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甚至颠倒的逻辑之间,人们将对生活的想象重新回归到那些生动的瞬间和可爱的人事物上,为他们构建新的意义。」

自地下生长的偶像梦想,在黑土地上开出了粘豆包味的花。“长白参,乌拉草,白山黑水都是宝!东北虎,梅花鹿,狍子黑熊野山猪!”近日,一则长春地下偶像组合Blossom首次公演视频刷屏短视频平台。在元气少女、甜美歌声的标配下,东北粉丝本土化的热情应援词,让这场二次元风格的 live house偶像表演变成了文化融合版 “刘老根大舞台”。



(@bilibili芥茉家的ghost)

台上是蹦蹦跳跳,元气可爱的偶像女团,台下是高举双手,整整齐齐说着贯口的东北“欧吉桑”。东北“铁子”和萌萌哒“老妹”的组合充满了喜感,东北二次元应援方式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集体呐喊。

“振兴东北二次元,干翻日本秋叶原!”



(网友评论)当舶来品撞上本土文化,当二次元搭配东北贯口,一个独具风味的梦正在悄然酝酿。

01

地下:创造东北偶像

创造偶像,本就是造梦的过程。而在东北,本土化的地下偶像和他们的粉丝似乎为这一场梦添加了别样的色彩。

出圈视频主角之一的Blossom偶像团体是长春地下偶像的一员。他们翻唱的歌曲《在东北的小偶像》是国内SNY48女团的作品,极具地域特色的歌词融合日本二次元的萌系表演,为歌曲和表演的出圈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SNY48演出图片)视频发布之后,不少网友对这种深度互动的表演模式感到新奇,然而,舶来品地下偶像团体早已不是二次元团体中的新鲜事。

2005年,一个叫AKB48的地下团在秋叶原唐吉柯德大楼8楼的专属剧场开始了公演。在日本知名编剧、制作人秋元康的执掌下,地下偶像组合AKB48打响了“可接触的偶像”的概念,逐步收获了民众的喜爱,登上日本公信榜第一名,来到地上成为国民偶像。



(日本AKB48登上杂志封面)稍显青涩的唱跳舞台,搭配镁光灯下热情的面孔,地下偶像的形象成为了“逐梦者”的化身,为迷茫和失落的人们提供精神力量。

作为主流演艺圈中鲜少被提及的群体,地下偶像们起初没有人气,往往只能通过线下演出的方式与粉丝建立联系与互动,而正是这种直接的连接、“高参与”的特质让粉丝亲身融入“造梦”的每一个过程。

在一次次的表演、握手、甚至线下的短暂交谈中,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不断变化的打投数字,多了几分共情。看着偶像元气满满披荆斩棘的过程,平凡人也能代入没有“金手指”、却也努力打怪升级的自己。粉丝群体的集体“表演”,也让这场“造梦”的过程多了一些归属感。

(SHY48线下握手会)这种偶像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奇观共创,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在东北地下偶像的表演中呈现。

在以往的应援中,偶像的形象是闪闪发光的、各具特色的,而粉丝的形象则是镁光灯阴影处相对模糊的存在。他们与其他任何粉丝共享类似的面孔,成为演出中相对于偶像而存在的“他者”。然而,东北二次元应援的出现,却直接打破了粉丝的角色定义,赋予这个群体人格化的魅力。



(粉丝为地下偶像打call)东北口音的偶像们,用萌化的语气来一句小拜年;台下热情的粉丝们,齐声演绎东北文化符号版“报菜名”。本土化表演和应援用“乡情”作为纽带,将观众与偶像深度链接在一起,也让粉丝成为了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屏幕外的网友们代入了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从“什么鬼?”到“我也想去!”,人们对东北二次元的接纳与向往,为这场梦的迸发埋下了一个伏笔。

02奇招:贯口的逆袭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刘老根大舞台,但不是每代人都能享受寿司配烤冷面的独家风味。

在东北地下偶像的表演中,东北青年和中年人们一改互联网上“豪放”、“硬汉”的刻板印象,化身挥舞双手的迷弟,用带有家乡风味的应援词为台上逐梦的地下偶像们高声呐喊,而这样的呐喊,恰恰成为网友们的欢乐源泉。

(网友评论)在东北地下偶像之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奇妙组合在互联网上破圈的案例也不计其数。

