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联储一次次加息,美元成了各国集火输出的靶子。



俄罗斯说,市场对人民币和卢布有需求,俄未来打算放弃欧元和美元。

巴西宣布,中巴经贸往来要以本币进行结算,还接入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东盟十国则抱团搞本地货币交易体系,建立东南亚版IMF,减少对美英欧元货币的依赖,还要远离西方支付系统。



中东方面,除了美国传统盟友沙特支持人民币石油外,与美军关系密切的阿联酋不但悄悄帮助印度绕过制裁从俄罗斯购买石油,还与人民币、港币、泰铢架起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

就连一向喜欢与中国抬杠的印度也突然说,愿意与其他国家使用本国货币交易,不必强制以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让人不由得想起苏联解体后印度对卢布落井下石的操作。

甚至来华的法国也代表欧洲说,要寻求欧元的国际化!

“去美元化”并不是啥新概念,甚至可以说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在讨论中的时候,美元地位的争议就从未停止。



骂了几十年,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天下苦美元久矣”,但偏偏谁也不当出头鸟,个别出头除了被公开吊死、被围殴虐死就是在封锁中憋屈死。

但这次有所不同,不同立场各个国家除了嘴上在抱怨,手上的明的暗的动作也不少,比如跨境支付机制创新、双边货币协议签署,加快储备黄金等等等......

并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份额中,人民币份额第一次超过了美元。

连美国议员自己都坐不住了。



马斯克警告,如果将一个货币武器化次数足够多,别国就会停用。

特朗普说得更直接,美元正在崩溃,很快就不再是“世界的标准”,如果这一切发生,将成为200年来最大的失败。

打鸡血消息一个接一个,美元眼看着走下了神坛。难道人民币君临天下,中国人躺着吃香喝辣的日子就要来了吗?我还没准好唉。

事实,真有这么乐观吗?

今天,就趁着酷玩读者全球畅游的小长假,聊聊货币互换协议与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全球经济。

由于“货币互换”这个冷门名词最近才成为国际新闻的热点,大多数人一般会望文生义,认为货币互换就是中国用人民币换外国央行的本币。

从最终效果上来说,的确可以这么理解。



但因为很多与中国签货币互换的国家经济上不怎么体面,阿根廷、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啥的,动不动出幺蛾子,货币大幅贬值。

于是,有人就说了,这不是送别人人民币自己收废纸吗?完了别人还拿人民币买咱们的商品?岂可如此。紧接着,又有人会苦口婆心地劝,这么做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懂不懂,牺牲几百亿也是为了去美元的大局嘛,好日子在后面呢。

怎么说呢,我知道这种说法是好意,是体谅国家用意,但真不用这么解释。

因为即便只算经济账,货币互换我们也没亏。

简单理来说,国家之间货币互换相当于双方相互给对方发自己货币的信用卡,约定的是额度,需要多少用多少,还是没有免息期的那种,到期需要还的!

并且,我借钱给你的同时,又要找你借钱……



一定有聪明的读者会问,难道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真不是。

“互换”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金融本质上是把钱搬来搬去,但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债券、货币、股票等等,收益期限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优劣。

由于政治、经济、贸易渠道等种种原因,不同货币之间兑换很不方便,很多国家要用外汇的时候,正常途径有时候就借不来,或者只能借到高息。

而货币互换双方只要达成了共识,资金的门槛就比国际市场低多了,又比IMF等机构的援助快,额度到位了不担心汇率变化,在期限内想用就用。对于阿根廷这种主权信用被穆迪等评级机构打低分的国家,与中国的货币互换无异于雪中送炭。

比如,中阿货币互换的年息是6-7%,这个比国际融资的成本要高2-3%。阿根廷还是要用、也愿意用,而且把与中国货币互换的额度提高到了外汇储备的40%。



但,问题来了,中国本不需要阿根廷的货币。

所以,中国与阿根廷货币互换,相当于阿根廷用签约时价值1300亿人民币的比索作抵押,找中国换了人民币的高息贷款额度,不管比索怎么贬值,阿根廷用了人民币就得还多少人民币还有利息。

怎么还呢?分两种情况:

当阿根廷手上美元暂时宽裕的时候,就可以去英国或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换人民币还钱。英国人中间赚了手续费,更愿意干人民币业务了。

而当阿根廷连拿点美元英镑都掏不出来,用资源按市场价换人民币也就行了。

一来二去,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提升了。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为了结算方便,动用了一部分阿根廷比索买牛肉,又碰上阿根廷比索贬值,比如从去年到今年贬值了一倍,那还钱就只需要用当初一半的人民币换成比索还款就可以了。



