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ID:cingta-job),作者:关注青年学者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年前,海外名校博士去深圳签三年劳动合同,就可评上“孔雀计划”C类人才,光市级补贴就高达160万。


而如今,高校招聘、政府人才引进要求“水涨船高”。深圳C类人才门槛已经是:至少3篇近五年JCR一区一作/通讯论文。如果只有“海归”一个身份标签,那只能“泯然众人”了。


本科到博士都是海外QS100高校,且已经拿到澳洲lecture职位的某青椒,在2022年回国面试时,只拿到了南方月薪5000的讲师offer。



海外经历在招聘市场通吃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


一、海归红利正在消退


近年来,本土高等教育竞争力不断提升,海归博士原本的职称评审“快车道”进一步缩小。


2020年10月,国务院颁布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今年1月,江苏省人社厅发布通知,为破除不合理的学历限制性门槛,规定不得将出国(出境)学习经历作为参与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2021年底,山东省人社厅发布公告称,在教师职称评聘中,高校不得将是否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



海外经历与职称晋升取消挂钩的同时,政府还为国内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出国研修机会。海归博士的优势进一步减弱。


教育部曾发布的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通知中,其中一条核心要点就是在后疫情时代,尽快“恢复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分批次、成建制出国研修访学”。



除政策因素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发展,但人多了,自然就卷了。


海外博士身份的竞争优势不再,想要国内高校教职,就从博后开始做起。



学术人脉资源也是国内求职的重要方面。如果是单纯的海外博士,那么在同等文章发表情况下,有国内大牛导师加持的土博可能更吃香。



二、被优先选择的特权,依然存在


海归优势逐渐消退是事实,但海归被优先选择,也依旧是现实。


根据2022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报告显示,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是:海外QS100>海外非QS100≈国内985/211>国内非985/211。


虽公众对“崇洋媚外”现象多有指摘,但很多高校在招聘时,依然对海归群体青睐有加:从此前的“必须有海外经历”,到现在的“有海外经历者优先”


而这些还都是高校招聘中成文的规定,那些不成文的筛选条件,我们更无从得知。


只是可从某些高校的师资队伍简介,窥得一二:在很多985高校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超八成。



也有青椒自曝,北京985科研岗,入职必须有留学经历。



不仅是高校,地方政府对海外学者也有相应的资源倾斜,利好政策持续加码。各类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补贴动辄百万,同一层次的海归博士和“土博”待遇可能相差10万元。



不可否认,海外部分学校的某些领域研究的确领先于国内,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科研条件下,海归博士受到的学术训练更大程度上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成果数量,后续发展潜力较大。


且理工科方向的海归博士,会更熟悉业内顶级刊物(多为外国期刊),更接近业界最新科研成果,这些都会对就职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有所助力。


在国外积累的人脉资源,也能促进就职学校的国际交流,帮助对接资源。


以上优势客观存在,也是海归价值的重要支点。


三、想延长红利期,打造硬通货


曾经,“海归”意味着是承担家国使命的中流砥柱。如今,出国留学已不是奇事,相应的留学质量,也不能同日而语了。


在“唯海归论”趋于冷静的当下,海归博士们可能需要认清一个现实:海外经历,不再是一个好的高校教职的通行证,只能是简历锦上添花的存在。


如今多项考评指标倾向于海外经历,导致部分留学博士的“含金量”已被“注水量”淹没。


甚至部分留学中介机构瞄准了那批有着“镀金”想法的硕士,专门推出时限短、申请难度低的境外高校博士项目。



去年7月,“湖南邵阳学院花18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一事也引起广泛关注,原因是这批博士系同时间段、在同校同专业获得的博士学位,且其中22人此前便为该校教师,耗时不到两年半,在未放弃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还能去国外镀金拿个“洋博士”学位,同时享受每人80多万的引进补贴,这和“骗补”基本没什么差别了。


速成“水博士”屡见不鲜,但也让大众对“海归”自带美化滤镜的眼光逐渐回归真实。


此前,一则“海归女博士”求职某车企大厂被淘汰的新闻引起热议。根据该博士的简历,网友发现其本硕博所读专业均不同,且跨度大,彼此关联度不高,因此被质疑学校“放水”而被淘汰。



据此也可发现,比起海外留学生身份,目前用人单位更多还是看中其能力。整体社会对于“海归”也正在走向祛魅的过程。


其实,现在很多海归博士也都清楚,个人研究能力和成果才是offer的入场券。想要延长海归红利期,只能回归读博本质,打磨自身实力。



海归的“黄金时代”已逐渐下沉,但不管如何,个人能力永远是硬通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ID:cingta-job),作者:关注青年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