叫“爹妈付钱请我陪他们养老”,我第一次看到时连连叫绝。


尼特族最初只是出现在部分富裕人群中的个别现象,但近年来随着日本家庭经济特征发生改变,在低收入家庭中频频冒头。


十二


而这种处世哲学映射到婚恋市场,结婚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意,上图还只是全国口径的。如果用东京都市圈口径,终身未婚率要逼近50%。


不婚率还有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众所周知,日本色情产业是合法的,性的易得又让婚姻显得实在有些麻烦。


另一方面,也说不好大家到底是不想结,还是没钱结?



年收入400万日元就像一堵高墙,男性和女性跨过去后,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男性更接受婚姻了,女性则更排斥了。


十三


本文旨在借假修真,知日鉴中。


相比理解日本的觉醒世代,更想共情于中国的零零后。


相同的经济周期,在不同节点介入的感受完全不同。


作为第一批九零后,我羡慕八零后,零零后看待九零后亦如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钱日日谈(ID:tobeold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