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原文标题:《“徽京”争夺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刚刚去世的经济学泰斗厉以宁,除了因大力倡导股份制改革而被称为“厉股份”外,其所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同样影响深远。
其实,非均衡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同样也适用于人口领域。
这不,虽然2022年全国人口较上一年减少了85万,但具体到省一级或每个城市,并非所有地方人口都是负增长。比如安徽合肥,去年常住人口就足足增长了16.9万,增量比前一年的9.5万不降反增。在已公布人口数据的城市中,仅次于杭州的17.2万。
不同的是,杭州所在的浙江省,2022年常住人口增加了37万,不仅省会杭州,其他地市或多或少人口也都有所增长。而合肥所在的安徽省,总共才增长了14万,也就是说,合肥一市增长的人口比安徽全省还多。这意味着,必然有不少其他的安徽城市人口是负增长的。
这点在七普时就已有体现。当时,安徽全省16个地市中,人口负增长的多达10个,正增长且增幅超过10%的则只有省会合肥一家,达到26.65%。这个增幅即使放在整个长三角,也仅次于杭州(37.19%)和金华(31.5%),在安徽省内更堪称一枝独秀、一骑绝尘。
它跟浙江所有城市人口数据均飘红,江苏苏南地区人口增幅普遍超过10%,这样相对均衡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这一回,出现省会人口增量超过全省数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正让合肥感到扬眉吐气的是,隔壁南京去年人口才增长了6.77万,949.11万的总量更是比合肥少了14万多。要知道,南京可是有“徽京”之称的。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合肥读书时,除去一小部分最优秀的毕业后去了北上广深,南京可以说是许多安徽籍同学的首选城市。有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在读书时家里就给在南京买了房,上了苏A的车牌。
现在,这种趋势似乎正在改变,怎能不让合肥激动?以至于有当地自媒体也不核实信息,直接打出《超越南京!合肥常住人口数高达963.4万!》的标题,并一口气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但其实,早在2020年,七普数据出来后,合肥在常住人口这一项上就已经超过南京了。当时两地的人口数值分别为936.99万 VS 931.97万。
说到2020年,它对合肥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合肥不仅在人口上,超越了南京和阜阳,成为安徽人口第一大城市;经济上,全市GDP也成功突破1万亿元大关,与泉州、济南、南通、西安、福州等五城携手跻进万亿城市俱乐部。
但正当合肥雄心勃勃,准备发挥“班长”作用,带领安徽向着上海的GDP第十名位置发起冲刺,不料却传来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消息。
南京都市圈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正式认证的跨省都市圈,包含了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4座安徽城市。其中,前三者同时也是合肥都市圈的成员。特别是芜湖、马鞍山,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由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是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
于是,围绕芜马滁等卫星城的归属,一场关于谁才是正宗“徽京”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二
在中国,处境尴尬的省会并不少。比如福州,行政级别还没厦门高,以致很多外地人都以为厦门才是福建省会;又比如石家庄,身旁躺着京津两个巨人,别说对底下地市有什么辐射影响了,就是去一趟冀北的唐山、秦皇岛,还得先出省再重新入境。
但福厦之争毕竟是本省内部矛盾,至于北京,人家的政治地位摆在那里,无论石家庄再怎么努力,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像合肥这样,明明远离直辖市,省内小弟却宁愿跑去认邻省省会为大哥,还授之以“徽京”头衔的,倒是独此一家。
说起来,南京作为“徽京”也算其来有自。想当初,顺治爷为防江南独大,生出异心,而力排众议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衙门就一直驻在江宁府,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迁往安庆。
即便从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算起,南京也做了93年的安徽省会。比1952年才正式成为省会的合肥,担任“徽京”时间长了20多年。
加之现实中,南京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民富程度,都遥遥领先安徽诸城,芜马滁等环宁城市心向南京,其实也说得过去。这和苏州、南通、嘉兴等环沪城市一个个恨不得能直接划入上海、做上海人是一样一样的。
