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数据正在网上裸奔”。
起因是一名女子被人添加好友,验证通过后,对方却发来了几个打包文件。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文件里竟然都是女子的私人隐私信息。
从个人私密照片,到存储的联系人号码,再到工作文件。
“就像衣服被扒光了一样。”
对方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钱。
钱到位,全部删干净;没钱,那就把这些隐私发布到网上。
最终女子转出了十几万,“花钱买平安”。
但钱花了,对方真的能“好心”罢休?
我们可以再看看不久前某论坛上的一个例子。
大半夜,一位男性网友发布了一条求助帖子。
原来他加了同城一名女子,一番裸聊寒暄后,对方说“看看我玩的这个你能不能接受”。
随后就发来了一个软件包,让男子在手机上安装。
一装完,就出事了,男子所有的通讯号码、个人照片全被盗取。
这时候对方也露出了真面目,“不给钱,我就把这些不好的照片、视频,挨个发给你的家人朋友。”
男子害怕社死,就把钱打了过去。
结果对方仍旧继续要钱,甚至指导男子从网贷平台注册借款,铁了心要“榨干”他。
在网友的建议下,男子选择了报警。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手机隐私”第一次、第二次闹出意外了。
而在这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有毒软件、境外号码一应俱全,只待“猎物”上钩。
为什么手机隐私泄露造成的案件频发?
主要是在当下社会,手机已经和我们完全绑定在一起,从个人私密,社交信息,到身家财产。
所以因手机泄密被盯上后,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报警,那就只能“任人摆布”了。
当然,大部分人主要是被索要金钱,有的人则更惨。
最近新出了一部韩国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件,因为丢手机差点导致全家人丧命的事。
它叫《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但电影中的故事,却远比“弄丢手机”这件事本身要更让人细思极恐。
01、大雨过后的密林里,警方有了重大发现。
在森林深处,藏着一一具已经认不出面孔的女尸。
女孩很年轻,死亡时间已经很久,黄绿的指甲依稀可见,双手呈被捆绑的姿势举在头上方。
显然,她是被人杀死的。
办案经验丰富的刑警老禹,仔细勘察了现场周边,脑子里却闪现出了一个人。
他的儿子,禹俊荣。
因为在案发现场不远处,老禹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树木营养剂。
这种营养剂与儿子用过的完全一样,而案发地几百米远处,就是儿子以前种下的李子树。
可儿子已经失踪7年了。
到底儿子就是凶手,还是这一切都是巧合?
老禹凭借自己刑警的直觉,有了初步的判断。但因为没有实锤,他并未将消息透露出去。
老禹动用了自己所有能动用的权限,找到了禹俊荣的住处,他发现这么多年来,儿子就住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
趁儿子外出不在,老禹悄悄潜入。
他不知道,这次将发现更为可怕的事。
儿子的房间中,有妻子寄来的包裹,这几乎可以确定,房间的主人就是禹俊荣。
除了这些,老禹还在屋子里发现了,与树林中被害女孩一模一样的指甲油。
老禹心头一紧,将手机放在支架上,开始继续翻找。
被害女孩的照片、手机、私人物品等,一件件都被找了出来。
不仅如此,老禹还发现,与这个女孩一样的手机,一共有八部。
翻看儿子黄色的笔记本,老禹发现,被害的人,竟然也多达八人,几乎全都是年轻女性。
老禹身上开始冒冷汗。
多年未见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恶魔?
