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YY的读书笔记(ID:xiaoyanyan00002),作者:肖俨衍,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言:如果把巴菲特(详见:《巴菲特编年史:价值投资之神如何练成?》和芒格比喻成一对说相声的,巴菲特就是逗哏,芒格就是捧哏。“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是芒格的口头禅,然而如果真的去探究芒格语录,除了那些让人哄堂大笑的笑话,他还拥有一套别于常人分析世界的体系,其最终形成的就是一套多元分析框架模型。


本文,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芒格的个人经历、投资方法论和人生哲学。(本文摘编自书籍:《穷查理宝典》,其借鉴了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也是芒格本人的偶像。这本书从芒格个人经历写起,整理了芒格多年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发言,包括多次对外公开演讲,基本上系统整理了芒格的经历)


一、芒格的个人经历:缘分和能力


法律世家,充满求知欲的芒格。1924年1月1日,查理芒格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芒格和巴菲特是地道的老乡,芒格还在巴菲特祖父的零售店工作过。芒格小学生时代就喜欢阅读各种图书,特别是传记,当时老师们记得芒格是个聪明的小孩,且有点目中无人。


查理的父母也鼓励小孩看书,他们的圣诞节礼物通常是图书。芒格小时候有养仓鼠的爱好,他经常能够换来少见颜色的仓鼠,但是当数量达到35只时,其目前勒令其停止饲养,因为味道实在太臭了。芒格的爷爷是令人尊敬的联邦法官,其父亲也因此走上法律的道路,成为一名律师。


1930年代大萧条,芒格家族看到贫苦大众的窘境,但是他们基本都能安然度过。1941年,二战正在激战,芒格进入密歇根大学就读,专业是数学,因为他被数学的逻辑和推理吸引。进入大二后,芒格就加入美国陆军空军兵团,并入读了加州理工学院,目标是被培养为一个气候学家。


服役期间,芒格和南希哈金斯结婚了,之后他们有一个儿子泰迪。二战结束后,借着复员军人安置法案,芒格申请了哈佛法学院,他没有本科学位,申请时候有点劣势,但是当时哈佛法学院的前院长是他家世交,后者亲自说情,芒格还是被录取了(有关系不是丢脸的事情)。1948年,芒格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同届学生有335人,他是最优秀的12名毕业生之一。


芒格的初期职业生涯:度过人生低谷,靠房地产赚到第一桶金。1953年,29岁的芒格和妻子婚姻遇到了问题,选择了离婚。且之后其深爱的儿子泰迪确诊了致命的白血病,这对29岁的芒格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但或许也是这段经历,让芒格养成了逆境坚韧的个性。


此后芒格于1956年与南希伯斯维克结婚。当时芒格已经进入律所成为一名律师,即使其卖命工作,回报也难谈满意。他开始投资股市,并且获得了几家电器企业股权(作为律师工作的薪酬)。1961年,芒格涉足房地产行业,他和朋友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空地修建了分户式产权公寓,这项投资大获成功,两人投入10万美元,利润达到30万美元。


此后,他们持续开发不同项目,到1964年,房地产开发就给芒格带来140万美元收益。1962年,芒格和四个合伙人成立了新的律师事务所,几乎与此同时,他也和杰克惠勒成立了一家投资合伙公司(可见他也不是那么喜欢律师行业)


与巴菲特结识,合作投资直到加入。1960年左右,芒格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奥马哈处理后事,正是在一位叫艾德戴维斯医生引荐下,芒格遇到了巴菲特,当时巴菲特29岁,芒格35岁,他们相谈甚欢,颇为投缘。


巴菲特对芒格继续从事律师职业不以为然,他说芒格可以把律师当作业余爱好,但是投资明显更赚钱。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巴菲特和芒格关系并不是合伙人,而是朋友兼合作伙伴,巴菲特投资和收购企业时候,会请芒格的律师事务所当法律顾问,一方面巴菲特享受了最好的律师服务,而后来巴菲特声名鹊起也为芒格律所(Munger, Tolles & Olson)带来更多优质客户。


