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俄乌战场上最引人瞩目的新闻无疑是盛传已久的“乌军大反攻”。

从去年下半年的赫尔松大反攻到现在,乌军在战场上不仅没实现过一次战役级别的攻势,反而还接连丢掉了军事重镇巴赫穆特及其东北侧的苏勒达尔,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无法让乌克兰高层及其背后的西方国家满意的。

而在各方的压力之下,乌克兰高层肯定也想通过某些实打实的战果找回面子,继而给欧美国家一个继续支持自己的理由。

此次乌军精心准备的大反攻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双方激战了大半年的巴赫穆特。虽然乌军此前丢掉了巴赫穆特市区,但在外围却收复了近20平方公里的国土,多少也算是小有斩获。



第二个方向是顿涅次克南部的大诺沃西尔卡,这里是顿涅次克和扎波罗热的交界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据悉,乌军在这里已经夺取了11个居民点,进展也算是比较顺利。

第三个方向则是扎波罗热的库班和卡缅西克,而离这两个地区不远处的就是极具战略价值的托克马克。一旦此地被乌军夺取,更南边的梅利托波尔和别尔江斯克也将毫无疑问地落入乌方之手。

要知道,别尔江斯克是该地区俄军后勤运输的重要港口。若是乌军拿下了别尔江斯克,俄军在亚速海上的运输通道将极有可能被彻底掐断。



乌军的大反攻首先由“风暴阴影”隐身巡航导弹、“海马斯”火箭炮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拉开帷幕。俄军浅近纵深的指挥中心、屯兵点、弹药库和工事等在乌军的火力准备过程中都遭到了挨个“点名”,损失不小。

不过十几天过去了,在首轮攻势中,除顿涅茨克的巴赫姆特战场外,乌军尚未实质性突破俄军任意一道防线。那么,乌军反攻开局不利的原因有哪些呢?此次反攻,又暴露出了乌军及其背后的北约军事集团哪些弱点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先看看目前俄乌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反攻究竟进行到哪一步了。



从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乌军在扎波罗热一共投入了六个旅,它们分别是第23、31、65和68山地突击旅、第37海军步兵旅,以及由北约国家亲自训练的乌军精锐第47空突旅。

相比乌军,俄军镇守扎波罗热的是兵力规模稍小一些,主要有俄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南部军区劲旅第58集团军等。

从兵力对比来看,俄军的装甲力量与兵员总数略逊于乌军,但火炮数量以及俄空天军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数量多于乌军,电子战能力也强出一筹。

俄军的战役目标是,依托雷场和工事,边打边撤,不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与装备,然后找准时机进行反冲击。



而乌军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快速穿越俄军雷区和防线,形成突破口后用远程火力迟滞俄军的增援部队,再投入装甲力量直插对方战略要地,迫使俄军整体后撤。

总的来说俄乌双方打的都是明牌,就看谁临场发挥更好,应变能力更强了。

我们再把视线拉回乌军踢到了“铁板”的扎布罗热方向。从5日午夜开始,乌军47机械化旅和65独立机械化旅就一直在对俄军第58集团军42摩托化师实施猛攻。

此役,乌军出动了豹2A6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以两路纵队快速开进,试图以优势兵力突破俄军防线。



不过,在俄空天军、炮兵、反坦克导弹小组以及自杀式穿越机的联合打击下,包括8辆豹2系列坦克、十余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在内的大量乌军重装备或被摧毁,或被遗弃。

按照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说法,截止6月15日,乌克兰在反攻期间的损失是俄罗斯的 “10 倍”。其中包括160多辆坦克。

笔者认为,普京所说的160多辆坦克或许有一些夸张,这一数字可能还包括了其它载具,具体到坦克的话应该在30辆左右。

乌军的这种正面全线平推,实施多点突破的战法深受苏军大纵深理论的影响,与一战时期的“布鲁西洛夫突破”也十分相似。



从战场情况来看,乌军进攻不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训练方面的因素,也有装备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乌军目前正处于“北约化”转型阶段。但由于此次反攻发起较为匆忙,因此除了几十辆坦克、一百多辆各型装甲车,以及若干套防空导弹外,乌军的“北约成色”其实并不算很足。

接下去我们就从坦克、防空能力以及弹药产能三方面来谈谈乌克兰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

乌军装备的一部分北约武器虽然战前被大家吹的神乎其神,但上了战场后却发现其性能不过如此。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约国家普遍装备的豹2主战坦克了。