等于半价买到了牛肉,利息也就不算什么了。

岂不美哉??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签货币互换的时候,一般选择本就与中国有大量贸易往来的国家,甚至是中国出口少进口多的国家,你再穷,货币贬再狠,土地刨出点东西也是能还的。

总之,货币互换机制就是凭实力各取所需的平台。

你弱你没钱,你就多付利息弥补外汇储备短缺,我强我货币够硬够挺,所以可以吃高息,涨跌都是赚。

货币互换毕竟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强势的一方往往拥有绝对话语权,弱者被割韭菜太正常了,哪怕你是国家。

2002年,希腊刚加入欧元区,为了规避欧元区债务限制,用未来的政府欧元收入和摩根大通进行了货币互换,获得了大量美元,账面上看不到债务只是衍生品交易但实际就是贷款。



大摩自然不会自担风险白吃亏,而是找了一堆国际大行一起,谅他希腊不敢违约,然后提条件:

虽然给你的是美元,但说到底也是帮你借欧元钱。如果欧元升值了你得补差价,当然你也不亏,反之我们补给你,涨到多补多少,每年付现金...

结果美元疯狂印钞贬值,到2008年,欧元兑美元已经从1:0.9涨到了1:1.6,等于希腊六年付了70%的额外利息,年化超过10%,直接蚌埠住了。

换句话说,通过货币互换机制中,中国尽可以大大方方提条件。要求配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再合理不过了。

但是,有个问题,除了阿根廷这样极度短缺外汇又借债无门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即便签订了一大堆货币互换协议,不到关键时刻都是不用的。

除了利息高,还因为一旦动用了,就意味着你的外汇储备出了问题,货币汇率不稳,容易被国际大鳄盯上做空,资金外逃外部做空,经济本来还勉强撑得住,这下崩更快了。

所以说,那种中国签货币互换是赔钱搞人民国际化说法,两个点都有问题。

第一赔钱是不会赔钱的,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这件事情上,货币互换有积极意义,但积极得有限,还得从长计议。

实际上呢,现在还在搞货币互换,互换额度规模与动用额度最多,甚至把货币互换常态化的正是美国。

第二个,是中国。



世界上两大货币互换网络中心,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中国,日本欧洲英国都得靠边站。

难道人民币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时代就要来了吗?其实并不是。

先说美国为什么搞货币互换。

今天的美元霸权令人又恨又怕,不用多说,但几十年前,当布雷顿森林体系下,35美元还是值一盎司黄金的时候,是不是更霸气呢?

恰恰相反,当时“美金”并不霸权,甚至有点扶都扶不起来那种。

话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由于其他国家货币死盯着美元,大家都不需要担心汇率波动,跨国贸易迅速发展。

一般人在国内买东西感受不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但做跨境贸易,比如和外国客户谈合同与打款会有时间差,期间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常常能决定生意是赚还是亏。

比如,签合同时是人民币兑美元是6.7,打款时人民币升值,比如到了6.3。那么100万美元订单,最后换成人民币到手就少了40万。反过来就赚了,但也有可能对方承受不了直接毁约了。这种风险的存在最终还是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门槛,很多利润不高的生意就很难做,不敢做,很被动。



美国人拥有不担心汇率波动的特权,直接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随着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普世,再加上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打通物流供应链环节,却把美国战后的经济垄断格局给颠覆了。

在欧洲,西德60年代出口贸易额已经逼近美国。在亚洲,日本同时冲入贸易前三,美国不但制造业节节败退,顺差越来越小,连带二战中从全世界搬回本土的黄金储备,大概200亿美元,约1777吨黄金,也在不断取走流失。

此外,美国还要维持军费战争的开销与苏联争霸,帮西欧各国站岗放哨,财政赤字运行,不得增发国债,等于变相贬值,进一步刺激全世界把美元换成黄金。

196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就已经下降到170亿美元,而国际上持有的美元已经飙升至230亿美元。如果把外国人手中的美元纸币看作对美联储的债务,这意味着,美联储资不抵债了。

美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元对黄金贬值,于是把布雷顿体系的国家拉到一起,问,美元对黄金贬10%,行不行!



