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宋佳旻,编辑:余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天,一则“世卫组织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的新闻经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不少“无糖可乐”和“0糖气泡水”的爱好者们都吓了一跳。还有不少人说:“人工的都不如天然的,还是自然界的糖最好”。


实际上,这是对世卫组织《非糖甜味剂使用指南》的误读。这份指南是5月15日发布的,其中最关键的观点是:“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就是说,世卫组织只是说不要用无糖甜味剂来减肥或者预防疾病,而不是建议在无糖饮料等产品中“停止使用”甜味剂。


在食品界,尤其是饮料界,用无糖甜味剂来代替添加糖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无糖甜味剂的争议也由来已久,很多人都怀疑这些甜味剂对健康有危害,甚至还不如糖。那么世卫组织的这份建议到底是怎么说的?无糖饮料以后还能喝吗?


先划重点:


1. 糖对健康的危害是确定的;世卫组织这次的建议不代表消费者应该在含糖饮料和使用甜味剂的无糖饮料中选择前者。


2.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得出非糖甜味剂有害或无害健康的结论。无论如何,只要不是长期、大量地摄入无糖甜味剂,就无需担心健康问题。


3、最健康的肯定还是水。


一、非糖甜味剂是什么,等于代糖吗?


世卫组织指南将非糖甜味剂(NSS)定义为不属于糖类的所有非营养性甜味剂,常见的有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等,这和人们认知中的代糖高度一致。


不过非糖甜味剂和代糖也有细微的差别,如糖醇和低热量糖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非糖甜味剂,那么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了。


因此,人们认知中的代糖大多由非糖甜味剂构成,但是非糖甜味剂不完全等于代糖。


二、代糖饮料从此不能喝了?


世卫组织此次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是因为大量研究并没有发现非糖甜味剂有减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这份建议中还有一句话说“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不好的作用,例如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风险。”正是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认为非糖甜味剂有害健康。还有自媒体直接根据这句话得出“世卫组织建议停止使用非糖甜味剂”的结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尽管食用非糖甜味剂是否危害人体健康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合理范围内食用非糖甜味剂是安全的。各国政府都批准它们为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世卫组织的指南的结论是根据循证程序制定的。而通过循证程序做出的结论,我们则需要根据它的证据等级高低,来判定可信度。举个例子,如果证据等级是高或者极高,那就能判定这个结论大概率是真的。如果这个证据等级是低或者极低,那么难以认定结论为确凿的事实。


世卫组织的指南里显示,目前对非糖甜味剂与健康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尤其是无法排除其他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就目前的研究发现来看,非糖甜味剂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风险等健康隐患的证据等级都是低或者极低。在下结论时,世卫组织的用语也是“可能”会有潜在的风险,而媒体和自媒体在引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证据等级和可能二字,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三、含糖饮料好过代糖饮料?


在这一指南被传播后,网络上兴起了这样一种观点:人造糖不如天然糖,以后还是喝传统含糖饮料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糖对健康的危害是确定的,无论非糖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怎样,都不会影响这个结论。


现代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往往是由摄入糖分超标所引发的。世卫组织2015年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的指南中指出摄入游离糖(多数情况下指人工添加的糖分,而非食物中天然含有的糖分),尤其是通过饮用含糖饮料摄入游离糖增加摄入总能量,可能会降低含更适当营养热量食品的摄入,导致不健康饮食、体重增加,并加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此外,摄入游离糖与龋齿之间也存在关联。


世卫组织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限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是5%以下,这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根据2016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个人每天的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约25克以下,而一罐碳酸饮料的糖含量往往就已达到30克,超过了一天的推荐值。


无糖甜味剂能模拟糖的甜味,但是本身不含糖,所以喝代糖饮料确实有助于控糖,减少糖对健康的危害。“含糖饮料好过代糖饮料”的说法很难成立。


当然,代糖饮料只是不像含糖饮料那么“有害”而已,但也谈不上有益。世卫组织在指南中指出,非糖甜味剂不是必需的膳食成分,本身也没有营养价值。而且,这些甜味剂通常是深加工食品的组成部分,而深加工食品往往对健康无益。


只能说,含糖饮料和代糖饮料都对健康没有好吃,最健康的还是什么都不加的饮用水。


世卫组织在指南中也给出了很清晰的建议:“我们推荐减少膳食结构中的总体甜度”,也就是说,无论是糖还是甜味剂,都是少吃为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宋佳旻,编辑: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