实际上,伯克希尔和芒格律所合作一直持续至今。随着互相认识越来越深,巴菲特和芒格养成给对方打电话分享投资理念和机会的习惯,有时候他们产生分歧,但慢慢地他们各自独立的投资产生了交集。


巴菲特投资了蓝筹印花公司(Blue Stamp)成为最大股东,而芒格是第二大股东。芒格的合伙投资存续期是1962年到1975年,前11年合伙企业复合收益是28.3%,但是1973和74年遭遇重创,每年亏损超过30%,不过1975年强势反弹,其复合回报达到19.8%(超额13.7%)



伯克希尔时代。1975年,芒格决定效仿巴菲特,用控股公司,而不是合伙投资形式来从事投资,主要是蓝筹印花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资产,后来伯克希尔收购了这两家公司,芒格的股份也转为伯克希尔股份(当时大约2%)。时至今日,芒格仍然持有伯克希尔大约0.3%的股份(市值20亿美元)


此后,芒格和巴菲特一起打造了伯克希尔的控股帝国,并且成为巴菲特终身好友,以及重要的伙伴。关于两人合体后的故事,大家可以参读:《巴菲特编年史:价值投资之神如何炼成?》。


二、芒格的投资方法论之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强调多元思维模型。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曾经说过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科学),社会才能进步。而芒格认为,人也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芒格天生喜欢琢磨,喜欢寻根究底,对各种问题拥有浓厚的兴趣,且以学习过程为乐,终身学习(可能是天生的)


芒格给出的答案就是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或者他叫做普世智慧——芒格说掌握80~90个模型就差不多,虽然非常重要的就那几个。多元思维模型实际上是一种跨学科融会贯通的思维模型,其与当下的教育体系是违背的,后者更倾向于培养专才,而不是芒格讲的通才。


这种模型听起来很难,但是芒格认为你只要吸取各个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行,并不难做到。如果你只能记得一些孤立的东西,而不能建立一套体系将他们连接起来,那么就没用了。不能掌握足够的跨学科知识,知识认知领域过于单薄的情况下,人们就可能陷入“锤子困境”——对于那些拿着锤子的人来说,全世界都像钉子。也可能会带来“鞋扣情结”——一个人在鞋扣行业取得领先后,觉得自己在各个行业都具备领先的技能。


综合来看,在芒格多元分析模型里面,比较重要几个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尤其是心理学——投资机会往往来自他人的误判,这个他人包括其他投资者,或者企业经营者等,我们后续还会有专门章节总结芒格心理学25条重要倾向。


形成综合分析系统——LOLLAPALOOZA效应。用多种模型将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后,芒格形成了自己的分析系统,或者说形成了系统性看问题的方法(可见这多个模型也不是独立的,而是融会贯通的)


甚至在芒格看来,人有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系统中是不是站在了适合你的位置上。财务分析和会计工作是计算企业价值的起点(最多,甚至都不算),需要额外检查因素包括当今及未来的大气候、劳动力、供应商和客户的状况、技术变化潜在影响、竞争优势和劣势、定价威力、环节问题、还有重要潜在风险(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投资只是在找风险回报比)。他还会评估管理者是否能干、可靠和为股东考虑。


此外,还试图从方方面面包括产品、市场、商标、雇员等角度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即护城河,芒格会谨慎权衡那些长期围困大多数公司的“竞争性毁灭”的问题。从竞争角度,芒格偏爱研究生物或者社会进化历史,他推荐的书《枪炮、病菌与钢铁》《达尔文的盲点》等书籍都系统性梳理了竞争性毁灭的问题,由此芒格偏爱的企业要么是通过消灭竞争对手达到繁荣的企业、要么是通过合作而兴旺的企业。


芒格还谈到规模优势,他说规模优势首先是成本优势(量大),其次是信息优势(品牌费用),你在偏远地方看到绿箭口香糖和一个不知名品牌,你肯定会选择绿箭,即使它贵一点;还有一种优势来自心理学,就是社会认同(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种心理趋势让企业可以蔓延至无处不在(可口可乐的渠道)


