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贫困的大凉山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满面脏污,面对镜头被人问起,你爸妈还在吗?
他说,不在了。
那你跟谁一起生活呀?
自己。
然后镜头一转,拍到小男孩居住的地方——
一个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土房子。
紧接着,拍视频的人介绍说,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有好几个弟弟妹妹,为了养活他们,他只能帮邻居干活。
就连你问他最想要什么,他说的都不是零食,玩具,书本,而是“化肥”。
你多半会和我一样,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可怜,很为他的生活揪心。
这条由“吕先生凉山行”拍摄的视频,很快就收获了百万播放量,网友们的反应也的确是同情和关心,争相表示希望博主提供途径,想要为小男孩做点什么。
但事实上,这条视频是彻头彻尾的“摆拍”。
这个小男孩确实在凉山,也确实是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有几个兄弟姐妹。
但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个月都能拿到几千块的生活补贴,住的房子也不是什么土屋,而是这样的:
还有电视可以看。
是视频拍摄者把小孩带到一处破旧的闲置房前,弄脏他的脸让他诉说虚假的苦难生活,发布到互联网上博取网友同情,
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
曾经有个叫“云南波波”的博主,用视频记录大凉山一位老人收养一个小女孩的贫苦生活,说祖孙俩相依为命,颇为可怜。
视频中他还慷慨解囊,当场给了老人3000元钱。
但后来这条视频的内容也被证实是编造的,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前脚捐出3000块钱递到老人手里,后脚视频拍完了,他居然又要回了2800元?!
再往前说,2020年有个专门拍摄“公益视频”的韩文团队。
他们拍摄过一个叫阿佳的小女孩,谎称她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她和两个姐姐一起跟着奶奶生活。
视频里,阿佳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含着泪水,可其实这都是韩文团队的拍摄者提前滴好的眼药水。
更有甚者,他们还嫌这种“哭戏”不够逼真,不够惨,直接用手硬生生把阿佳掐哭……
做自媒体,短视频需要剧情,需要设计,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公益领域需要和伪公益分清界限,公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真实。
真实,方能取信于人。
这种摆拍视频,则是全方位的虚假——
首先,它的内容就是虚假的,是编造出来的。
然后,这类视频一般博取了关注和流量之后,都会导向“助农产品销售”,博主会开直播售卖“当地特色农产品”,并承诺收入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会返还给农民。
但事实上,他们连拍视频的时候捐给农民的钱都能要回来,更不要提把“助农直播”所得交到农民手里了。
更有甚者,很可能他们售卖的所谓“当地农产品”,都压根不是当地的。
有不少网友发现,自己从大凉山网红直播间下单的土特产,其发货地址显示的却是其他省市。
还有人发现,大凉山网红的直播间里什么都卖,燕窝,人参,黑枸杞……
这些东西大凉山根本就不盛产,很多都是网红找了其他的供应链,哪里便宜选哪里,再强行“嫁接”成凉山特产。
所以整个产业链里,凉山人民被利用,消费者被蒙骗,唯一的获利者就是博取了眼球,靠直播带货甚至诈捐,赚得盆满钵满的网红。
这就像是我之前在我自己的各个吃喝玩乐群里时常看到的一类信息。
儿子不幸患急性白血病,花光积蓄走投无路,“叔叔阿姨请帮帮我,我想活着!”
这是成都重庆群。
这是日本群。
这是上海群。
第一次受到这条消息时,我点进链接看了看,是个10岁的小男孩,做了7次化疗,家里条件不好,无房无车无收入有负债,日子挺难过的。
然而,当消息重复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只剩下一个疑问:这到底是谁的儿子?
类似的消息不仅会出现在微信群,也会出现在微博各大热贴的评论区。
不难发现他们的文案都大差不离,大概是同一个生成器的产出。
看起来都很凄惨,但这同样是骗局。
故事是真的,求助也是真的,但这些求助者多半是打着爱心旗号的骗子,而不是真实的病患家属。
他们更换不同的账号和信息,时而有得白血病的外孙,时而有得了恶性肿瘤的女儿,然后辗转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用他人的痛苦吸引关注。
有人可能会疑惑,毕竟他们提供的都是轻松筹、水滴筹这种大平台的链接,有对应的审核机制,怎么会这么容易造假呢?