各国摸摸兜里的美金,说,不行,另一方面加紧兑换黄金。

美国尴尬了。

理论上,稳定的汇率、开放的市场与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为了强行维持美元对黄金的固定汇率,就必然导致美联储失去调控能力。

欧洲各国也很矛盾,一方面还怕美国放开手脚印钞,强行贬值。另一方面又担心美国不让美元贬值,美国撑不住,国际贸易固定汇率的机制必然瓦解,好日子就没了。

于是,第一波货币互换网络就出现了。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互换,拿到英镑法郎马克等外汇在市场上收购美元,维持美元汇率,也能抑制把美元换成黄金的行为。

为什么不直接借呢?联系前面希腊的例子就知道,直接借债只会徒增美元贬值的压力。所以。就像摩根大通帮希腊掩盖债务一样,当年是欧洲国家一起帮着掩盖美国无力维持“美金体系”的现实。

伸出手的居然是不喜欢美国的戴高乐。

从1961年与法国互换了五千万美元开始,为了帮助美国稳定黄金储备与汇率,英法德意奥荷比加全员总动员,到1970年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稳定的国际贸易局面总算维持下来了。

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份额在1971年到达了84.8%的高位。



然而美国贸易竞争力持续下滑,美国用掉的这些外汇最后还是要从市场上举债还给各国政府,等于债务并没有消失,只是延迟了,还要付更高的利息。

这么下去,为了维持一个固定汇率的国际贸易环境,美国要进入一个债务无底洞,被欧洲国家当韭菜割。

从表面上看,是美国国力不足以支持美元与以固定价格挂钩黄金,但实际上是全球贸易的扩大,导致世界对于结算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黄金已经不能满足。

比如,今天全球黄金储量也才8000多吨,比60年代增长了四倍,而全球GDO却是当年的八十倍多。

就在美国被布雷顿森林体系搞得头疼的时候,航运领域一个出现了革命——从海到路一体化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在越战中大发神威,完了空箱子返程顺便做起了从亚洲到美国的运输生意。



六十年代,日本制造跟着集装箱大规模进入美国,七八十年代,韩国人生产了全球七成集装箱,“汉江奇迹”也发生了。香港、新加坡、台湾都是同一时期开始,靠制造业转移+集装箱航运优势起飞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对结算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金汇兑本位,黄金的采掘速度有限,导致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活动,只能依赖美国国库里那2000吨不到的黄金背书,各国货币都受限于黄金储备,不能实现快速信用扩张,无法满足高新科技的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是黄金的数量天然限制,一方面是不断膨胀的全球贸易需求,既然欧洲国家坚持“美金”必须死撑,美国人干脆翻脸了:

美元(金)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



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 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尼克松忍无可忍,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解体了。

首先发难的又是法国,戴高乐加快从美联储提取黄金,还呼吁欧洲自己搞国际货币,法国媒体纷纷痛骂美国完蛋了。

自己问题,那就自己解决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其他货币就试图占领了国际储备货币的生态位。

日元、德国马克国际份额不断上升,欧洲国家还搞了一个“欧洲货币单位”,每一个单位由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等12种货币组成,按各国经济实力调整份额,最大限度维持与各国货币汇率稳定,充当金融结算与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

于是,美元储备份额持续跌落,全球储备货币占比在1990年下降到了47.2%。



美国也没闲着,说服沙特卖石油只收美元,还带着中东国家源源不断的石油收入的美元投入华尔街,进入美国的银行系统,让美联储有充足的资本进行下一轮印钞,这就是石油美元。

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说了。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美国国际储备地位的下降,导致新出来的美元无处可去,再加上石油涨价,物价上涨,然后更多的石油收入再次进入美国,加剧了资本内卷,出现了70年代美国经济的的滞涨现象。

欧洲日本都不要美元了,亚洲非洲又不发达,那就只有一个地方可去——南美。



70年代,光九家大银行借给拉丁美洲的资金就相当于自有资本的176%,有些银团贷款项目的参加银行高达500家……

拉美国家拿到廉价美国资本,就纷纷开始扩张,大兴建设,大量开发,大把撒钱,资产价格抬升,经济增速达到两位数,拉美进入繁荣时期。

到了1980年,美国基准利率突然加到20%,泡沫堆积的拉丁美洲彻底扛不住了,不得不接受债务重组的条件,大幅度放开国内市场。美国资金从债主变股东,又带着拉美优质资产回流美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估值与信用增量,进一步推动美元扩张。

这个时期美国国内,苹果、微软、戴尔接连崛起,个人电脑产业爆发,外加里根搞“星球大战”大量扶持高新科技企业,一时间,“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索罗斯给这个现象取了一个名字:

里根大循环。



“里根大循环”让美国看到一种新的可能:

