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王磊,头图来自:《平凡的荣耀》
浮光掠影
我们对于诸多耳熟能详的文字,未必了解其出处,很多经典的智慧,需要通过电视剧传播,比如《孙子兵法》因张颂文而登上书店畅销榜,同样默默无闻的类型,还有中国三大处世奇书之一的《菜根谭》。
很多人都听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菜根谭》寓意,当你内心波澜不惊、淡泊去留时,就会抵达一种“静”,如《道德经》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状态,当你理解了“静”,你就把握了主动权,无论身处于职场或生活,都可披荆斩棘地一往无前,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菜根谭》提醒职场人,先保持谨慎低调,潜龙勿用,懂得韬光养晦,方可身负重任,一马平川。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的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菜根谭》认为职场人如果刻意地避人求静,非要远离城市喧嚣,甚至上山修行,只证明了心不够静,尚未做到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执念,所谓“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井”,真正有才华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发挥自己的能力。
《菜根谭》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融于一体,它把儒家关注人世的热情,道家超然世外的洒脱,佛家明心见性的彻悟结合于一体。既主张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及机智圆融、淡泊通变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
像很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它文采斐然、意境悠远,以此来捕获未来的读者。
作者发心纯良,不为畅销,不为名利,只期望后世的读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他像古代先贤那般怀着一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慈悲心。
盛行日本的中国文化
稻盛和夫说:“一本《菜根谭》就足以大大改善个人与企业的命运”,《环球》杂志在介绍日本社会对《菜根谭》的追捧时,曾给予高度评价:
“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它盛行日本,人们将其与《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合称“三大经典”,迄今为止,日本共出版《菜根谭》的讲义本和注释本超过195种。
近代中国重新发现《菜根谭》的价值,缘起于1915年,学者孙锵东游日本,购得竹子注释《口袋菜根谭新释》,如获至宝,随后,《菜根谭》在中国重印,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再现热潮。
《菜根谭》是中国处世三大奇书之一,另两本《围炉夜话》和《小窗幽记》,文体和表达核心类似。作者是明代隐士洪应明,成书于万历年间,距今400年,他与《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是好朋友,朋友圈另一个好友明代诗人冯梦祯在洪应明另一个作品《仙佛奇踪》序言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说明他早年热衷世事,后来归心静寂,是一本饱经忧患,风波顿挫后的人生体悟之书。
应了书中一则,“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凡成就一番事业和高贵品格的人,都需要经历极致的考验。
古代智慧和现代生活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开始第一份工作时,当初入社会混迹于江湖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初学者,在工作中常会遭遇不顺利的处境,比如不同部门同事之间的合作不通畅,上下级关系出现的矛盾,在现实的世界里受到委屈,非议和冲突的时候,你会反思、总结,那份伴随我们二十来年的自我认知会慢慢调整、拓展,向着外部世界的本质逐渐靠拢,直到内心的自我认知和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则一致。
在打通内心和外部世界后,无论人脉经营,还是合作技巧,甚或是上下级管理会逐渐融洽,在不断地自我成长中,顺利地完成一次次的舒畅沟通,办成一件件的事情。职场工作如此,家庭生活亦然。
放下过去几十年固化的自我认知,不断开拓认知的边界,与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则彻底拥抱,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你拧巴在某个节点,现实就会一次两次甚至八次十次地打你脸,像王小波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直到你调整到正确的自我认知为止。
为什么要自我调整呢?因为现实是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里,它有它一套既定的运行规则,这些规则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样,跟你从小到大的信念不同,但它一直存在,直到你发现了它存在的动态永恒性,理解了你原先的信念,仅仅是源自于家庭影响,相对有限的教育和学习。