但南京毕竟不是上海,合肥也没有石家庄那么弱势。后者作为这些年风头无两的网红黑马省会,其政府风投模式更是引领一时风气。想让这样的城市甘居人后,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随着合肥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具备了与南京扳一扳手腕的能力。
论科教,南京固然是高教大市,但合肥也是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虽然985、211、双一流、本科院校及在校大学生数量上,合肥还差南京一截,但也在疯狂补短。
一方面,通过迁校汇聚全省高教资源,像原本位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蚌埠的安徽财经大学,近几年相继在合肥建立校区或成立研究院;
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土高校升格大学,如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合肥学院创成合肥大学”。经过努力,目前合肥的普通高校数量(54所)已经超过南京(51所)。
论经济,虽然一个GDP总量全国前10,一个20名开外,合肥还完全不是南京的对手,但两者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1年三分巢湖后,合肥GDP是南京的58.46%,2022年已上升至71.05%,平均一年缩小一个百分点还多。
如果进一步看产业结构,南京的6大千亿级行业中,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他5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普遍都偏重偏传统。
反观合肥,这些年从小家电(美菱、荣事达)到显示面板(京东方),再到半导体(长鑫)、新能源汽车(蔚来),产业升级始终没停止过。光2022年,就新增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等两个千亿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更是分别增长了37.8%、37.2%、34%、27.6%和23.1%。
这或许也是合肥这些年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并一举超越南京的核心原因。
三
虽然在安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在自家省内,南京其实也面临与合肥一样“难以服众”的尴尬处境。作为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的GDP甚至只能排到江苏第四,落后于苏州、无锡和扬州,后来因为扬泰分家,南京才晋级为“苏老三”。
南京真正发力是在2010年以后,2014年,当了近20年“苏老三”的它终于以8820亿元对8200亿元,反超无锡,排名上升至全省第二。6年后,也就是合肥最为风光的2020年,南京同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那一年,南京GDP超过天津,首次跻身十强城市之列。
这样的经济实力,放在别的区域,绝对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在群星璀璨的长三角,却依旧面临前虎后狼的严峻挑战。
在省内,苏州的“经济一哥”地位短期内恐怕还难以撼动,而以苏州为首的苏锡常地区对南京的态度,甚至比芜马滁对合肥都冷淡。
在省外,老对手杭州这些年靠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城市营销搞得风生水起,人口吸引力已经甩开南京几条街。两地人口总量的差距从十年前的31万,扩大到去年的近300万。就连浙江老二宁波,都凭借在民企500强、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的碾压式优势,立下了“2025年进入全国前十”的Flag,言下之意不就是要超过南京吗?
强敌环伺的南京,本想靠着“徽京”的光环,跟一些安徽城市报团取暖,哪曾想横刺里又杀出来个合肥,一举在人口数量上将自己“秒了”。
当然,合肥人口超过南京有其特殊原因。虽然安徽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融入长三角,但本质上它仍是个中部省份,很多方面都带着鲜明的中西部特征。
比如省会独大。成都、武汉这些人口大省的省会就不说了,陕西这样一个总人口还不到4000万的中等规模省份,省会西安也集中了近1300万人,比苏杭还多。至于河南,去年常住人口都已经负增长11万了,但省会郑州却还能净增8.6万人。这些现象无一不能在合肥身上找到近似的影子。
与之相反,沿海省份多呈现“双子星”甚至“三国杀”的城市格局,除非是像广州、杭州这样有能力虹吸全国人口资源的城市,否则人口腹地普遍都小于中西部的省会。比如南京,光是南面的苏州与北面的徐州两座城市,就瓜分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再算上一门心思往上海挤的锡常通等市,真正属于南京的省内腹地,其实也就南京都市圈划定的镇江、扬州、淮安,所以不得不去安徽抢人。
但合肥到底是安徽的亲儿子,随着城市化下半场,省内人口向省会集中,再加上这些年产业内迁,回流人口多数也是首选省会。凡此种种,可以肯定,未来合肥对南京的人口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对此,南京也不必过于在意,你看“豫杭”有因为郑州人口比自己多而暴走吗?
毕竟,人口只是影响城市战争胜负的一个因素,工业4.0时代,产业规模、科创实力等发挥的作用比单纯的堆砌人口总量更大。
而这,也将成为下一阶段“徽京”争夺战的重点。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