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最后一次中段反导试验是2022年中进行的,严格来说是6次试验、6次成功,考虑到技术上的困难,这样较高的成功率已经颇为难得。
侧面体现了中国中段反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另一方面,试验次数仍然较少,这也体现了相关技术的现实应用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欠缺。
截止2022年底,可以确定已经投入战备值班的相关部队,仍然仅有解放军的一个地空导弹营,该部实际上已经组建了长达数年时间。
在2017年底接装了首批空天拦截弹,具备了实战水平的中段反导作战能力,但最近几年类似装备并没有大范围铺开,而是更多地着重于技术迭代升级,刨开政治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下客观技术环境。
所谓的中段反导,就是在敌方的弹道导弹自由飞行段进行拦截,典型弹道导弹的发射飞行过程,首先要经历上升段飞出大气层,然后在大气层外进行无动力自由落体飞行,最后再入大气层命中目标。
如果是在上升段进行拦截那么就是初段反导,而在导弹再入阶段进行拦截则是末段反导,初段反导是理论上技术难度最低的拦截方式。
这是因为弹道导弹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比较慢而且由于其火箭发动机强烈的紫外辐射特征容易被发现。
但初段反导需要己方的拦截器部署在大气层外的卫星轨道上,亦或者是对一些领土纵深比较小的国家,靠近他们的边境部署拦截器。
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就是针对朝鲜弹道导弹的初段反导系统,但中国领土纵深比较大,传统的弹道导弹发射场距离东南部海岸线至少保持1000公里的安全距离。
这种情况下美国想要对解放军发射的弹道导弹进行初段反导就不切实际了,当然反过来讲中国对美国也是如此。
中段反导在技术上相对较为有利,因为导弹在大气层外无法通过空气动力进行转向,此时飞行路线较为固定,再入大气层后导弹可以通过空气动力转向大幅度地改变姿态与航线,拦截会较为困难。
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的弹道导弹,末段再入大气层时候会释放多个弹头会更加难以拦截,因此如果要对敌方大量来袭的战略核导弹进行拦截,在其大气层外自由飞行段进行拦截是较为可行的技术路径。
现代军事界一般将中段反导与末段反导作为主要的反导手段,并且进一步细分,将中段反导系统作为国土防空作战的一部分,负责中段反导的作战部队一般单独地隶属于国土防空兵部队,而末段反导部队则在指挥架构上隶属于战区级指挥机构。
比如说美军作战体系内,承担中段反导任务的部队隶属于北美防空司令部,而承担末段反导作战的部队则隶属于其全球各大战区指挥单位。
中国的反导作战系统相关研究起步与实用化都要晚很多,具体来说,在2010年之后中国才基本拥有了成熟的核反击力量与较为成熟可靠的中段反导作战能力。
在技术路线上与美国高度相似,包括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使用弹道导弹改装的红旗系列空天拦截弹,拥有较远的拦截射程,但作战相关配套系统较为笨重,只能在陆地上部署。
另一种是在防空导弹基础上增设一级发动机、改进设计的动能系列拦截弹,尺寸更小、拦截距离更短,但未来可能会装备到052D、055这类驱逐舰上,就像美国的标准系列拦截弹一样,让解放军的大型水面舰艇也具备中段反导作战能力。
还有一些国外资料推测中国的动能系列拦截弹不仅可以进行中段反导,而且由于拦截弹体完备的空气动力设计与战斗部,也可以进行末段拦截。
不过解放军在这一领域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以2021年时候红旗系列某型拦截弹的中段反导试验为例,当时这枚导弹在大气层内还进行了减速机动。
因为当时试验拦截的目标靶弹的飞行速度并没有很高,拦截弹攻击这个较低速目标还需要在大气层内减速,实际上可以拦截速度更高的敌方导弹。
并且根据当时官方的报道信息,该系统还具备机动部署、机动作战的能力,搭载该型拦截弹与配套雷达、指挥设备的防空部队可以机动部署亦或者伴随地面部队机动作战,且在机动过程中随停随打,而这就是美军同行暂时做不到的了。
美军的宙斯盾系统装备的标准拦截弹当然是跟着军舰可以机动作战,但拦截距离相比之下就比较小无法承担国土防空任务,主要是为前线部队提供机动的反导保护伞。
但是解放军在相关技术的应用规模上远远比不上同行,直白点说就是装备数量太少,现役具备实战能力的部队只有一个营,在战时大概率会部署在首都区域,而其他区域完全得不到类似系统的覆盖。
相比之下美军在这方面起步更早,应用范围也更大,美国的反导系统虽然技术上可能并不是最先进,但他们将各类反导系统都部署在了中国家门口。
美国在阿拉斯加还建立了格雷利堡这种专门用于反导作战,部署大量拦截与预警系统的军事基地,加上海外部署的宙斯盾系统,理论上讲对中国的导弹防御作战效能也达到了当今技术条件下能实现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反导系统在技术上非常先进,这从几次试射的技术细节上就体现非常明显了,但应用范围很小。
具体来说,当下中国的反导作战体系其主要作用就是保护核心政治目标,保证北京不会在美国突如其来的第一波核打击中被摧毁,避免被对方先发制人核打击而瘫痪,除此之外作用也就聊胜于无了。
解放军中段反导技术成熟但仍然没有普及的原因,首先是技术问题。