《菜根谭》就是这样一本在工作生活,对人对己各方面、多维度跟你讲述处世规则的书。洪应明以深度领悟儒释道的混合智慧,把他的观察、经历和感受,用简约优美的文字跟你苦口婆心地娓娓道来。
关于工作方面,针对初入职场者,《菜根谭》有言“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否圆机”。
当内在思维体系尚未完成建立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的诱惑,从而不会使心迷乱,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清明纯净的本性;等到意志坚定后,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这样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使心迷乱,籍以培养圆通的技巧。
大学多年的修炼,培养了专业素养,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当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人生的目标后,进入职场、接触客户、了解市场,在客户的人情世界中接受反复锤炼,学习圆通地为人。
针对进入职场有一段时间的人,《菜根谭》提到“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做人没有一点真心实意的想法,就成了花架子,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是除了诚恳,如若处事没有一点灵活圆通的机智,就成了木头人,处处都受到阻碍。
职场就是沟通,面临客户关系处理,不同部门同事间的合作和对上领导的汇报,诚诚恳恳,脚踏实地地做事是一个基础,却非唯一,做事是简单的,通常自己可以把控自己,更高维度的做事方式是各方达成一致,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这时,就需要圆融的沟通技巧,你不再是一个人做事,而是要考虑客户的需求,不同部门同事的关注点和领导所关注的策略面的思维方式,三者之间的利益必然会有所冲突。当兼顾了诚恳做事,圆通为人,就可以基于多方平衡,达成高效的共赢。
针对职场的高阶人群,《菜根谭》又说,“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人的道德品格,随着他的胸襟气量而增长,气量由经历和见识决定,所以要具备宽厚的道德品格,气量必须越来越大,而气量变大的原因,源自不断增长的经历和见识。
在职场中,你的经历和见识,决定着你的包容度和气量,当气量不断增大,不再为琐事而计较,凡事以大局为主,懂得平衡各方利益,为人圆通浑厚,就可成为一位厚德载物的管理者。
但凡带团队的管理者,如果气量不够,情绪不稳定,下属处处小心翼翼地关注领导的情绪做事,效率必然减低;如果经历和见识不够,气量和包容心就欠缺,处处以自我喜好做事,就无法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效率大打折扣。
关于生活方面,《菜根谭》说: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受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在山林之间的植物,没有人灌溉和施肥,野生动物和鸟类没有饲养,但他们的味道是清香美味。如果不被世俗的名利所污染,我们的性情就会保留自己的天性,会不会和别人大不相同?
一定会。
迷途于喧嚣拥挤的地铁,茫然于淡漠疏离的都市 ,跟天天刷个抖音小视频,被信息化的时代淹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关,当接受了大量的被动信息后,思想不再运转,千人一面,索然无味。
工作和教育的卷,时代的高速运行,又让我们没有太多的自主时间去寻找心之向往,于是越发丢失感知内心的能力,《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感知幸福的敏感度降低了,我们渐渐成为了一个无趣无味的人。
关于内心,《菜根谭》说: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佛家讲究顺应因缘,顺其自然,而儒家讲究保守本分,而“随缘素位”这四个字就是度过人生苦海之宝船。人生之路茫茫无边,一旦产生追求完美的想法,那些纷繁的头绪就会不断,能够安然面对所遇到的事情,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怡然自得。
人应该学会以随缘素位,归真返璞的姿态,来奉养自己的人生,“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儒释道的共同理念。不刻意追求自己所祈求的圆满人生,在当下身处的环境中寻找一件应该做的事,聚焦,投入,感受当下,进入心流。
爱与传承
中国古代的书籍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素书》和《长短经》等,每位作者都带着一颗赤诚谦卑的心,传递着他们对于自然法则的观察,历史规律的总结和复杂人心的判断,这些书大浪淘沙流传了千年,宽泛地为海内外的读者热爱,是因为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这些规律是永恒的,任何人都可从中受益。
作者们经历乱世,见识过纷乱繁杂的刀光剑影,体验过身不由己的颠沛流离,反复跟你强调一些普世的道理:就像为人应具备顺势而为,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应保持归真返璞的心境,以不变应百变,这是世间的本质。写书于他们而言,只为了一种善意,为未来的华夏族人或天下人,送出一份份精心制作的礼物。
洪应明也是其中的一位,他用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所思所悟,用他虔诚的爱,笑着对后世的国人说:
“这360则,篇篇皆血泪,记得常读,祝通达,开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