当身着女仆装扮、面容姣好的女孩子为你呈上早餐,大咧咧的微笑配上天津风味的“哈吉美玛喜达,狗秀金萨嘛!”(音译:早上好,主人!),不禁让网友大呼“够味”。

(@抖音小可艾欧尼)当美国电影《小丑》中的反派角色接受《乡村爱情》马大帅的殷切劝导,恨铁不成钢的长辈式说教搭配小丑桀骜不驯的舞蹈,让人忍不住调侃:“小丑要是在铁岭,估计都上春晚了,你看哥谭给这孩子逼得。”

(bilibili@青红造了个白)

这其中似乎凸显出几分“文化自信”的风味,与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进行了一场跨时空、跨次元的对话。

文化的记忆通过一代代人的经历和想象构筑而成,不仅是留存在人们脑海中的经验,也成为人们定义自己,获取认同的重要方式。

随着媒介的发展,这种记忆的构建和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正在生成的集体记忆受到更多样的话语的挑战,被重构、或被消解。而东北贯口以二次元的方式重新走到公众视野中,仍然不舍其内核。

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赵本山和弟子们用一段贯口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回声。从“大棉袄,二棉裤,里面是羊皮外面裹着布”的淳朴乡音,到“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的人民风貌。

(红高粱模特队 表演图)与此类似的,东北地下偶像的应援词无不依托于这片文化的沃土。自然风光、丰厚物产、特色美食、民俗符号……一段段“沈阳特供”“长春特供”的贯口承载了人们难以舍弃的文化记忆,成为激发共情、唤起回忆的利器。

(《在东北的小偶像》应援词)


地域文化中裹挟的不仅有特殊的意象,还流转着历史的笑与泪、人民的乐观与坚韧,最终化作一种充满希望的召唤,为文化勾勒出更加厚重的机理。通过“地下”表演的形式重新享受文化冲击,也许正是地域文化符号在网络环境中的又一次突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中,人们参与着 “地下”的狂欢,用颠覆的方式重构和宴飨着文化的记忆,为这场梦增添了新的注脚。

03

破圈:共同织就的梦

作为东北地下偶像表演的另一个主角,东北粉丝的贯口应援带着有些荒诞的美感,打破了文化的次元壁,也解构了原本的“宅男”文化和应援方式。

对偶像的追逐与热忱不再是应援者唯一的核心气质,反而,突出一个自我表演的快乐,让场面变得荒诞又喜感。

“台上的声音太大了,让台下的主角们唱。”

“这哪里是应援,这明明是副歌。”

(网友评论)那些记忆中熟悉的风土人情裹挟着欢快的旋律,打破了原有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模式,以荒诞的方式解构了萌系的二次元风格,达成一种“非和谐”“不确定”的状态。

如果硬要划分一个流派,每一个东北人仿佛都是一个解构主义的大师。互联网中塑造的东北人形象是果敢的、大气的、但同时也会“怕老婆”、“有点小毛病”。他们的形象有正面,也有负面,但似乎很少选择一个中间地带。这种黑山白水般高对比度的个性特征,跳出场景之外塑造气氛、颠覆逻辑的天赋,也为他们成为喜剧大师奠定了基础。

(《乡村爱情》剧照)人说世事苍凉,不知何处依靠,东北喜剧告诉你:“去看看吧,世界的尽头是铁岭。”人说生活苦楚,苦难重重,想要逃避,刘能一句“蚯蚓精神”就能让人一下子回靠到这片坚实的土地上,重新拥有前行的动力。

这样的态度不仅属于东北人,它扎根在人们心中,在每一次东北乡音响起时被唤醒。

(网友评论)在混乱甚至颠倒的逻辑之间,人们将对生活的想象重新回归到那些生动的瞬间和可爱的人事物上,为他们构建新的意义。

回到地球表面,用幽生活一默的方式对抗现代生活中都市人的迷茫、焦虑与浮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东北地下偶像和应援粉丝们高昂的热情似乎拥有着同样的内核:从地下的梦想开始,享受每一次表演;从地下的应援贯口开始,认真地热爱生活。

东北地下偶像的出圈,是偶像与粉丝共造粘豆包味梦想的过程,也包含了人们在媒介极大丰富的时代,对于意义的再次探索。

“奔而喽头,波棱盖儿,马路牙子溜边站儿;人挺糙,爱拔尖儿,冬天也要漏脚腕儿。”

如果你还在emo,不妨点开视频进行一次东北地下偶像的“云应援”,欣赏一个粘豆包味的梦想,在黑土地上开出别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