此外,规模优势还有一种例如日报,一个小镇最终只能由一家(赢家通吃)。这些效应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芒格发明的LOLLAPALOOZA效应,也就是几种因素结合后的化学反应(也是多元模型的思考结果)


当然,规模优势也有缺点,就是大公司病,官僚作风,内部激励机制会失灵,会导致腐败,反应迟钝等。因此,规模优势实际上就是在这些阴和阳之间的徘徊,随时可能转化。



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这也是芒格的独特的观点,比起巴菲特早期的“烟屁股”战略,只买估值超低的企业,不太过问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芒格逐步发现购买价格公道的伟大企业回报更大,风险更低。他的这点认知深度影响了巴菲特,并且促成后者投资哲学改变。


比如,巴菲特说过,1988年他购买可口可乐时,估值很贵(大概15X PE,其实也挺便宜的,假设茅台15X PE算便宜不?)但是到1995年来看,PE只有5倍(EPS涨了3倍)。当然,伟大的企业往往也有个伟大的管理者,比如沃尔玛的山姆沃顿,然而,一般来说如果要在押注企业质量和押注管理人员素质二选一,芒格选前者。


在很罕见的情况下,可能极其出色的管理者,即使他管理企业平平无奇,你也想投资。但更好的情况是,一家企业即使碰到平庸的管理者,也可以表现得很好。比如巴菲特经常说“一个火腿三明治也可以管理可口可乐”。


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吐槽。通才芒格经常吐槽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他觉得砍掉四分之三的院系——除了自然科学才好。他引用怀特海的观点——学科之间互相孤立的情况是致命的,他认为大多数知识面局限的教授的观点都不可信(铁锤人综合症),因为他们不了解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型,而芒格坚信只有将不同学科之间融汇贯通才能得到真正见解。


三、芒格投资方法论之聚焦能力圈、耐心等待机会、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聚焦能力圈,知道自己不知道。首先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其次是将自己知道的无限放大,再次是不断拓展自己能力圈(终生学习)。IBM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曾经说过: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留在这几点里面。


芒格说关于投资,他有三个选项: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可以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不难理解,这个标准就会筛选掉大多数企业,比如很多人偏爱的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就会被芒格认为太难理解,而那些大张旗鼓宣传的交易和公开招股则被划为不能投资(伯克希尔不参与竞价,因为这是一种会让人犯错误的方式,他们只搞独家交易)


此后,这些企业还要听过芒格多元思维模型,这个过程被比喻为从一大堆傻子里面选出几粒小金子。伯克希尔收购了大量企业,但芒格和巴菲特能力并不在于管理具体企业业务,所以往往不参与企业具体运营,这就需要他们选择公司时就考虑管理者是志同道合的。


聚焦能力圈另外一面其实背后也有深度思考,比如,伯克希尔很少做海外投资(也不是完全不做),芒格说背后逻辑是他们认为跟其他大多数国家比,美国的文化和法律特别照顾股东利益。很多投资者低估了这种不可量化的因素,他们通过投资可口可乐和吉列这样的全球性公司参与全球经济。


聚焦能力圈还有一面是,不去强求自己不能掌握的东西(虽然可能是风险因素),比如芒格就觉得太过强调宏观经济,而不重视微观经济学是错误的,因为他觉得宏观经济太复杂,涉及到太多因素组合,基本无法准确分析。他经常举例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朗克曾经研究过经济学,但后来放弃了,原因是他觉得经济学太难了,他想尽办法,结果却总是无序而不确定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芒格完全放弃宏观,他只是觉得如果想仅仅凭一些数据就判断宏观基本不可能,但是如果你能够常常阅读商业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身处宏观当中,只要这么做,你就足以了解宏观层面发生了什么情况了。


耐心等待机会,发现机会后集中投资。曾几何时,经济学家们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任何投资者都无法打败市场。然而,芒格和巴菲特们对这种理论嗤之以鼻,并且用自己的长期显著超越市场的业绩有效回击。


