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小羊,原文标题:《“胡说八道”文学,当代沟通秘籍?》,头图来自:《我,到点下班》


“自从学会胡说八道,精神状态稳定多了。”


“以前就是脾气太好,现在发现一旦没有了素质,世界都开阔了!”


近期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胡说八道”经历:在面对诸如推销员强硬推销的场景时,通过编造自己或离谱或凄惨的身份和经历,让对方感到出乎意料,从而在戏剧化的场面中消解对方原本的请求。


比如:“上次有推销电话问我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我说孩子判给他爸了。”


更甚者,几句话就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内疚心理,达到让其夜半三更还会从梦中惊醒,自责道“我真该死啊”之效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在这些精准戳中观众“爽点”的段子背后,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无奈场景也在真实地上演着。玩笑之余,或许我们更应思考:胡说八道,是当代沟通的秘籍吗?我们只有通过胡说八道,才能保护属于自己的边界吗?


“爽言爽语”:对无奈现实的轻量回击


“上次接到诈骗电话,问我是机主吗,我说不是,这手机是我刚偷来的。”


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助力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网络用户的隐私被肆意获取、滥用的情形也频频出现。


在荒诞“发疯式”语境的对面,是冒犯式的请求、对隐私的打扰在不断削弱着人与人之间的合理边界,侵扰着普通人宁静与自由的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面对源源不断的叫得出自己名字、知道自己职业甚至社会关系的推销、诈骗电话,比起直接挂断,用“胡说八道”体让对面的陌生人感到不知所措,似乎是一种轻量的宣泄与回击。


(网友评论)<br>
(网友评论)


而当处于熟人社会之中,比如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过年盘问时,一句无厘头的回复,既隐含着对亲戚侵犯了自己边界的不满,又不至于让场面显得太过尴尬,与此前的“糊弄文学”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糊弄学”聊天模板)<br>
(“糊弄学”聊天模板)


不仅如此,“胡说八道”文学还可适用于更多语境之中,成为有时为达成自己正当目的,不得已而走的一条迂回之路。


比如,“打出租车的时候,大冬天非常冷司机不给开暖气,我就跟他说我刚做完手术身体很虚。”


再如,“出去吃饭旁边桌有人抽烟,我就去给他说,我怀孕了你能别抽了吗?”


“楼下大妈自来熟还特别爱嚼舌根,非拉着我一起聊隔壁邻居的八卦,我根本就不想听,我就跟她说‘哦,是吗?我一直住在澳洲,我在那养了只袋鼠都不常回来住。”‍


不难发现,上述语境中,冬天打车司机不开暖气、公共场所吸烟以及邻居爱聊八卦、嚼舌根等都是应被自觉抵制的不良行为,而对此提出不满或予以远离是我们的正当权益与自由。


但在现实语境中,自己提了,表达了不满,往往非但不会得到对方的道歉,反而会给自己贴上“事儿精”“不合群”的标签。


于是,似乎只有用“胡说八道”,让自己变成一个“疯子”,一个“不正常”的人,才可以获得“正常人”本该有的权益。


“胡说八道”也并非真正找寻一个拒绝他人的正当理由,而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网友热评)<br>
(网友热评)


此外,与“胡说八道”文学相辅相成的,还有“自从不讲素质之后,生活快乐多了”的“不讲素质”文学。


例如,在博主@七颗猩猩的视频《没素质之后 精神状态稳定多了》中,面对经常偷用自己东西的室友,她直言室友行为与小偷无异。


(@七颗猩猩“没素质系列”视频合集)
(@七颗猩猩“没素质系列”视频合集)


“我们寝室的东西你不经常偷偷用?住寝室跟逛超市一样,零元购是吧?大学四年一分钱不花,你算盘打得多响。”一通输出将对方怼得哑口无言,也让自己心中长久积攒的不满得以抒发。