还没回过神来,漆黑房间里,他的手机突然亮了。
信息是儿子发来的,更让老禹吃惊的是,信息的内容,是一张此时此刻自己的照片。
按照照片拍摄者的方向,老禹发了疯一般追了出去,跑到对面楼顶的时候,老禹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儿子监视着。
刑警的直觉让他意识到大事不妙,等返身回到屋子的时候,发现一切证据都被毁了。
根据儿子笔记本中提供的信息,老禹在同样那片林子里,找到了其他6个受害者的尸体。
但手机的数量,明明就是八个,这说明受害者至少有八人。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老禹百思不得其解。
可他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包庇、鲁莽和冲动,另一位年轻的女孩,全家人正命在旦夕。
02、第八位女孩,名叫李娜美。
她还没有被害,但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禹俊荣设好的圈套中。
李娜美是一家果冻公司的普通职员,因为出色的表现,她刚被领导夸奖,薪水提高了一倍。
但马马虎虎的她,却在公交车上,丢掉了自己的手机。
捡到手机的,明明是一个男生,可主动联系她要归还手机的,却是一个女生的声音。
显然,这个男生就是禹俊荣,他是有备而来的。
圈套很简单,只分成三步,就能让一个好好的女孩,不仅社会性死亡,而且物理性死亡。
第一步,是安装窃听软件。
手机里包含了个人的所有信息,对李娜美这样的“网瘾少女”更是如此。
丢失手机的李娜美就像丢了魂,好心人的联系让她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但第二天,当她准备取走手机的时候,联系她的人却说,自己不小心摔坏了手机屏幕,已经放在维修店进行维修,并已经付款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手机解锁密码,是保护隐私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密码不能破解,那手机中的信息一概获取不到。
根据“好心人”提供的信息,娜美来到一家偏僻的手机维修店,店员让她做了登记,登记的信息中有一项,就是解锁密码。
毫不怀疑的娜美,就这样将密码写在了登记表上,而她看到摔碎屏的手机,也并非自己的,而是同款型号,同款手机壳的样机。
有了密码的禹俊荣,不仅解锁了手机植入了窃听程序,还更换了摄像头。
这样,他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李娜美手机中的任何信息,甚至可以远程操控她的手机,发送任何想要发送的消息。
取走手机的李娜美,她的一举一动,都时时刻刻在禹俊荣的监视之下。
她的住址、社交圈、亲人、地址、公司,全都被禹俊荣一一掌握。
第二步,是社会性死亡。
掌握了娜美的一切信息之后,禹俊荣需要走进娜美的生活。
因为了解娜美的一切,所以接近娜美似乎易如反掌。
娜美在咖啡店打工,刚拿回手机不久,她就遇到了一个帅气的男生。
这个戴着眼镜的男生不仅英俊,而且斯文,他跟娜美喜欢玩同样的游戏,喝同种口味的汽水。
第二天,当娜美想要转卖自己喜欢的乐队专辑时,恰好又遇到了他。
他不仅买走了专辑,还将自己手中的棒球门票转给了娜美,而这张门票,是娜美一直都想买却买不到的。
听说男生要原价处理,娜美很高兴,站在一旁的娜美父亲,却发现了端倪。
一个男生,连续两次出现在女儿身边,恰好喜欢女儿喜欢的一切?
但提醒女儿的时候,娜美却觉得父亲过多干涉了自己的生活,父女俩因此闹掰。
但娜美不知道,搞砸与亲人的关系,只是禹俊荣计划中的一步。
他要彻底让娜美身败名裂。
一个普通的夜晚,娜美只是睡了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的INS评论数999+,短信几十条,电话被打爆。
原来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禹俊荣远程操纵她的手机,公开发表了一番诋毁公司的言论。
不仅如此,禹俊荣还在社交媒体,和她的同事大吵了一顿,等早起的娜美赶到公司,她已经彻底社死。
公司讨厌她,老板嫌弃她,之前她谈下来的订单,也全部打了水漂。
因为所有内容是自己账号发的,娜美也百口莫辩,给她涨薪的老板更是陷入彻底的绝望,虽然娜美尽力解释,换来的不过是一句“有什么用”。
只有娜美知道,自己是手机被黑了,但跑到警局报案,警察却表示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这让娜美陷入了绝境,她的生活几乎被毁掉。
就在此刻,禹俊荣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步,也是最绝的一步。
他扮演成电脑高手,告诉娜美确实是她手机被黑了。
不仅如此,他还私下告诉娜美,这个间谍程序无法远程植入,能黑你手机的,只有你身边的人。
娜美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从小玩到大的闺蜜,而闺蜜此刻,正坐在咖啡馆等她回去。
娜美的怀疑,让闺蜜心如死灰,她彻底和娜美断绝了关系。
这一通操作之后,娜美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亲近的人,全部都开始疏远她,这也意味着,她被彻底孤立。
回去左思右想,娜美终于明白,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修手机的那次经历。
于是她赶到手机店,发现了正在调查的老禹。
通过老禹,娜美终于明白,原来禹俊荣是惯犯,而且已经害过很多人,自己不过是这么多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而跟老禹一起,娜美也想出了一个引蛇出洞的计划。
她准备利用禹俊荣不知道自己知道间谍程序这个信息差,将他引出来,然后由老禹抓捕。
可当男子走到娜美楼下的时候,老禹却没认出来。
自己不认识自己亲儿子了?