核心是,理性人的假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只要市场还是人在主导,就一定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而这背后就是机会。只是,这种机会需要耐心等待——机会往往出现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巴菲特和芒格经常举例一个棒球运动员例子,泰德威廉姆斯是过去70年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他的方法论是将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在球落到最佳格子时候,他才会挥棒,即使他会三振出局。


作为一名投资者也是,你可以观察市场,但大多数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等着就好,这种机会可能2~3年才一次。巴菲特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如果你的人生只有20次打卡投资机会,你将会变得非常慎重和耐心,实际上,投资就应该如此。


当然,这种耐心并不意味着坐等投资机会,实际上芒格他们在不断寻找这样的投资机会,勤奋也是少不了的。最终你寻找的机会是简单的投资机会——如果你能弯腰捡金块,你就不需要大浪淘金了。这样的机会,其实几乎“不用思考”也能知道可以赚钱的机会,比如有人问巴菲特DCF估值方法他怎么设置参数,他的回答是我有这个框架,但是我不会真的列个表去算,因为但凡要这么算才能算出30%upside机会,都不是真的好机会(比如1973年华盛顿邮报每股价格只有其账面价值的五分之一,PB=0.2)


最后,如果真的发现了这种机会,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All in,你需要的绝对不是分散投资,而是集中押注。把钱投资在少数好的项目上,是最佳投资策略。芒格甚至觉得在某种情况下一只基金可以用90%的资产来投资一家公司股票就可以。


价格怎样才是公道?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是有难点的,比如价格公道(fair price)就很难拿捏,针对Sees Candies的投资,芒格就说如果后者当时再多要10万美元(巴菲特插口说1万美元),巴菲特和芒格就会走开。


因此,这种价格公道的把握是很可能错过优秀的公司的(因为觉得贵了),比如错失了沃尔玛。但不管如何价格公道很重要,因为好企业很可能不难发现,比如1950年大牛市,每个人都知道哪些企业是好企业,所以他们的PE涨到了50、60、70倍,虚高的股价导致了巨大的投资灾难。


当然,这种决策也不是那么难,因为排除高估值后,情况就是选择好企业,好企业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提价能力,比如迪士尼的乐园,全家人一起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而由于顾客不经常去,所以提价并不会影响人数,因此迪士尼具备很强的提价能力。


由此,投资价格公道的伟大企业,拉长时间看可能更重要的还是伟大企业。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笑话,说巴菲特和芒格碰到一位杀手,杀手说射杀两个人之前两人都可以说一段话,芒格说那就让我再说一遍Costco的伟大之处吧,杀手说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巴菲特说:“你先把我杀了吧”(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长期持有伟大企业。购买一家公司股票实际上是购买公司的业务的一部分,而如果你购买的是伟大企业,那么你要做的事情将很简单——持有分享它的成长红利就可以,你也不需要考虑何时卖出(因为这很难)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被迫卖出就必须接受价格损失,现实中的感受就是,从各种方面体验来看,目前国产电动车同等价位体验都是优于进口油车,但是如果你要中间出售二手车,可就不是这个行情了(因此不放杠杆很重要,你买入某个投资时候就有底气可以一直持有)


但是如果你持续自己使用,享受体验,那你肯定赚了。当然,长期持有背后还有一个交易成本优势,以35%所得税为例,如果你的年度回报是15%,如果你的投资周期是30年,然后卖出缴税,你的复合年度回报是13.3%;反之,如果你投资同样项目但是每年都缴税(交易频繁),你每年复合回报是9.75%。


