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原文标题:《“分开2年后,我还在做噩梦”:如何走出一段糟糕的关系?》,题图来源:《壁花少年》
朋友 Alice 在结束一段感情 2 年后,依然在做噩梦。
“梦见他威胁我,我敢出门试试看。还有轻蔑的眼神。”
那段关系的后半程并不愉快,一吵架男友就会把她关在家里,她花了很大力气才离开。
但结束有毒的关系后,痛苦并不会停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lice 还是会在突然想起某些事时情绪崩溃,她愤怒,前任没有受到惩罚,依然过得很好,并有了新感情;她想证明自己没那么糟,但没机会了;她很难再信任新的人……
面对糟糕的伴侣,我们以为分手就是解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容易,通常心理上的伤害会持续很久(特别是当你遭遇了更为严重的虐待)。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果经历过关系中的背叛、虐待或其他严重的伤害,究竟怎么样才能“往前走”?
有毒的关系结束后,痛苦并不会停止
有毒的关系很常见。研究发现:35%的女性经历过伴侣的精神虐待(O'leary,1999)。这是一种常见于亲密关系当中的情感伤害,形式有:批评、嘲笑、控制、冷暴力、抛弃威胁、伤害威胁、以及破坏个人财产等等。
来自最信任的人的背叛,精神虐待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心理后果。一项针对精神虐待受害者的研究中,72%的参与者表示,精神虐待比身体虐待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包括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低自尊、习得性无助、怨恨等等(Follingstad et al,1990)。
如果不去处理和面对,这种伤害可能持续很多年。
《我的国王》
针对这种关系里的虐待造成的心理创伤,目前常见的修复方法有两种:
一是“愤怒确认、自信和人际关系技能建设”,简称 AT。简单来说就是确认虐待行为的恶劣性质,表达愤怒,修复受损的自尊,重新建设人际关系。
在虐待关系分离的早期阶段(可能是 1 到 2 年),愤怒验证能帮助受害者确认伴侣虐待行为的不公正性,为人们逃离虐待关系提供一定的支持。
另一种方法正相反,叫“宽恕疗法”,简称 FT。FT 认为,尽管愤怒是对严重错误行为的合理回应,但挥之不去的怨恨会损害一个人的情感健康和决策能力,因此指导病人练习“宽恕”。
宽恕是一个决定,放弃怨恨,用善意(基于对他人最终的仁慈)来回应虐待行为,并尝试从不公正的痛苦中找到新的意义(Enright&Fitzgibbons,2000)。
想要从痛苦中解脱,愤怒和宽恕,哪个更有用?
为了弄清楚愤怒和宽恕哪个更有用,一项研究找来 20 名曾遭遇精神虐待的女性,她们年龄在 32~45 岁之间,与前伴侣离婚或永久分居至少 2 年(这是为了防止“虚假的宽恕”,即刚分开时,人们有可能为了复合或出于恐惧而选择宽恕,但这时的宽恕并不是真正的)。
并将这 20 人分为两组,一组人采用 AT(愤怒确认、自信和人际关系技能建设),另一组人练习 FT(宽恕疗法)。
结果发现:宽恕疗法在自尊、焦虑、环境掌控、找到意义、从老故事(受害者)变为新故事(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改善等方面得分都更高。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来看看宽恕疗法组一位成员的故事。
Marianne,38 岁,结婚 6 年,已经与虐待她的伴侣分开 10 年。
在之前的婚姻中,Marianne 的伴侣批评她、嘲笑她、控制她的生活(关于衣服、化妆品、以及对电话的使用等),虽然没有肢体暴力,但对她进行了多次伤害威胁。研究开始前的测试中,Marianne 表现出一系列精神虐待受害者的典型负面表现,包括焦虑、抑郁、低自尊、决策困难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通过宽恕疗法的指导,Marianne 审视了自己的羞愧和自责,为不应该发生的虐待带来的痛苦感到悲伤。她决定放弃怨恨,从对前夫的愤怒逐渐转变为希望他好(但不为他开脱,也不与他团聚)。
研究结束后,通过后测,Marianne 表现出很大的改善: 焦虑分数从高于标准(60)到低于标准(25),从中度抑郁(25)到无抑郁(0),从低于标准的自尊到高自尊,从频繁地对过去的虐待进行回想(每周 3 次)到不再回想,9 个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减少为 1 个。
她还发现自己面对当前生活(新的婚姻、事业、孩子)的能量显著增加,并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新的快乐。
《情书》
宽恕疗法并不仅仅是“算了”
提到宽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软弱(我原谅 ta 也太没出息了吧?)、或是和解(ta 那样伤害我难道就算了嘛?不公平!),亦或是觉得我就是做不到啊(我恨死 ta 了怎么可能原谅?)。
实际上,所谓宽恕疗法并不仅仅是“算了”。
1. 宽恕重点处理对前伴侣的怨恨,可以大大舒缓人们的内心冲突
遭受精神虐待的人在关系终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虐待的不公平伤害仍然心存怨恨。这种怨恨作为一种临时策略,帮助人们度过遭受精神虐待的极端经历,但它却严重阻碍了创伤的恢复(seagull,1991)。愤怒疗法可能不适合解决这种持续的怨恨。
相比之下,宽恕疗法虽然也支持受害者适当地表达对虐待关系的愤怒,并对虐待带来的痛苦感到悲伤,但它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受害者放下怨恨,从而大大舒缓人们的内心冲突,让内在逐渐变得稳定、有力量。