那真正的禹俊荣去哪儿了?老禹一番追查,发现了更加可怕的真相。
至于真相是什么,皮哥不剧透,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看了。
03、作为一部小成本商业惊悚片,《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是基本合格的。
从丢手机,到娜美这个特殊的个例,再讲杀人犯怎样利用手机,一步一步将受害者引诱进圈套,最后造成受害者的双重死亡的过程,一环扣一环地呈现了出来。
丝丝入扣,每一个环节,都让人细思极恐。
不少网友感叹:看完整部影片,我立刻删除了所有的自拍照。
为什么?因为在普通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第二个“自己”。
手机代表着衣食住行,代表着社交关系,代表着一切,比起自我意识,手机更像是私人的管理者,像自我的外在表现。
只要知道手机的锁屏密码,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被完全扒光,放在众目睽睽之下晾晒。
而电影中的杀人犯,则更像是一种意象。
这个意象,代表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滋生出的负面集合体。
片中有一个细节,让皮哥虎躯一震。
当被折磨得几乎家破人亡的娜美,质问杀人犯,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的时候,杀人犯只是淡淡回了一句:
“因为我捡了你的手机。”
多么云淡风轻的理由。
他甚至不像其他变态杀人狂魔,有原生家庭或者精神问题,就是单纯地将杀人,作为“丢手机”这件事的惩罚。
而现实生活中,此类“惩罚”比比皆是。
有人因为丢手机泄露了私密照片和视频随后社死,有人因为丢手机私人信息被转卖,也有人因为丢手机,财产被转走,家人被骗得团团转……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手机”。
那作恶者,也仅仅是捡到手机的人吗?其实也不是。
每个使用智能手机的我们,都可能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人的猎奇心理是永远不可能被满足的,被别人窥视的同时,我们也时时刻刻在窥视别人。
我们翻别人朋友圈,看别人的社交媒体,评论别人的照片,对别人的言论评头论足,甚至不经过别人同意,仅凭借主观臆想,就造别人的谣……
最严重的,我们还会把一些“不良嗜好”藏在手机里。
在智能手机连接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在加害者和受害者身份的转换之间,我们也正在被作用日益无可替代的手机反噬。
一些事情,浅尝辄止是乐趣,深度上瘾则是毒瘤,手机也是如此。
当我们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中,当我们每个人都只关注虚拟世界中的生活,而忘记了现实中的自己,那每个人的每个微小动作,都有可能成为毁掉自己和别人的导火索。
一次不良窥探,一句恶意评论,甚至一张图片,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波及自己和他人安全。
所以,《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看似夸张,实则现实。
那么,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保证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独善其身呢?
皮哥有三个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尽量避免将太过私人的信息存在手机中。
取消密码的自动填写,不要拍摄过于私密的照片,不要有涉及家人信息的留存,关键的消息及时备份清理。
这种习惯,是保护自己隐私不被侵犯的第一道屏障。
另外,在共开社媒,不要轻易分享自己真实的照片和生活,尤其是涉及私人如住址、工作单位、就读学校、社会关系等信息。
因为这里面的每一条,都有可能被有心者利用,对你造成伤害。
其次,千万不要将锁屏密码提供给别人。
没有任何一个正规的公司或个人,会询问用户的锁屏密码。
一旦有这种询问,不是钓鱼网站,就是网络骗子,没有例外。
所以即便是丢了手机,发现有任何联系邮件或电话询问锁屏密码,一概不予恢复,并通过远程手段清空手机。
最后,除了正规渠道外,不要相信任何人。
即便是手机坏了去修复,也要尽量找正规的厂家和店铺,实在不行,要亲眼看着自己手机从坏到好修复的过程,以免被人做手脚。
在借用手机给别人的时候,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千万注意别人在你手机上的操作,尤其注意微信相册银行等私密应用的状态。
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能随时毁掉我们的生活,甚至让我们丢掉生命。
在智能手机无法被淘汰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私密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所以,始终要记住一件事,你能看到多少别人的信息,别人就能看到你的多少信息。
在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眼睛始终盯着你。
小心,小心,再小心,方能在当下社会,过好一个相对安全的人生。