交易频繁还能带来更高交易成本,芒格说各类投资机构的交易成本很容易占到基金净值的3%,这就像赌场的抽成,很多基金剔除摩擦成本后,收益就是负数了。所以,芒格历来认为华尔街投行们、投资顾问们,增加摩擦成本的行当都没有创造任何正向价值。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用3%的利率借钱,然后用13%回报进行投资,这就是一门好生意,这就是伯克希尔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的协同效应。当然,机会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巴菲特卖出股票最大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看到了更好的机会。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芒格回答如何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时候,其著名的答案是你只需要避免嫉妒、染上艾滋病、在路口或者火车道上吸毒,避免邪恶之人等你就可以获得幸福。其实,其背后的道理就是,如果你在股市中能避免极端的风险,你离赚钱就不远了;如果一个股票下跌风险可控了,那大概率就要涨了;如果你的人生一开始就避免那些不可行的事情,而总是在做一些可行的事情,你的成功几率就大得多,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芒格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可口可乐可能会如何失败:比如可口可乐应该避免消费者饮用后感到腻烦,比如应该避免失去商标,应该避免嫉妒——制定合理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无害的快乐;比如不应该对味道作出重大改变。


话说回来,如果大家看过可口可乐的历史,这几点除了价格外,可口可乐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1980年代更改口味,但是最终迅速改正,挽回了颓势。芒格还提出过一些反常识的问题:“什么情况下提价会导致销量的上升?”


答案首先是奢侈品,其次一些耐用品更高价格也让人认为是更好质量,因此销量提升;其次提高价格也可以将额外利润用来改善性能或者回馈渠道,这些都可能带来销量提升。思考一种问题经常有两种思维:“我要如何才能抓到好牌?(理性来看,哪些因素主导了利益)”以及“犯哪些错误会导致我手里全是烂牌?”(哪些潜意识可能会形成有用但常常失效的结论?),这两种思维都很有用。


反向思考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也是避免偏见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很多反常识的思考反而是回归事物本质的,这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比如如果把投资比喻成为竞技体育,你应该紧盯着球场,而不是记分牌。


比如巴菲特说过,我们投资就当股市不存在,那个价格跟我们有关系,很多时候也没有关系。这些逆向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虽然执行起来很难(需要绝对理性),但却是巴菲特和芒格们成功的秘诀。


芒格说,伯克希尔赚钱靠的不是掌握深奥的,而是记住浅显的。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试图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优势。


投资没有定式,始终进化,灵活应对。可能巴菲特和芒格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投资方法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一种方法论能够被学习和复制,从而帮助别人也成功。然而,芒格的答案是没有必定赚钱的公式,道可道,非常道,在98%时间里,我们的对股市态度是:不可知的状态(赚钱就靠那2%了)


这种没有定式还有一点就是始终进化,且善于改变自己之前的意见和论断,典型的进化就是巴菲特投资方法论进化——从烟屁股到投资伟大企业。这种没有定式态度背后还有一种意义就是保持灵活,且不走极端。


审时度势,根据思维框架决定哪些因素更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另一方面,不能过度强调那些可被测量因素重要性,而低估那些不可测量因素重要性。人们计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与其追求精确的错误,不如追求模糊的正确。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切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整体而言,芒格这里想强调的可能就是要恰到好处,而这往往才是最难的。


芒格投资清单:聪明的飞行员即使才华再过人,经验再丰富,也绝不会不使用检查清单(避免偏见、局限性好方法),但是,这个清单也不是万能,也不是说每一个case都需要循规蹈矩走程序。


  • 风险:评估从测量风险开始;包括测算企业安全边际;避免和道德有问题的人打交道;坚持为预定风险求得合适补偿;永远记住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宏观风险;避免犯下大错,避免资金持续亏损。


  • 独立:保持客观独立思考,记住,你的对错不取决于别人怎么评价。随大流,只会让你接近平均值。


  • 准备:终身学习,培养好奇心;时刻准备着;熟练掌握思维模型;不停追问为什么。


  • 谦虚:聚焦自己能力圈;不追求虚假的精确和错误的确定性;别愚弄你自己。


  • 严格分析:区分价值和价格,过程和行动,财富和规模。记住浅显的好过掌握深奥的;成为一名商业分析家,通才,而不是市场、宏观经济或者证券分析家;考虑更高阶层次的影响(LOLLAPALOOZA效应);反过来想。