这样看似人们对他者的憎恨被削弱了,但是对自己的保护行为却被增强了。
2. 宽恕≠和解
宽恕疗法仔细区分了宽恕和和解的区别。受害者可能一方面对 ta 的前虐待者有善意(积极的想法和感受),但另一方面也不否认事实真相(前伴侣仍然有问题);ta 可能是仁慈的(“我希望他获得有效的专业治疗”),但却保持安全(不与前伴侣直接接触)。
宽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不公平的,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永远是不公平的,但我会对它有一个新的回应。
3. 宽恕重要他人,总是和原谅自己相联系
宽恕疗法会引导受害者看到施虐者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是否定虐待行为本身,而是确定虐待者的所作所为无论多么伤人和不公平,都不会改变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Enright,R.D.,et al,1994)。
更重要的是,受害者看到施虐者的内在价值时,ta 可能会理解自己也是一个有内在价值的人,理解自己曾经和现在的需要,原谅自己是一个有情绪有需要的存在,不再因为曾经的环境不能响应这些欲望和情绪感到羞耻。
这种情况下,不再用坏人或好人定义对方和自己,我们都变成了真实的人。
4. 从不公正的痛苦中找到意义
宽恕疗法还有一个作用是能帮助人们从不公正的痛苦中找到意义,这样人们可以把积极的能量投入到新的生活和事业中,而不再被挥之不去的怨恨所缠绕,或被复仇动机所干扰。
在上述研究结束时,宽恕疗法组的不少人计划为改善其他妇女在离婚法、社会服务和残疾福利方面的条件而努力。
“意义疗法”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创立——从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能帮人们治愈心理创伤。
5. 现在无法原谅也没关系,宽恕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宽恕疗法并非现在就让你原谅,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常需要反复的实践练习,这个过程中有愤怒表达、有哀悼(对失去的表达悲伤)、有意义的寻找……
原谅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好像到了某个阶段,你轻轻把手里一直握着的怨恨放下了。
它无法被意志促成,否则就会造成“不成熟的、过早的原谅”——强迫或假借原谅的感觉,来掩盖未被解决的伤害或愤怒。
最后
电影《我的国王》中,女主遭受了来自前伴侣的精神虐待,但在离婚后的很多年她依然无法释怀。后来在一次滑雪中,她弄伤了自己的膝盖,不能再弯曲,彻底无法走路了。
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告诉她:“膝盖意味着放开手的能力, 意味着让步,甚至是退后。膝盖的痛苦,通常代表一个人很难忍受生命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而痊愈的过程,与心理过程是同步的。”
当人们受伤时,自然倾向于躲避在阴影里。这时候恰当弯曲膝盖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它帮助我们走出阴影,走到阳光下。
新的生活总会开始,你要允许自己开始。
参考文献
Gayle L. Reed and Robert D.Enright.(2006).Depression,Anxie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for Wom en After Spousal Emotional Abus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Copyright .DOI:101037/0022-006X74.5.920
O’Leary, D. K.(1999),.Psychological abuse: A variable deserving critical attention in domestic violence.Violence and Victims.14(1), 3–23.
FollingstadD.,RutledgeLBergB.HauseE&PolekD.(1990).The role of emotional abuse in physically abusiv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5 107-119
SackettL.A&SaundersD.G.(1999).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psychological abuse on battered women .Violence and Victims.14(1)105-117.
Enright,R.D.,&FitzgibbonsR.P.(2000).Helping clients forgive:An empirical guide for resolving anger and restoring hop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nright,R.D.,&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1994).Piaget o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Identity or reciprocity? Human Development.4763-8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