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不仅是一个标准,而且是一套包括标准、辅导、认证和信用在内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但在过去的二十年,大多数内地医院只把它视为一个标签,JCI认证在国内也逐渐沦为了一门生意。”

撰文 | 王晓

近日,一封有关“JCI关闭在华业务,即刻生效”的邮件在互联网平台迅速流传。

“医学界”试图通过官方求证,但JCI中国评审办公室的电话一直是呼号状态,JCI中国咨询服务办公室的电话已被运营商确认为空号。不过,该封邮件的真实性已得到了多位医疗业内人士的确认。



邮件的发起者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给出的关闭理由是“中国复杂的监管环境”,同时也表示“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未来情况发生变化,希望有机会重新进入中国”。

目前JCI的官网上,认证在案的中国内地医院只剩46家,其中仅有赣州市人民医院(南院区)一所公立医院,而这家医院也已在本年2月28日自愿撤销认证。





图/JCI官网

20年时间里,在经历了初步接触、认证热潮和冷却期后,JCI在中国内地的退场正式到来。

辉煌之时,百所公立民营蜂拥而至

JCI认证是国际上最为推崇的医院质量标准,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专门为协助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医院融入国际质量评审和保险系统而设计的认证体系。

2003年,JCI正式进入内地。这一年,广东祈福医院顺利通过JCI认证,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医疗机构,并在此后连续7次通过复审。

200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顺利过审,成为内地第一家通过JCI认证的公立医院。2013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为全球首家获得JCI教学医院认证的医院。

随着国家新医改、深化体制改革等系列规划的出台,医院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内医疗机构希望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JCI的井喷式认证潮就此拉开。

据“健康界”统计,2012-2016的5年间,JCI在中国区的认证数量甚至表现出近乎“直线式”的增长。



图/健康界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地域的JCI认证医院中,公立与民营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反差。在“健康界”2017年初整理的一份名单中,以认证医院数量排名前二的浙江省和北京市为例,浙江受认证的全部为公立医院,而北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图/健康界

不过,总体而言,国内医疗机构对于JCI认证的热情一度持续高涨。据“泉州医声”2018年8月底发布的数据,JCI在进入中国15年后,内地共有99家医院获得认证,其中公立医院49家,公立与民营各占半壁江山。

转折发生在2017年,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一则消息为JCI在中国的退场埋下了伏笔。

劳民伤财、作弊参评等质疑不断,

国家卫健委发出“禁令”

在这则消息中,九三学社宁波社员赵银海建议,要控制公立医院参评JCI,建议严格限制县级公立医院参与JCI等国外认证机构的评审活动。他还同时建议由国家卫计委牵头,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出台适合国内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评审方案和评审规范。

国家卫健委的官方声明则是在两年后。在“2019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网络大会医院信息领导力论坛”上,时任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的焦雅辉公开表示,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的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不允许任何公立医院再参加境外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医院信息化的评级工作。

“数据安全”为由的官方信号一经释放,公立医疗机构先行撤退,一些民营医院也开始主动与JCI“划清界限”。



事实上,早在JCI与内地医院的“蜜月”之时,JCI认证就在国内受到了不少质疑。

首先是高昂的评审费用。“界面新闻”披露,在2010年,JCI在每个医院的平均调查费为4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约31.5万元)。越南一家医院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则表示,JCI的调查费为72000美元,算上差旅等开销,一家中型医院(200张床位)需交给JCI大约10.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约73.98万元)。

有医院内部职工吐槽,自己所在的医院“为了参评而参评”,突击式应对专家检查,评审过后一切照旧,对医院的管理提升实则有限。在他们眼里,JCI显然是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图/知乎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向“医学界”介绍,国内医院为达到JCI各项评价指标的要求,需要通过相关的咨询机构去进行针对性补足。在此过程中,有的医院因为缺乏提升自身水平的根本动力,申请认证就成了表面功夫,“为了认证而认证”,由此可能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更有声音认为,JCI根本就是“有钱有劲的莆田系医院的最爱”。据“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截至2018年11月,在获得过JCI认证的57家民营医院里,有26家与莆田系相关。