  • 配置:集中投资;考虑机会成本;别爱上投资项目,视情况理性行动。


  • 耐心(爱行动是人类偏好):不到打断复利;避免多余交易成本;幸运来临保持清醒;享受结果,也享受过程。


  • 决心: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机会来临,抓住机会;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 改变:认识世界,别指望世界认识你;不断挑战你最爱的挂念;正视现实,尤其是你不喜欢它的时候。


  • 专注:声誉才是你有价值的资产;避免妄自尊大;别过度关心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排除不需要的信息;直面你最大的问题。


四、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二十五条


机会往往出现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而错误往往来源于自己犯的错误。这种错误很大时候来源于潜意识带来的误判,因此心理学是芒格多元思维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芒格从未走入正轨的心理学课堂(他也看不上心理学学术教育方式,因为他觉得这些教育不涉及根本问题,比如嫉妒,且心理学研究很难吸引最顶级的人才,学术心理学太窄),这些总结是他基于他阅读有限基本心理学教程,更重要来源于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他总结了二十五条人类误判的倾向。


1. 奖励和惩罚,由于激励机制引起的超级反应。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往往能够带来企业效率提升,比如联邦快递从按时间计费改成按批次计费,员工效率显著增加了。富兰克林说:如果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不能诉诸理性。比如心理学发现随机的激励,反而能够促发动物某些反射行为(其实短视频平台鼓励普通用户上传视频机制也是,你那个播放量其实是随机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屁股决定脑袋带来的偏见,比如股票经纪人推荐的股票,大概率是那种产生最大交易费用的。比如律师行业,你和混蛋打交道可能赚的钱更多(因为他是非多)。这些偏见正是巴菲特和芒格离开最初职业的原因。当然激励人不仅有金钱,也有诸多非金钱因素。


2. 喜爱/热爱倾向。刚出生的人类天生就会喜爱对他好的人。而热爱可能会带来很多偏见,比如忽视热爱对象的缺点,爱屋及乌等。因此,不要对投资企业表现出过度热爱,这样你就已经产生了偏见。


3. 讨厌/憎恨倾向。与上面相反,主观讨厌就有可能忽视对象优点。


4. 避免怀疑的倾向。人类大脑有一种尽快决定,消除怀疑的倾向(求省事)。很多时候,社会性的压力也是逼迫人尽快决定的外部压力,而这种求省事态度就很多时候会作出错误决定。


5. 避免不一致倾向。人类大脑不愿意作出改变,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甚至你可能都知道这个习惯不好。这一点和第四点有很强结合作用,其背后原因可能是生物性的,比如人类远祖还是动物的时候,迅速作出改变对生存来说很重要。比如,远祖能够通过协作(一致性)获得生存优势。当然,避免不一致的倾向也有好处,比如忠于职守,庄严的仪式也可以让新成员更加忠心。但是更多可能是问题,比如富兰克林为了获取某个大人物喜爱,经常通过一些无关紧要事情来和他打交道(比如借书),从那以后,大人物就更喜欢富兰克林了,因为不值得信任的富兰克林和那个借书的富兰克林印象不一致。如果某个受到操控,故意不停伤害其他人,那他就会倾向于贬低甚至憎恨这个人。总结来看,足够的智慧应该成我们能够摧毁那些顽固的基因。


6. 好奇心倾向。好奇心推动科学进步,好奇心让人们人生有更多乐趣和智慧。


7. 康德式公平倾向。如果人们都能遵守某种公式,那社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某种程度,儒家说的礼和仁都是类似道理,每个人牺牲一点,求得社会共同利益最大。


8. 羡慕、妒忌倾向。巴菲特曾说驱动社会进步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这实在是人的天性。心理学为什么不谈妒忌?芒格认为可能是因为如果说某种立场是嫉妒造成,对那种立场的人是一种侮辱,从某种程度这也是一种礼。