当下处于一个导弹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我们知道最近几年解放军已经开始换装东风-17这种乘波体外形的第二代高超音速导弹,并且在不久之后可能在洲际导弹上使用高超音速技术,这类导弹在技术上可以完全无视传统反导系统。
因为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内,大气层外的自由飞行段时间很短就算对方发现也来不及发射拦截弹,而再入大气层后导弹高速飞行时侯弹体外包裹的“黑鞘”,这层等离子体外壳会让导弹在雷达上近似于隐身。
即使此时被对方的反导系统发现,一个在大气层内,30-60km高度上以8-20倍音速飞行,并且以2-4G过载转弯的高速飞行器,现在没有任何一种防空导弹可以跟上并拦截它。
从技术上讲使用导弹攻击这种飞行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它需要一种尺寸很大,同样能在大气层内实现很高飞行速度的导弹,这是目前不存在的,除非使用定向能武器。
因此在面对解放军新一代高超导弹的时候美军的反导系统已经近似失去作用了,当然反过来讲也是如此。
美军计划在2024年前正式装备第一代双锥体高超音速导弹,而在2035-2040年他们会装备乘波体气动外形的第二代高超音速导弹,技术上达到解放军2019年左右的水平。
虽然在这一领域美国比较落后,但毕竟家底厚有钱、技术积累也有,就算慢一些,美军的弹道导弹部队迟早也会迈入高超音速的大门,而届时目前中美最先进的反导系统也都会失去价值。
因此当下中国在中段、末段反导领域,主要还是将资源放在技术迭代升级上,研究一种能够拦截下一代弹道导弹的新型拦截系统,而不是扩大现有技术的应用范围。
其实包括美国,最近几年他们的标准系列拦截弹与GBI拦截弹的升级计划也放缓了,新的技术方向是激光定向能武器,通过大功率激光拦截导弹。
这条技术路线一旦成熟将在军事上发挥很大很大的价值,因为激光定向能武器的使用成本要比高性能反导拦截弹低不少,而且可以拦截的目标也更加多样化,拦截效率更高。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原因,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很早就开始发展反导技术。
在1978年苏联的A-35反导系统入役,当时这个反导系统作战方式,是通过发射核战斗部的拦截弹,在大气层上层自爆,引发强大的电磁脉冲与中子辐射引爆、摧毁敌方来袭核弹头使其无效化,对付早期核导弹效果还是很好的,一枚拦截弹就能摧毁成片的来袭导弹。
不过美苏之间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反导系统他会抵消一部分核威慑,导致双方的核军备竞赛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1970年代初早在A-35反导系统入役之前,美苏之间签订了相关的限制条约,规定两边只能保留一处反导基地与100枚拦截弹,苏联这边就把反导基地放到了莫斯科,而美国呢比较阴险放在阿拉斯加直接横在苏联对美国的导弹攻击区下方。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当然是解除封印了,美国现在这套导弹防御体系还是苏联解体之后建立起来的。
而中美之间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能在核军备竞赛方面给对方太大压力,这可能会引发一些风险。
因为根本上讲,反导系统的发展它也属于核军备竞赛的一部分,而对于中国的核力量的限制,这本身属于过去中美关系稳定的大前提,就是中国不能在很高的冲突升级层次上拥有较强实力。
当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但如何走出过去的限制状况也不是立刻摊牌这么简单,从发展的角度讲,将一定量的资源投入到发展反导系统上,对弱势的一方而言还不如把资源都放在发展核武器上,因为反导系统在面对大规模导弹齐射攻击的时候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核力量发展长期迟滞,90年代成功试射了多款“国之栋梁”的较为先进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之后又长期没有将其实用化,直到2010年后才重新开始布局核威慑体系,建立起成熟可靠的二次核反击系统。
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扩核其实带有很大的政治成本,就是说在美国敌意已经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大规模扩核很可能会导致战争提前爆发,如何一方面减少美国的反应,另一方面更有效地提高己方的核摊牌能力?
在技术上讲,扩核,修建更多的陆基弹道导弹掩体,比大量装备技术上只能满足当下需求的过时反导系统要更有效,换个角度讲,陆基弹道导弹的发射井也算是广义上的反导系统,因为一个发射井在战时稳定交换对方一枚核弹头。
当下中国的军费投入实在是非常紧张,2023年中国周边国家大范围地提高军费增长率,但中国的军费增速还是以前的样子维持在7%左右,不是不愿意提高军费,恐怕实在是手里没那么多钱。
疫情三年对经济的破坏客观存在可不是一句出口利好就能糊弄过去的,而且当下的技术水平,反导系统的成本,一个反导防空营可能顶的上一个中队战斗机的成本在经济上也不可能铺开。
中国真正成熟、大规模普及装备的反导系统必然是未来更加先进的,以激光定向能武器为主传统拦截弹为辅的新一代反导作战模式,这肯定是10年20年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