时至今日,46家在JCI官网仍可查询到的内地医院中,云南玛利亚医院、武汉百佳妇产医院、昆明安琪儿妇儿医院,背后仍是“莆田系”的身影,而这些私立医院目前仍以获得JCI认证为宣传噱头。



图/武汉百佳妇产医院官网

JCI认证为何深受“莆田系”等民营医院的钟爱?贺滨表示,根本上是由于民营医院无法像公立医院一样获取官方的背书,只能退而求其次,用JCI这个国际认证来“充门面”。

在华20年,JCI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贺滨直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大多数内地医院只把JCI视为一个增值的标签,JCI由此在国内逐渐沦为了一门生意。

“大部分参评医院的动机和目标就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而是拿到这个标签之后方便打广告,在这种情况下。作弊等不正当参评行为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体系本身存在问题。”

在贺滨看来,JCI不仅是一个标准,而且是一套包括标准、辅导、认证和信用在内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管理专家、惠宏医疗管理集团首席顾问傅天明告诉“医学界”,一直以来,国内的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都更为注重床位数、人员配比等结构性指标,而对于患者体验等医疗内涵是长期忽视的。

而医疗内涵恰恰是JCI关注的重点,相比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JCI并不过多强调医院的规模和设备配置,而是更为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知名医改专家、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指出,JCI的评审标准里尤为关注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如何保证患者享有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JCI在这方面的指标要求非常具体。”

贺滨则解释说,江浙沪一带的公立医院密度相当高,彼此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JCI国际化的认证会让医院在竞争过程中更有利,因此,浙江等省份的公立医院在当时选择积极拥抱JCI。

虽是竞争催化的行为,但认证本身的确也沉淀了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

近些年,浙江省的医院管理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这在目前被视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挥棒的“国考”成绩单中也可见一斑。2020年三级医院“国考”榜单中,浙江省拿下前十的三个席位,门诊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位居全国首位,而在刚刚公布的二级医院2021年“国考”前十中,浙江至少独霸7席。

“可以说,即使JCI退出了中国市场,它对于国内医疗机构转变服务意识、改善医疗质量、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徐毓才总结道。

JCI离开中国后,中国医院如何

与国际医疗体系接轨?

虽然JCI在中国暂时退场,但不可置否的是,这项标准目前仍是国际普遍认可的医疗质量认证体系。为了促进国内医疗资源的便捷流动、提升在国际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影响力,国内的医疗质量标准必须与国际衔接。

而这项工作早在三年前就进入了部署阶段。2020年,中央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圳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

2020年1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深圳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不到两年后,《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国际标准(2021版)》”)发布,该标准以97%的得分率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图/光明网

在最初的设想中,深圳、香港、澳门是《国际标准(2021版)》主要试验田,两岸三地的医院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推动标准体系完善。而在今年3月,全国13家涉及粤港澳台的医院将作为首批医院,参加中国首个国际版“医院标准”的评审。

资料显示,《国际标准(2021版)》的修订基础是国家《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及国家《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同时参考国际相关文献,对照ISQua的要求和原则,遵循“标准只升不降”的原则。

对此,多位受访者直言,标准升高、得到国际评审团的“盖章”并不是规范医疗评价体系的终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患者是否真的“买账”。

徐毓才直言,目前国内很多的评审流程都以行政为导向,例如三级医院的评审,通常是先定数量规划,后做建设,最后搞成了“放水式评审”。

“好多县级医院虽然升了三级,但谈及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老百姓的就医感受,依然不好。”徐毓才特别指出,官方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警惕这种“趋利性”。

至于《国际标准(2021版)》是否会在全国推广,监管环境如发生变化,JCI是否可能重回中国市场?

傅天明对此回应:“如果一套医疗评价体系能着重体现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那无论这套标准是产自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会被国际所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