只要美国维持对全球高精尖科技与关键战略资源的控制,美元就能在脱离黄金的前提下,仅仅依靠美联储周期性利率政策就能实现低通胀下的“收放自如”。

于是,美国在八十年代再度压制了传统制造强国德国日本,还拖垮了苏联。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苏东地区资金大量流入欧美,东南亚也因为回流发生亚太金融危机,美国国内互联网产业格局打开,新一波移民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对外打开了很多国家的市场,跨国公司利润丰厚,美国经济一片繁荣。

同时,克林顿政府在非洲、中东、东南欧地区连续用兵,提前封死了尚在孕育中的欧元向外扩张的空间。所以,欧元在结算与储备上看似全球第二,实际上大多集中在欧元区国家,国际化程度掺了很多水。



2001年,美元占全球储备回到了71%,去掉欧元的水分,甚至更高,导致浮动汇率下,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多年后,彻底掌握了唯一不担心汇率波动的特权。

在重建这个特权过程中,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力,美国企业全球五百强排名中,数量占到了200家,达到巅峰。



然而,繁荣的经济先是遭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市值崩塌资产缩水经济断链,外加911事件,随后连续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

走出危机要钱,发动战争要钱,美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降息扩张,国债持续推高,国内金融管制放松,银行违规放贷,房地产泡沫积累,随之国际储备地位下降到了60%多。

终于在2007年美联储希望踩刹车时引爆次贷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

然后保尔森访华说服中国用大量贸易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等于说中国的贸易美元与沙特的石油美元一样,都在帮助美联储继续加大美元剂量,持续降息+量化宽松......

熟悉的故事说完了,背后又有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故事——货币互换的重出江湖。

前面说货币互换,是因为各国争着要帮美国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这一次,则是双向奔赴。

一方面,美国需要保证美元循环的通畅,就需要各国政府央行的政策、法律的配合。另一方面,美元的周期性,让债务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盟友不堪重负。特别是加息的时候,短时间的利率暴涨与美元回流,会引发全球性“美元荒”,连带传统盟友也面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实际利率飙升,经济萎缩。

恶化下去,要么现任政府主动关闭金融大门进行外汇管制,要么等发生政治危机反对党上台来搞。

无论哪个对美国都是伤害。

为此,美国就与盟友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直接向对方金融系统注入美元,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汇率,缓解流动性危机。

2007年12月,美联储与欧央行和瑞士央行建立了互换,然后拓展到全球14家央行,关系越近金额越大,是IMF规模的四五倍,额度近万亿美元。

2011年后,美联储下调了货币互换的利率,然后又把五大央行(英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瑞士)互换变成永久性的安排,随时给予充足的美元支持。

美联储成为了发达国家央行的“最后贷款人”,每一次加息的时候,都不用担心把盟友伤太深。



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中,平时基本为零的美元互换额度使用就直线攀升,冲上高点。2020年的美国股市四连崩中,除了加拿大、瑞典、新西兰三个,基本上能用的都用了。



整个发达国家阵营等于拥有了美元体系的二级特权,事实与美元同生死共进退,真正站在了一起。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是眼巴巴的希望成为美国“货币互换”的对象。甚至某些专家还建议中国也要与美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于是,各个发达国家又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签了货币互换,形成了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外环第三圈的货币互换网络。



这样的安排,实际上,让全世界的缺乏外汇储备国家的央行对美联储马首是瞻,否则不但不和你签,即便签了也可以到期不续。

也就意味着,美联储掌握了一种调控美元循环伤害对象与程度的能力,配合美国政府动辄就把某些国家或某些银行剔除出SWIFT、美元结算系统作为威胁,实现了美元体系的“攻防一体”的完全武器化!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美元持续印钞的过程中,明明国外骂声一片,明明国内经济出问题,明明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强大,但从2008年到今天,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依旧坚挺在60%上下,交易量更是维持在88%以上,并与欧元、日元、英镑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比1990年还强势,连2020年的那么严重的美元短缺危机都没有影响这种格局。



过去一次次去美元化的故事,也就主要发生在剩下的10%的份额内,最多也是欧元日元英镑的份额被人民币取代。比如IMF特别提款权中人民币份额的增长,就是欧元、日本让出份额的结果,美元份额反而也提升了。