如果说“胡说八道”文学是一种巧妙地回避问题的无奈之举,那么“不讲素质”文学则是直击痛点,直指问题核心:面对冒犯,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面对不合理,敢于直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然而,网上段子看得固然痛快,现实中想真正做到“胡说八道”甚至“没有素质”,却并非易事。‍‍‍‍‍


所谓的“爽言爽语”,不过是对现实中边界屡被侵犯的无奈回击,我们需要回答的命题仍在于如何解决边界感难题。


“沟通与表达”:捍卫边界,无需“胡说八道”与“不讲素质”‍‍‍‍‍‍


早前有“发疯文学2.0”,在诸如“一拳把地球打爆”的极端化表达中,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压力得以显露。


(“发疯文学”表情包)<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发疯文学”表情包)


如今,“胡说八道”与“不讲素质”视频则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不被打扰的边界感的渴求。


但事实上,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下,对于习惯于“有素质”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忍耐”与“妥协”似乎是多数时候解决问题时的首选。


正如昔日在互联网中与网友对线据理力争的年轻人们,如今却习惯于只在评论区送上一句“尊重祝福”。


(网络热梗“尊重、祝福”)<br>
(网络热梗“尊重、祝福”)


尽管我们“边界感”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们表达的欲望却正随沟通成本的递增而递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认为,人类群体互动过程受到文化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的影响。西方社会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群体意识,中国则是建立在群体意识之上的个体意识。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当我们想要保护属于自己的自由与边界时,势必会面临对抗“社会共识”的心理压力:我是不是太敏感、太自私了?


事实上,清晰的边界是现代性人际关系的体面与礼貌,而过于干涉他人,看似不求回报、不遗余力,实则是高度控制欲的显现,是越界不自觉地对他人的控制。


尤其是身处集体关系之中,这种边界与干涉之间的张力更被无限放大,太过在意他人的感受,也害怕遭到群体的孤立,其导向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在群体生活中一再让渡自己的自由与边界。 


(网友吐槽宿舍生活)
(网友吐槽宿舍生活)


于是,只好在“胡说八道”与“不讲素质”视频中,获得一份现实中无法拥有的“爽感”。


尽管总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默默反思:以后不可以这样软弱!但当下次面对过于热情的亲友不断打探自己隐私,界限感不清的室友总是打扰自己的休息时,往往还是选择了忍耐。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有着“讨好型人格”的女主)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有着“讨好型人格”的女主)


直到看到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的“不讲素质”视频时,很多人才意识到:唯有开始勇敢地建立起边界,敢于对他人的无礼/无理行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不再做那个委屈自己的人之后,活得才不会那么累。


(网络热帖@亭林镇无业青年)<br>
(网络热帖@亭林镇无业青年)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胡说八道”与“不讲素质”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沟通中的边界问题,不过是无奈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毕竟真正不讲素质的其实是对方。


因此,我们绝非提倡视频中的“不讲素质”之举,只是我们必须承认,比起一再压抑自己的情绪,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更有效。


(博主谈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br>
(博主谈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不含敌意的坚决”(non-hostile firmness),它指的是我拒绝你,态度非常坚决,但我没有敌意。


陌生人也好,家人朋友也罢,当我们坚定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同时用鲜明的态度传递出自己的诉求时,我们同时也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场域。


正如《奇葩说》辩手席瑞曾言:“和一个有边界的人相处,不仅不会很麻烦,而且还会很舒服。因为当你把你的边界交代清楚的时候,别人也终于如释重负。”


而当我们真正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或许才会发现一直所担心的人际关系因此破碎,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


(《被讨厌的勇气》台词)
(《被讨厌的勇气》台词)


我们拥有守护自己自由与边界的权利与力量,所以不必为自己的敏感而感到抱歉或担忧,更不必为失去一份本就不值得维系的关系而感到为难。


下一次,当我们面对视频中的情境时,不妨大胆一点,不必“胡说八道”,也无需“不讲素质”,而是直接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