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数据与资料:余婉遥、周泓杰、吴洁、葛书润、蔡静远,可视化:林歆瑶、蔡静远、周泓杰、吴洁,文案: 余婉遥、葛书润,美编:蔡静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营业厅令人眼花缭乱的5G套餐,我们也许会回忆起第一次在柜台里见到智能手机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1G到5G,近三十年间,我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一路疾驰。
而“流量”像是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它不仅是每个月的套餐和额度,也连缀着技术发展的历程,牵带着人们关于数字化的集体记忆。
追忆似水流量,可以有哪些“姿势”?
请回答,流量套餐
搞清话费套餐的门门道道,或许是成年的标志之一。
滴,点击查询你1995~2023年话费账单:
在1G时代,交话费是一种不向一般用户开办的特权。1995年,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1%、移动电话普及率0.3%,三百人凑不出一部手机。
此时的话费套餐,除去6毛/分钟的通话费用外,还包含着高达6000元的入网费和150元的月租费——而1995年的全年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仅为3893元。
进入2G时代,移动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短信成为新宠。
话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但呼叫还在区分本地外地,短信也还限着条数字数。卡点掐断父母的关怀、删节给恋人洋洋洒洒的废话,都是那时的常规操作。
话费不仅仅是打电话发短信的费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移动支付的功能[1]。动感地带的音乐、梦幻西游的点卡、黄钻绿钻粉钻……都可以在话费里扣——但不建议用父母的账户。
3G的闪亮登场,让流量成为套餐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云遮雾绕的)部分。面对“5元30M”的昂贵流量包,我们骂骂咧咧地消费,小心翼翼地分配。
直到4G、5G时代,频谱效率再次提高,流量单位从MB膨胀至GB。“一夜醒来,房子都要归移动了”的都市传说逐渐销声匿迹,人们对流量祛魅,逐渐习惯不再随手关上“阀门”。
纵览几“G”,话费套餐的主角,经历了通话-短信-流量的更迭(语音通话和流量的均价都有显著下降,短信逐渐不见踪影)。这也映射出用户使用习惯的变迁。
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流量已然成为维系人们数字化生存的必备元素。
进步的,迟疑的
“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
人们钟爱用这样的爽文叙事去描摹我国通信发展历程。
这不难理解。原本以十年计的迭代升级,如今几乎缩短了一半,传输速率却呈井喷式上涨。在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自从1998年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后,在通讯技术上从引进转向了输出。
但在这样的进步主义叙事下,还需看到的另一面是,G(Generation,世代)是人为建构的结果,是一种宣称,并不像时间本身那样公允。
面对每一次有关通讯的“世代”更迭,所有人或许都被裹挟其中,但还有很多人,停留在“(n-1)G”的时代。
以4G到5G的转换为例。在#被5G#的微博话题讨论中,人们吐槽着代际转化间所面临的种种“阵痛”:5G资费高、消耗快,但覆盖范围少,缺乏配套的应用生态,也没有达到预期般的“神速”,甚至没有5G手机,用户却在运营商的“套路”下被迫升级;而4G的可选套餐变少,办理入口消失,甚至只能前往线下营业厅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才能如愿……
有网友辣评道:“我拿着5G的手机,用着4G的套餐,在只有3G信号的地方,打着有2G网就能打的电话。”
被描绘的美好科技愿景,终要与真实的用户体验碰撞。
2019年,在5G的商用元年,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一条5G评测视频引爆全网,他乐观地说,“人对未来的预测,都跳脱不出当下技术和思维的限制”——5G所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可能远超想象。
四年已过,子弹飞向何方,又划出了怎样的轨迹?
谁的眼泪在飞?原来是时代的眼泪
G是Generation(世代)。
从1G到5G,不仅是流量的起落、技术的更迭,也在文化层面生成了一种“代际”的回忆。这条回忆线没有平行于时代,而是和时代纠缠在一起,相互塑造着。
在豆瓣“时代的眼泪”小组,“流量”这一无形之物有着无数具象的分身。
在流量还没通胀的岁月里,网上冲浪需要精打细算。
wap网页的QQ农场、手机报、UC浏览器、JAVA手机游戏、用文字直播的比赛……都是惠而不费的选择;围绕流量,也生成了“流量党慎入”“多图预警”等话语。
那时候,我们还有等待的耐心。2G与3G时代在“loading...”前的焦躁等待,在回忆的滤镜里也成了“从前慢”,只记得那份延迟满足的喜悦。
那时候,互联网尚且只是生活的一个小部分。社交延迟、信息滞后还不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人还不被默认时刻在线,甚至,消息还不能自己蹦出来:“不刷新就没有消息提示,谈个恋爱都要把刷新按烂了”。
那时候,信息尚未泛滥成灾。“动感地带包月1500条短信,每条上限70个字,标点符号都计算着发”。下载几本TXT小说,足以滋养一周没网的夜晚。
一位友邻写下自己在高速流量被限速在1Mbps后,忽然重回3G的感受:“打开短视频app,画面卡在开头,接着一个熟悉的圆圈出现在屏幕中心,像贝果一样的圆圈,旋转,循环……莫名的屈辱感随着时间流逝油然而生,像是我翘首以盼,等它终于吐出一坨垃圾予我反刍。”[2]
查看流量时代记忆
人是复杂的动物,在技术进步面前,人们依旧会有对新的恐惧,对旧的怀恋。混杂的情绪中,车轮滚滚向前。
从词源上看,“流量(traffic)”一词出自交通运输业,指一定时期某一地段通过的车辆数和行人数。随着网络兴起,它又被用于指称数据的流向、聚集和多少。
当下,“流量”的意涵进一步拓展。它是注意力所在,因而也成了价值所在、权力所在,成了热钱涌入的方向,成了人们争夺的目标。甚至可以被直接作为标签,贴在演艺明星身上。
浏览、点赞、转发、关注……当无形的流量能让几乎一切都变得有形、可度量,它便成为一把标尺,一种行事的逻辑。
有学者因此提出“流量社会”的概念:信息流动已不只是组织和生产中的一个要素,而是“支配了经济、政治与象征生活之全部过程”。[3]
或许,流量就像进入地球游戏厅的代币,它单位精确,世界通行,我们如何购买它,消耗它,既受制于游戏的规则,又决定着游戏的走向。
掷个骰子吧。
参考文献:
[1] X博士:《有多少人用话费打开了童年“暗网”》,发表于2022年3月24日,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iifdqUbNpNCks9i8BKwXfw
[2]豆瓣网友“陕北浪漫革命”的广播: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63896130/status/4021445430/?_i=84689813d8447a0,4689830LzGnwNU&dt_dapp=1
[3]刘威, & 王碧晨. (2021). 流量社会: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 浙江社会科学(8), 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ID:rendaxinwenxi),数据与资料:余婉遥、周泓杰、吴洁、葛书润、蔡静远,可视化:林歆瑶、蔡静远、周泓杰、吴洁,文案: 余婉遥、葛书润,美编:蔡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