既然美元互换网络如此霸道,人民币的互换网络是不是在取而代之呢?实际情况也不是的。

比如阿根廷货币改革时国内经济崩溃,外汇交易市场崩盘,紧急情况下,就动用人民币互换额度换了一批美元,启动国内外汇交易市场,最终为了充分调用国内外的美元。

实际上,巴西这两年国际收支崩盘,买资源获得的人民币往往光速兑换成美元补其他地方的窟窿,所以互换协议额度基本是能用就用。阿根廷更是在货币互换协议没到期就疯狂催续签扩容,还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人民币来补充美元的不足。

那为什么不换日元、换欧元呢?不也能换美元吗?因为日本、欧洲国家并不太需要阿根廷的农业产品。

从这个角度讲,其他国家与中国货币互换的直接目的,就是在补充美元周期性的短缺。与中国签订的人民币互换协议额度已经超过三万亿,但使用量很小,因为一旦用了就等于告诉全世界,我经济要崩了。

即便,俄罗斯与中国的货币互换的额度很少使用,反而乌克兰曾经使用了不少,因为俄罗斯不需要互换也有大量的人民币。



虽然今天各国都在喊去美元化,排队找中国签货币互换协议,除了一时间的政治口号,大背景还是因为美国为自己的国内的通胀问题,一意孤行加息引发了很多国家资金短缺。

所以,人民币互换网络,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美国周期循环中,除了美元之外另一个“安全岛”角色。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维持着长期以来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汇率,让很多在美元现有体系,无法躲避周期性美元危机的国家,靠与中国贸易赚人民币并签订货币互换网络,就有了回旋的余地,不必担心因为经济波动,突然就面临人民币短缺,自然也就不担心美元短缺。

然而,人民币的发行机制,目前依旧是靠强制结汇制度,建立的庞大外汇储备上。我们在海外赚了多少美元,进入国内,就会相对应的人民币,美国降息的时候中国跟着通胀,美国加息的时候中国跟着紧缩,并没有自成一个完全独立的货币供应体系。



所以说,在全球各国依旧需要美元的大背景下。

人民币互换网络的建立,某种程度上是在给现在美元的国际地位续命,与布雷顿森林下希望帮助“美金”维持固定汇率体系的欧洲国家非常类似。

美元要走要回家,而我们在挽留。

归根到底,伴随着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绝对主力,而人民币受制于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与房地产发动机的降温,暂时还不能够满足全球贸易结算的需求,甚至还要靠美元外汇储备背书。作为“结算工具人”的全球美元体系如果因为美国暴力加息而崩塌,全球化必然先会有一波萎缩,对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复苏中的中国实在是弊大于利。

另一方面,作为“美国霸权”一部分的美元,武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加上美国经济的恶化,动不动是暴力降息暴力加息,导致他国经济在汇率的起伏中,丧失全球化的贸易优势,与国际结算货币的本质需求有了本质性冲突,才会被各国乃至自己的盟友越来越嫌弃。

毕竟,动用互换额度的都要付出代价,不是额外利息,就是本国货币自主权。

面对这种矛盾,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在做一件为了人类经济全球化“拆弹”,极其考验耐心与定力。



一方面,人民币要稳住当前美元机制上的全球经济秩序,扮演美元周期性危机下积极有效的稳定器作用,而不能做破坏者的角色,才能让走出国门不到二十年的人民币有足够时间,在全世界可信任的结算网络与层层避险机制。

不然出口暴跌,失去工作的还是底层打工人。

这方面,中国积极参与美元主导下的国际体系,让人民币在全球方便兑换流通。比如: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为IMF特别提款权的一部分;在国际清算银行领导下与各国一起试验“数字货币桥业务”;在全球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起人民币互换网络,支持更多国家流动性需求,不管对方最终要的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甚至有人表示中国应该与美国签订货币互换体系,同时大幅减少美元储备,借力打力,杀人诛心了属于是.....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越来越极端与撕裂的政治经济状况也决定了,美元债务已经到了逼近极限,作为地位超然的全球结算与储备货币带来的周期性危机会越来越频繁剧烈。随着AI等新技术出现,未来人类更高程度的全球化需要更大规模便利安全的结算货币,美元必然会重演当年金本位失落的故事。

相反,一旦人民币在美元体系内的“修补匠”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从本国贸易开始减少美元结算份额,就会带动全球各国,也彼此合作,相互构建区域货币组织(亚投行、东南亚货币组织……)预防美元流动性风险,最终美元的国际储备与结算地位就会随之滑落到与美国真实实力匹配的位置。

换言之,决定美元衰落与否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所背离。

同样,最终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也不是能否取代、干掉美元这一“小目标”,而是人心所向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