因为他们的骗局更为“高明”些。
他们并没有凭空造出一个虚假的急需帮助的病人,而是去找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病患家属,以提供筹款链接推广服务的名义邀请合作,再按筹款比例收取“推广费”。推广费相当之高,最少30%,最多可达70%。
也就是说,当你点进这些链接捐出10块钱时,这些骗子最多能拿到7块钱的收益。
这是从急需帮助的病患身上剐了一层皮啊。
可是那些患病儿童的家属却因为实在走投无路,没办法凭自己的社会关系募集到钱,而别无选择地接受这种离谱的条件。
本质上,这是骗子在一边利用人们朴素的善良,一边压榨那些绝望的家庭。
非常恶劣,不可原谅。
这种行为普通人也很难辨别,因为它太广泛,太常见,从各大网络平台到线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假难辨的乞丐,几乎随处可见。
它利用的又是人们最底层的,对同类的同情心。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那些极具冲击力的,悲惨的画面和文字时,作为一个人的第一本能反应,肯定永远都是同情和不忍,而不会是“假的吧”。
可是偏偏骗子拿捏的,就是这个我们生而为人的第一本能。
有些互联网平台已经出手了。
比如抖音就率先采取了一些行动:
按照抖音平台的规定,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主体需持有相关资质并按照规定认证;
政府、媒体等其他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需自身持有相关资质,或与有资质机构联合进行。
无上述资质的账号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购物等方式变相募捐。
同时,如果认证为公益类账号,就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购物等营利性行为。
严禁以公益为由,博取关注、骗粉骗赞、非法获利。如发布摆拍、“贫困悲惨”、夸张凸显社会与家庭矛盾等不实信息内容,或借助发布“助农”“助老”“助残”“助困”等内容,谋求商业变现。
按照规定认证后的公益类账号,需由申请机构或个人自主运营,不得交由第三方MCN机构或他人代为运营。
……
这些规定的核心,一方面是提高了门槛,最大限度确保了发布公益内容账号主体的权威性,也就从侧面提高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分离了公益和流量,盈利之间的关系,规避了公益视频,直播成为网红的牟利工具。
总之,就是让公益领域更真实,也更纯粹。
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可能还需要再去观察它具体层面的操作,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个很不错的方向和表态。
对其他的互联网平台,也是个很好的表率和参考。
善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很珍贵的东西,而这种对善的肆意利用会消解人们从善的欲望。
当一次次付出好意,却只能收获欺骗与伤害时,没有人会愿意再释放自己的善意。
那些可能带来的后果,无意中给所有人系上了一道枷锁,让每个人在行动之前不得不再三思索,是否能够伸出援手,是否能够承受代价。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敢做好事了?其实答案我们心知肚明。
比如说捐款。
以前我在朋友圈或微信群看到筹款链接,都会点进去捐一点,多少不论,仅是心意。
然而自从知道我捐出去的很多钱并不能真正被用于患者以后,我就不再愿意消耗了。
有时候在大街上碰到别人问路,都要保持距离,然后尽量快地回答,不敢过多攀谈。
所谓的“助农”也是一样。
以前我是很愿意在“助农直播间”买东西的,一方面觉得这些当地原生态的特产确实品质很好,另外也帮助了当地农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于我于他们,一举两得。
但当我知道,其实我买的“助农产品”并不是真正的本地特产,我花出去的钱也并没有到农民手里之后,我同样非常失望,也没有再在类似的直播间消费过。
身边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感觉。
有朋友之前碰到一个骑三轮车的大爷连人带车摔在路上,他说当时很想过去问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忙,但却不敢,担心弄巧成拙。
他还提到,周围的人都有类似的顾虑。掏出手机报警的人很多,但直接上前的人很少。
如果每一次行善都需要小心谨慎,都要抱着忐忑的心情再三纠结做还是不做,那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肯定很难及时得到帮助。
社会将一点点变冷漠,这与人类文明是相悖的。伪公益,假的是“情节”、“商品”和“感情”,抖音的治理,就是希望通过治理虚假情节、不当收益,避免大家的感情被欺骗。
这样看来,利用别人的善,恐怕正是普天下最可怕的一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