在不少人印象里,豹2主战坦克一直是全球一流坦克的代名词,具有火力强、防护好、数字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此次乌军的反攻中,其精锐部队第47旅就装备了这种坦克。

不过截止目前,豹2似乎还没有一例能够确认的战果,反而在俄军的地雷阵和航空与远程火力的联合打击下损失连连。

事实上,只要多了解一些该坦克的性能,就知道豹2的装甲防护或许比苏俄坦克稍强一些,但在敌方的综合火力打击下,二者的战场生存能力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且与俄军最先进的T-90M“突破”坦克相比,豹2缺乏主动防御系统,这在反坦克导弹与巡飞弹四处横飞的现代战场上往往是非常吃亏的。



坦率地说,北约军事集团的强,主要强在体系,尤其强在海空力量。而北约诸国的陆军战斗力,其实一直都差强人意。

在俄乌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乌克兰陆军在与北约进行的联合演习中曾多次名列第一,可见北约陆上力量的实力其实也不过尔尔。

除了坦克外,乌军的野战伴随防空能力与反无人机能力也十分欠缺。在此次反攻行动中,乌军大量的装甲力量被俄军的“柳叶刀”巡飞弹、自杀式穿越机,以及卡-52武装直升机发射的“涡流”反坦克导弹所摧毁,这些都暴露出了乌军在伴随防空方面的软肋。

从实战表现来看,乌军目前的防空导弹在对付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巡航导弹时能力尚可,但在对付小型无人机时却有点力不从心。



虽然乌军目前也装备了不少国外支援的专用反无人机装备,但总的来看还是数量偏少,应用场景也十分有限。这也是乌军装甲纵队在开进时屡屡遭到俄军各型无人机与巡飞弹痛击的原因之一。

客观地说,乌军目前装备的几款北约防空武器如IRIS-T、NASAMS和“爱国者”等总体性能都还是不错的,在此前的城市保卫战与要地防空作战中也有上佳的表现。

不过上述这些武器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均不具备行进间发射的能力,而这方面恰恰是苏系防空武器的强项。笔者在上文中就提到过,空中力量一直是北约的最强项。



由于有大量F-22、F-35、“台风”、“阵风”等先进战机罩着,北约军队的防空压力其实很小,地对空导弹的性能稍微“差一点”影响也没那么大。

但乌克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目前乌军的防空基本只能依靠防空导弹,因此对其性能的全面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换句话说,如果乌军能装备像红旗17A这样价格相对低廉,且具有行进间发射能力的防空导弹,那么俄军的固定翼飞机与武装直升机肯定也会收敛许多。

前一段时间乌克兰急于引进F-16战机,就是因为凭借目前手头的防空武器,真的是扛不住啊。除了以上这些武器的性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乎其神外,北约国家的“可怜的”弹药产能也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大家都知道,北约是目前全球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鲜有与之相匹敌的对手。不过,由于昔日的主要威胁早已消失,北约集团中的不少国家也都纷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表面上看起来,站在乌克兰背后的有数十个北约国家,面对俄罗斯应该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事实上,北约国家的弹药产能加起来也比不上俄罗斯一家,以至于不得不从韩、日等亚洲国采购炮弹弥补乌军弹药的不足。

其实,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军在弹药上就一直捉襟见肘,在战场上时常陷入一比五,甚至一比十的劣势。虽然乌军装备的精确制导炮弹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弹药数量上的不足,但还是免不了被俄军经常压着打。



对于这种情况,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今年年初也表示过担忧,他认为乌克兰战场的弹药消耗量超过了北约的预估。

乌克兰方面想要依靠区区一万发“海马斯”火箭弹和三百万发155毫米炮弹赢得这场战争,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当然,乌军首轮反攻未达到预期,并不代表此次大反攻就彻底失败了。从目前情况来看,乌军此次反攻只动用了百分之三十不到的进攻力量,充其量也只是一次战役级别的试探性进攻。

如果乌军接下去能持续不断地向俄军某几个薄弱环节硬突,不排除俄军为保存实力后撤到第二道防线的可能。



而北约集团虽然在援乌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了不少问题,但该组织对乌援助的决心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笔者相信,北约高层对俄乌战场目前的情况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接下去也必然会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以及对这场冲突的介入程度,从而逐步破坏俄军的打击链条,直至其彻底丧失功能。

由此可见,乌军的首轮大反攻可以说只是一次带有投机性质的尝试,而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大反攻或许正在酝酿之中。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