9. 回馈倾向。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似乎也是天性。化解过激情绪反应的最好方法是延迟自己的反应(冷静一下)。当然销售的小恩小惠,往往可能赢得客户更大回馈,比如别人给你端一杯咖啡,你可能要付出500美元代价。反面,如果你让步,对方可能有更大让步。比如有个实验寻访陌生人是否愿意带领一群少年犯去动物园参观一次,最开始只有六分之一人愿意。但是如果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愿意连续两年每周都做这件事,几乎每个人都会拒绝。但是如果你退一步,重新问是否愿意带领一群少年犯去动物园参观一次,50%会回答同意。买卖中,心理价位是80,你可能先叫价100,求乎其上,得乎其中。


10. 受简单联想影响倾向。人类本色可能不是靠理性思考,而是靠感性直觉思考。比如很多人觉得价格贵的商品就是好的,这也是品牌经济的根基。还有就是路径依赖,其几乎是毁掉让你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芒格建议避免路径依赖需要谨慎审视以往每次成功,找出偶然因素,然后针对每次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还有一种情绪化直觉反应就是会憎恨带来坏消息的人(反之亦然),这种老板基本最终结果就是被谎言围绕。伯克希尔的宗旨是如果有坏消息立刻汇报,好消息倒是可以不报。简单直觉思考还有可能以德报怨,比如你一直帮助某人,如果有一天你不帮助了,他可能会恨你,因为获得你的帮助已经变成了他的条件反射。


11. 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有些人碰到痛苦就再也走不出来,不能面对现实。“如果有希望才能坚持“变成”活着本身就是意义”,那也是一种升华。


12. 自视过高的倾向。瑞典有90%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以上。自视过高往往让人偏爱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老板招聘),派系也是这么来的。比如买彩票,人们总是认为自己选号比随机选号要好很多。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千万别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高估有时候也会带来勇气。


13. 过度乐观的倾向。人类不但会简单避免痛苦,而且会在非常好的时候,表现过度乐观(似乎也有过度悲观的毛病)。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始终理性思考。


14. 被剥夺的超级反应。一个人从10美元得到的快乐并不等于拥有后失去10美元的痛苦,后者要大很多。一个再富有的人,也会在意那些经常出现的小花费(比如油价)。最容易让人上瘾的方式就是设计一些离赢很近的情形。而被剥夺超级反应很多时候会形成保护主义,比如学术抱团,反对供给自己的意见。芒格说避免极端保护主义一种方法是和而不同,就是讲礼貌(他是孔子信徒)


15. 社会认同倾向。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难免被他人影响,或者说从众心理是一种生理本能。年轻人最尊重的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不是父母,所以与其父母教训子女,还不如控制他们交往朋友质量(为学区房立言?)。人们在困惑或者有压力时候更容易从众,这也是一些邪教在压力之下让人顺从原因。所以,一些坏行为如果在媒体传播,应该立即禁止。此外,学会在鄙人犯错时候不要以他们为榜样也很重要。


16. 对比错误反应倾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房产中介通常会先带你看几套很差且贵的房子,然后带你看一套价格一般贵的房子,然后你就会觉得后一套是好的选择。买一辆100万的保时捷,选配即使是很小部件也要上万(相对于总价不贵)


17. 压力影响的倾向。轻度压力让人更好表现,重度压力将会让人失控。巴普洛夫曾经做过实验,当狗面对洪水淹没风险时候,几乎所有狗都会崩溃,越难崩溃的狗也越难恢复。


18.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大脑会高估容易得到的东西重要性(偷懒倾向)。一种避免方法是按程序办事,设立检查清单。一种做法是重视反面证据,应该特别关注那些不容易量化的因素。


19. 不用就忘倾向。所以要勤奋练习。


20. 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远离化学物质。


21. 衰老-错误影响倾向。年纪老,认知也会衰退,所以要终身学习。


22. 权威-影响错误倾向。前几天看个短视频,有个人牵狗进入电梯,有个大哥怕狗,这个牵狗人叫狗坐下,那个怕狗的大哥坐下了。


23. 废话倾向。人类语言天赋太好了,废话可能会误导人。


24. 重视理由倾向。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候讲清楚原因,那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在企业内部和同事合作也是。不幸的是,重视理由的倾向太强大,让人可以介绍哪怕毫无意义的原因。比如,我们总是去找市场短期下跌的原因,然后自圆其说。


