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陈伊凡

头图 | 视觉中国


2022年,山东省实现了人口回落的目标,只是他们可能不再期待了。


根据山东省统计局近日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到2022年底该省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同比减少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3‰,出生率约为6.71‰,不到近年巅峰值的四成。


这正是20多年前山东省渴望实现的目标。按照1990年中期,山东省制定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0年左右,要实现“人口不过亿即回落”的远期目标。


原山东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两名专家曾经公开撰文提到,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稍有疏忽就都有可能突破这个目标”。


作为 “孔孟之乡”,山东的传统观念较强,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生育强省”,1950年代,该省女性的总和生育率曾经高达5.7,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5.7个子女。生育率有20.5‰。


虽然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代一度跌至谷底,甚至在全国都较低,到了2016年、2017年——正值全国“二孩”生育的高峰,山东省的生育水平也还是快速恢复。这两年该省的出生率直接冲到了全国首位。


其中,2016年山东省一年新出生人口数就达到177万人以上,同比上一年多生了50多万人,出生率冲到17.89%、自然增长率高达10.84‰。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滑,人口大省也不可避免一步一步逼近负增长。


从目前公布数据的13个省份情况看,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人口过6000万的大省,以及人口3000多万人的城市重庆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出现负增长。部分省份降幅超过了全国均值0.6‰,降幅最大的重庆市达到2.11‰。


2022年部分省份常住人口情况常住人口(万人)出生人口(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山东1016368.2-0.93
河南987273.3-0.08
江苏851544.5-1.81
河北742045.3-1.71
浙江657741.20.04
安徽612743.8-0.93
广西504742.91.43
江西452832.50.25
贵州385642.53.71
重庆321319.2-2.11
甘肃249721.1-0.04
海南10278.82.44
青海5956.33.37

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局、公开资料。虎嗅制图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更是重要的资源。在中国,回顾历史,即便是战争、饥荒等年代,人口少量减少后,也会很快恢复增长。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逐步稳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口数量也进入膨胀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4亿人。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人口规模还是过于庞大,“人口规模适当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更加宽裕”。


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负增长,也就是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口,人口规模负增长,也是人口总量减少的开端,其背后有低生育率的影响,也有人口流动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不过,中国进入人口规模负增长的速度远超预期。有学者曾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进入负增长,将延续到2050年代末。现在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结束时间是否也会提前,也将是对相应政策成效的检验。


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的研究者曾在《中国人口负增长:现状、未来与特征》 一文中提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缩减比总人口负增长更早、更快。2030年代以后,中国劳动人口规模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减少,到2070年将降到目前数值(约9.6亿)人的一半以下。


图片来自《人口研究》
图片来自《人口研究》


这也将带来人口红利消失、养老问题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极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


事实上,在部分老龄化较为严重的省份,问题已经在凸显。


以山东省为例。2000年以来该省65岁以上老人的占比已经从8.1%升高到了16.72%,在22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15到64岁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74.4%减少到了65.42%。


为了提高生育率,相关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对策,各地也在从辅助生殖补助、进医保,增强生育包容性、允许未婚生育,甚至是直接给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生育意愿并不能靠给钱激发,已有问题的尽快解决,或许更有利于促进潜在的生育意愿兑现。


比如在山东省,就早已有原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撰文提出了年轻人出门务工、老人、儿童留守带来的问题,包括留守儿童犯罪行为较多、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犯罪目标等问题。


王培安也提出3岁以下婴幼儿无人照料,令女性陷入职业发展与养育子女困境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者拿出更加切实可行、有突破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