25. LOLLAPALOOZA效应。就是数种心理倾向最终造成极端后果。这种极端后果可能是好的,比如可口可乐有四种因素:1.饮用后的能量,卡路里;2.饮用后的味道、香气;3、刺激品,糖和咖啡因;4.人们觉得太热时的凉爽效应等。但是以上讲的很多负向因素也可以结合,那就会带来更可怕的效果。


五、芒格的人生哲学:投资如人生


芒格强调的跨学科综合分析体系看似是多个模型,实质却是一个模型。而这个模型绝不仅对投资有用,对面对自己的人生也有诸多帮助,这也是经常能看到芒格给出很有价值的人生建议,因此,即使有一些重复,我仍然单独列了这么一章。


如何获得幸福生活?反过来想,如何过上噩梦人生?芒格说你可以使用改变心情的化学物质;或者嫉妒、或者怨恨。你还要反复无常、尽量只从自己经验中获取知识,而不是从别人成功失败中广泛接受教训。遭遇打击时候,你就要意志消沉。最后,尽可能减少客观性。


芒格喜欢一句老话:“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实际上,对于各位都受用,你只要不做以上这些,你的成功几率就比别人高很多。对于年轻人,芒格还说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不为你不尊敬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欢的人共事(挺难的)


专注。曾经有人问过芒格财富为什么比巴菲特少很多,芒格回答是巴菲特更聪明更专注,而自己没那么专注(他还反问为啥爱因斯坦没我有钱?言下之意是不能用财富衡量一个人)。但不管如何芒格仍然是一个非常专注,甚至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巴菲特说有一次他和芒格参加所罗门的董事会,他们走出大楼后,巴菲特自顾自说了一会(他也活在自己世界),但只见芒格独自走进一辆出租车后座直接去机场了,没有道别,什么都没有。专注也讲究分清楚目标和结果,芒格说如果人生比喻成为打桥牌,你的目标是把牌打好,而不是把牌打赢。


诚实是最低标准。芒格并不自称道德高尚,但即使很多事情不违法,但是有违道德,伯克希尔也不会做。实际上,巴菲特和芒格视自己的声誉为底线,亏钱可以,不能亏人。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声誉造就了伯克希尔保险生意的繁荣(别人信任伯克希尔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也是其资金低成本来源。


后来,巴菲特成为白骑士,很多企业遇到恶意收购等都会给巴菲特开出优厚条件让他来救,实际上这些名誉间接带来了很多机会。此外,芒格还不遗余力抨击那些行业丑陋现象,比如对会计准则批评,批评讲股权激励剔除成本项目(SBC),抨击用EBITDA诓骗投资人(因为摊销也是成本,而且是提前花掉现金的最差的那种成本),比如对于衍生品的批评等。


实际上,在伯克希尔规模很大了后,巴菲特和芒格多次表示需要放低回报预期,他说所有大型企业的回报都会降低,但是我们会告诉你们。


结语:I have nothing to add


芒格说他这辈子最成功的三个投资是伯克希尔、Costco和李录。后者在序言中说芒格很接近中国的传统士大夫——芒格推行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其实和中国传统哲学很接近。此外,芒格多次提到孔子和礼的重要性,他也会从事物的阴和阳两面来思考问题。


所谓集大成者,也就是能够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整体,芒格就是如此。最后,博主想用芒格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一句口头禅“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I have nothing to add,巴菲特曾经有一次做了个芒格头像纸片人放在旁边,然后录了这句话,每次自己讲完按一下,挺幽默)作为结尾,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在人生结束之前,你能把应该做的应该说的都做了,其实也就是这种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YY的读书笔记(ID:xiaoyanyan00002),作者:肖俨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